第八章 面向未来
我们努力飞向太空,却因此对地球有了新的认识。我们在太空透过摄像机镜头看到了整个星球——漂浮在一望无际的空灵与黑暗之上,就像一个五彩的东方灯笼。不过是一盏灯笼!地球母亲再不会回到从前的模样。我们这些有思考能力的人再不会将这小小的星球看作是人类可以挥霍无度、恣意享用资源、只要索取便能永远得到慷慨回馈的所在,虽然它是那么丰盈和美丽……地球虽有几分韧性,但却是有限的,是我们这一物种实现永续生存的全部家当。
——美国地质学家普雷斯通·克劳德(Preston Cloud):
《宇宙、地球与人类:宇宙简史》(Cosmos, Earth, and Man: A Short History of the Universe,1978,p. 285)
引言
学习从万物之初至今的大历史,难免让人联想未来会是什么样子。事实上,许多大历史学家至少部分是因为他们对未来的不稳定充满担心,所以才转而书写更长时段的历史的,比如普雷斯顿·克罗德(1978)、埃里克·蔡森(1987)、于贝尔·雷弗(1986 &1991)、大卫·克里斯蒂安(2004)、辛西娅·布朗(2007)等都莫不如此。大历史可谓当前未来研究热潮的一部分,甚至美国前副总统艾尔·戈尔(Al Gore)也曾撰写了一部名为《未来》(The Future,2013)的精彩著作,或为一显例。
笔者在此不可能对上述所有研究都加以讨论或对所有可能的前景做出总结,包括目前在全世界范围内正发生的日益加剧的对自然资源的争夺,并由此导致了社会形势趋于紧张。此外,无论从短期还是从长期看,我们均可以期待未来会出现更多的技术变革,从信息技术到基因改造再到纳米技术。所有这些发展都有可能造成重大的社会变革(反之亦然)。正如伴随工业的崛起在工业化国家之间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一样,当前的信息化浪潮也刺激了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全球范围的竞争。不过,与先前的战争相比,通过互联网收集信息的努力迄今倒没有造成多少伤亡。但事情总可能会发生改变,因为现在越来越多的国家和集团都在准备发动进攻或积极防御。这种战争一旦爆发就更具威胁性,因为电子网络遭到严重干扰会给人类带来重大灾难,因为人类对电子网络已变得高度依赖。
与此同时,计算机变得愈发强大,大有取代人类大脑之势,而这会导致社会中大批劣势人群失去工作和收入,也就从此得不到能流维持其自身的复杂性。目前,许多国家内部都出现收入分配日益不平等的现象,正是上述趋势的一个表征,而在国际间,却因为有了全球计算机网络,使得经济上优势不多的国家也可与富国在全球范围竞争成功。美国发明家雷·库兹韦尔(Ray Kurzweil,1948— )在其《奇点临近——当计算机智能超越人类》(The Singularity In Near: When Humans Transcend Biology,2005)一书中称,计算机很快会变得异常强大并战胜人脑,而由此会导致各式各样的社会与技术变革。正是基于这些观念,俄罗斯巨富企业家德米特里·伊茨科夫(Dmitry Itskov,1981— )目前正资助一项很特别的研究,目的是截至2045年,能够把他的整个大脑运行机制全部上传至电子计算机,这样,只要确保计算机的电源不断,他就可以在硅片上实现永垂不朽。
目前正在进行中的植物基因改造已导致少数全球企业试图垄断种子生产。新作物不仅产量高,而且对农作物害虫和抑制对手生长的除草剂有更强的抵抗力,至少在短期内能够做到这一点。然而,这类作物和除草剂可能对人的健康有长期的不良影响,只是究竟有什么不良影响现在还难以确认。纳米技术是另一个迅速发展的技术领域,而这种技术也可能会干扰大自然本来的运行方式,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的。当然,这些只是大家所熟知的少数几个例子,由此不难预见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
不过,笔者在本章不打算讨论类似上述具体的发展势态,而把重点放在人类史与宇宙万物共同发展的主题上,此景既明,自然为人们瞻望未来的发展提供一个有益的框架。如果说在整个大历史的进程中,复杂性的兴起与消亡只是由于能在适宜的金凤花条件下流过物质,我们则有理由认为,这一原理将同样适用于有关未来发展的任何预测。因此,笔者对未来全部预测均是基于这一原理。
不过,在踏上预测之旅之前,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预测未来必须清楚的几个问题。首先,我们手里并没有未来的数据。因此,从经验科学的观点看,我们不可能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但同时,人类的一切努力都必然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因为我们的行为要受期待中未来结果的指引。所以,尽管未来预测可能不可靠,差不多所有人都关注未来。
因为未来学是一门缺少数据的科学,所以哪怕最准确的科学未来描述也只能是几种相对可信的未来前景。也就是说,要由你自己选择哪种情境最有可能成真。当然,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对全部历史有透彻了解。其实,在历史上,未来从未完全脱离此前发生的事情,所以,今天可见的主要趋势很有可能会延续至将来。比如,我们说明天太阳还会升起,就很有可能是成功的预测。
我们在选择未来可能的情境时,还必须认识到:其实根本不存在完全稳定可靠的趋势。事实上,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可能的变化。有些变化或多或少是周期性的,因为它们常与宇宙周期有关。昼夜的节奏和季节的变化是这种周期性变化的最常见的例证(尽管周期本身也会有一些变化)。此外,还有各种非周期性的变化。比如当今,对我们而言也许很明智的做法,是为未来化石燃料的枯竭以及由人类行为招致的气候变化效应做好准备。基于这种科学的洞察,我们或许能够为此制定一个大致的时间路线图。
除了已知的各种趋势之外,还有另外一种趋势存在,后者被美国前国防部长唐纳德·拉姆斯菲尔德(Donald Rumsfeld,1932— )称作“已知的未知”(known unknowns)。例如,后者包括新型传染病突发、地震和火山爆发、剧烈的太阳耀斑、陨石撞击等,甚至还包括附近的超新星爆炸。作为重要能源来源的核聚变开发可能也属于这一范畴。这种发展趋势被称作非线性过程,也就是说在今天看来很小的事件可能会在未来某个时候产生重大影响。我们知道这种事情可能会发生,但却不知其何时发生、怎样发生,以及会产生什么样的效应。
最后,还有一类“未知的未知”(unknown unknowns),即有些事件,就连其是否有可能发生我们也无从知晓,所以一旦发生,对人类而言纯属意料之外。但这类事件在不可知的未来可能对人类产生相当大的影响。工业革命就是此类发展的一个例证。即便在17世纪,也根本不会有人想到——如果真有这样的人的话,在未来的几百年内,人类社会将在化石燃料驱动的机器的帮助下运转。同理,也许哪一天人类会发明某种新式的获取能量的方法,而这种方法对现在的人们来说还完全不知道。因为这种发展是完全不可知的,所以我们对未来的预测不包括这种情况,但我们在对未来进行预测时要记得还有这种可能性。
此外,人类的行为,作为对未来情景的一种反应,也会造成反馈循环,从而改变预期的结果。比如,人类是否有能力建构一种能够把二氧化碳排放限制在某种安全水平的体系呢?在化石燃料耗尽之前,人类是否有能力找到足够的新能源?这种趋势很难预测。还有一种可能性:即目前尚不可预见的人类行动也可能会改变事件的进程,或者由于人类干预而出现某些不可预见的问题。所有这些都使得有关人类未来的预测困难重重,尤其是在细节方面。
在所有关于未来情境的预测中,有一个特别突出的特点,即人类对未来最感兴趣的总是那些他们感到不确定的方面。比如,你预测明天太阳会照样升起,就不会有任何人买你的账,但大多数社会却会雇佣专家预测明天的天气如何,因为这类信息对人类指向未来的行动计划非常重要。虽然经过过去的几十年,天气预报已变得更加精确,但仍有许多领域的未来还不是很确定,比如全球经济的现状究竟如何?于是就出现了各式各样的针对未来的预测。
在人类史的大部时期,甚至在整个人类史上,都会有一些专家声称自己拥有鲜为人知的针对未来的知识,而且愿意以一定的价格分享。比较有名的如古希腊时期的德尔斐(Delphi)神谕。其实,世界各地都有处于不同层面的发表类似神谕的体系存在。时至今日,在全世界所有社会中,都有专家们声称自己拥有有关未来的特殊知识,有的基于科学,有的基于非科学,谁要分享都得付费。
现在,让我们回到有关未来预测的话题。如前所述,大历史本身已经分辨出几种重大的长期趋势。为预测未来的长期趋势,我们先思考一下最长远未来的图景,即整个宇宙的命运问题。
美国天体物理学家弗雷德·亚当斯(Fred Adams,1961— )和格雷格·劳克林(Greg Laughlin,1967— )在《宇宙五纪元:隐藏在永恒物理定律之中》(The Five Ages of the Universe: Inside the Physics of Eternity)一书中对宇宙的未来进行了清晰的瞻望。他们的分析基于如下假定:宇宙在暗能量的作用下将会继续膨胀,且再没有足够的物质引力将宇宙拉回到黑洞状态(big crunch)。此外,他们还假定:从长期看,最基本粒子,即质子、中子和电子,也不会保持稳定,而会衰变为低能量的形式。
因为宇宙还会继续存在很长的时间,所以就需要非常大的数字来描述其前景。为便于计算,亚当斯和劳克林引入了一个“宇宙十年”(cosmological decade)的概念,记作10x年,其中x表示具体第几个宇宙十年。这是一种指数尺度,就是说数字会迅速变大:下一个宇宙十年是前一个宇宙十年的10倍。所以尽管第一个宇宙十年只不过十年,第二个宇宙十年也只有100年,但到了第11个宇宙十年,就已经长达1,000亿年了,也就是我们现在生活的宇宙十年,即宇宙演化开始后的第138亿年。
根据亚当斯和劳克林的说法,我们现在生活在第二个纪元,他们称之为“繁星期”。这一时期将会持续到第14个宇宙十年,届时恒星将不再具备生成的条件,因为星系中的氢云团将丧失殆尽。因为只有恒星才能驱动我们所熟悉的复杂实体,这就意味着我们所知的生命只是在这一时段才有可能出现。这就引出了一个必然的结论:我们人类的存在与年轻且充满活力的宇宙紧密相关。然而,早在第14个宇宙十年到来之前,也就是从今日始大约50亿年后,我们的太阳将耗尽其燃料并将停止燃烧。这将意味着太阳系中大部分甚至全部的复杂实体都将走向终结。从现在起20亿至50亿年后,我们的星系将与最近的邻居仙女座(Andromeda)星系相遇,而且这两个星系有可能最终合并。
第14个宇宙十年之后,整个宇宙将进入“衰退期”(Degenerate Era),此后是第35个宇宙十年的“黑洞期”(Black Hole Era),最后是第131个宇宙十年的“黑暗期”(Dark Era)。这些命名已经说得非常明白,届时更复杂实体形成的条件将越来越差,因为宇宙行将用尽所有的能量。也就是说,宇宙将经历一个逐步简单化的过程。所以即使宇宙还会继续存在,其生成我们今日所知的复杂实体的条件已经不存在了,因为宇宙的能量最终将完全枯竭。至大约第1,000个宇宙十年,看来好像离我们特别遥远,宇宙中所有的物质也会最终消失,因为所有的基本粒子,包括质子、中子和电子,都会出现衰变。从此以后,整个宇宙中除了低水平能量之外将一无所有,也就是说宇宙复杂性最终会结束。
如果这种宇宙情境的预测是正确的,那么目前宇宙中的复杂性只不过是漫长宇宙史上一个早期、短暂且几乎不可避免的阶段,它始于大爆炸后不久物质和能量的涌现,并将终结于物质的最终衰变(也就是最大程度的无序或熵)。虽然目前复杂性的涌现不过是大量随机效应的结果,但其涌现过程却是高度结构化的。在过去的星系、恒星、行星和小天体形成的138亿年中,物质和能量被锁定在依赖更高复杂性的路径上,这是多种强劲的自然力决定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恒星和行星都将耗尽能量并因此失去自身较高的复杂性,而从更长远看,二者最终将完全消失。显然,物质和能量只有在宇宙还年轻时才能得到充足供应,同时在与多种自然力达成平衡的情况下产生相应的金凤花条件,此时出现更复杂的实体也就无可避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