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 北欧的谷神母女
威·曼哈德有一个观点,德墨忒尔这个名字的前半部分来源于克里特语的“大麦”一词,所以德墨忒尔的名字是“大麦妈妈”或“五谷妈妈”的意思。在雅利安语系的不同语言中,这个词的词根代表着不同的谷物。在信奉德墨忒尔的地方中,克里特算是最古老的地方之一了,认为德墨忒尔的名字来源于那里,也有一定道理。只不过对于这个名字的来源,人们有很大的分歧,所以对这个问题最好不予深究。
另一个方面,我们终于找到了德墨忒尔就是“五谷妈妈”的证据。在希腊宗教中,和她直接相关的谷物是大麦和小麦,其中大麦更有可能是她的原始形态。在荷马时期,希腊人就以大麦为主食。在雅利安人的食谱里,大麦也是最早吃的几种食物之一。古印度人的宗教仪式中,也有大麦的元素,这更加证明了大麦种植的久远历史。另外,在欧洲的石器时代,大麦就是湖上居民种植的作物之一。
威·曼哈德通过观察欧洲的现代民俗,发现了很多和希腊的“五谷妈妈”或“大麦妈妈”相类似的情形。下面讲述一些比较典型的例子。
德国人常常以拟人的口吻来称呼谷物。比如在春天,谷物被风吹起,人们就说:“看,是五谷妈妈。”或者说:“五谷妈妈在田野里跳舞。”“五谷妈妈正走过谷场。”如果孩子去田里摘矢车菊或罂粟花,大人就阻止他们,说谷子里的“五谷妈妈”会抓走他。有人用不同的作物来称呼“五谷妈妈”,比如“黑麦妈妈”“豌豆妈妈”等,并以此吓唬孩子,不让他们去黑麦田或豌豆田。
人们认为作物的生长得益于“五谷妈妈”,比如在马格德堡一带,人们会说:“今年的亚麻收成很好,五谷妈妈来了。”在施蒂利亚的某个村庄,人们用田里的最后一捆稻谷扎成“五谷妈妈”的形象,并给它穿上白色的衣服,传说半夜可以在田里看到“五谷妈妈”。谁要是得罪了“五谷妈妈”,“五谷妈妈”就让他的稻谷全部枯萎。
最后一捆稻谷这个风俗有很多不同的表现形式。在有些地方,人们认为“五谷妈妈”就藏在最后一捆稻谷里。当人割下最后一捆稻谷时,“五谷妈妈”或许是被困在里面,或许是被赶走了,或许是死掉了。在第一种情况下,人们把最后一捆稻谷带回家中,当作神像供奉起来。等到打谷时,“五谷妈妈”会再次出现。在哈登的汉诺威,人们收完庄稼后,就围着最后一捆稻谷,用棍子打它,并喊道:“用力打,她就在里面呢,把她打出来。别让她抓到你!”等上面的谷粒都掉下来,就表示“五谷妈妈”被打跑了。在丹泽一带,人们会把最后一捆谷子扎成娃娃,叫作“五谷妈妈”或“奶奶”,用最后一辆车拉回家。
在霍尔斯坦地区,人们给最后一捆稻谷穿上女人的衣服,用最后一辆车拉回家里,然后用水浸湿,这种做法是用来求雨的。在施蒂利亚的布拉克,有些村子的人把最后一捆稻谷叫作“五谷妈妈”,由村里50岁到55岁的老妇人把它扎成女人的样子,然后从上面摘下最饱满的谷穗,编成花环,戴在村里最漂亮的女孩头上,到各家各户祈福。那捆稻谷则被放到谷仓里,人们认为“五谷妈妈”可以驱赶老鼠。在这一地区的另外一些村子,还有两个男孩用棍子挑着“五谷妈妈”,跟在戴花环女孩的后面,来到村里的大户人家之后,主人接过花环,挂在自家的客厅里,“五谷妈妈”则被放在一堆木头上,成为晚宴欢庆的主角。之后“五谷妈妈”就被放到谷仓里,一直到第二年打谷。打谷时负责打最后一下的人,叫作“五谷妈妈的儿子”,人们把“五谷妈妈”捆在他身上,然后打他,并带着他在村里游行。在下一周的周日,那个花环被送到教堂,在复活节的前一天,由一个7岁的女孩把上面的谷粒全部搓下来,撒在新谷里。到圣诞节,花环就被放进牲口的料槽里,以保证牲口的生育。这种把“五谷妈妈”的种子撒进新谷里的仪式,表明了“五谷妈妈”的增殖力;而把花环放进料槽的做法,则表明他们相信这一能力同样可以应用到牲口身上。
在斯拉夫人那里,根据最后收获的作物的不同,“五谷妈妈”又叫作“黑麦妈妈”“小麦妈妈”“燕麦妈妈”“大麦妈妈”等。在加利西亚的塔诺,用最后一捆作物编成的花环叫作“小麦妈妈”“黑麦妈妈”“豌豆妈妈”等。佩戴这个花环的女孩,要一直戴到第二年春天,在播种时把花环上的谷粒搓下来,撒进即将播种的种子里。这也象征了“五谷妈妈”的增殖力。
在法国的欧塞尔地区,最后一捆作物也叫作“小麦妈妈”“大麦妈妈”“黑麦妈妈”“燕麦妈妈”等,由最后一辆车拉回家中。随后把它扎成人偶,穿上衣服,戴上花环,脖子上系一条蓝色或白色围巾,胸前插一根树枝。这个由谷物扎成的偶像,叫作“克瑞斯”。晚上狂欢的时候,“克瑞斯”被放在广场中央,收庄稼最快的人和村里最漂亮的女孩一起围着它跳舞。跳完舞,女孩戴上花环,脱掉偶像身上的衣服,把它扯碎,连同它身上的装饰一起放到柴堆上。最后,由第一个收完庄稼的女孩点燃柴堆,祈求“克瑞斯”带来丰收。虽然“克瑞斯”这个名字稍显老气,不过正如曼哈德所说,古老的风俗仍然在这里流传。
在上布列塔尼,农民也把最后一捆稻谷做成偶像,如果农场主已经成家,那就做成两个,大的套小的,叫作“谷束妈妈”,把它交给农场主的妻子,农场主的妻子会给农民打赏,然后拆开稻谷偶像。
在有些地方,最后一捆稻谷又叫作“收获妈妈”(或“大妈妈”)。在汉诺威的奥斯纳布鲁克城,叫作“收获妈妈”。人们把它做成一个女人偶,农民围着它跳舞。威斯特伐利亚人收了黑麦后,会在最后一捆黑麦上绑上很重的石头,但是不扎成特别的形状,把它叫作“大妈妈”,由最后一辆车拉回家中。埃尔福特人把最重的一捆稻谷(不一定是最后一捆)叫作“大妈妈”,用最后一辆车带回谷仓,人们高兴地迎接它。
在有些地方,又把最后一捆稻谷叫作“奶奶”,给它头戴红花丝带,腰系围裙。东普鲁士人收割黑麦或小麦时,通常这样问候捆扎最后一捆的女人:“在弄奶奶了?”在马格德堡一带,“奶奶”是仆人争相抢夺的东西,谁得到了它,第二年就能结婚,只不过结婚对象会很老。如果女孩抢到“奶奶”,就会和鳏居的男子结婚;如果男孩抢到了,就会和老妇人结婚。在西里西亚地区,“奶奶”在过去都是被扎成人偶的,不同的是,要由最后一个收割的人把三四捆扎在一起。在贝尔法斯特地区,最后一捆稻谷也叫作“奶奶”,只不过所有人都要参加这一捆的收割,随后像编辫子一样把它编起来,一直留到第二年秋天。最后得到它的人,那一年就会结婚。
在德国一些地方,最后一捆稻谷又叫作“老太婆”或“老头子”,往往做成老妇人的形象,负责收割或捆扎它的人,就被认为“得到了老太婆”。在斯比亚的阿尔涅提希姆,当稻谷收割到最后一垄时,收割的人在垄前排成一排,收割自己眼前的稻谷。人们会尽快完成收割,因为最后完成的那个人会得到“老太婆”(最大的一捆稻谷)。大家就会嘲笑他,说:“你得到老太婆了,好好保存啊。”
在有些地方,捆最后一捆稻谷的女人叫作“老太婆”,人们认为她第二年就能结婚。在西普鲁士的纽撒斯,最后一捆稻谷和捆它的女人都叫作“老太婆”,这捆稻谷还要被装扮一番,穿上衣服,戴上帽子,扎上头饰。这两个“老太婆”都会被水淋湿,然后一起乘坐最后一辆车回家。
在德国北部的某些地区,最后一捆稻谷被做成男人的形象,叫作“老头子”,捆它的女人则被认为“得到了老头子”。在西普鲁士,成年妇女和女孩都会尽快收割自己的黑麦,因为最后一个完成的人就会得到“老头子”。这里的老头子是用黑麦捆成的,最后一个完成收割的人必须在大家面前抱着它。在西里西亚,人们通常用“老头子”或“老太婆”来取笑别人。为了开玩笑,往往把“老头子”或“老太婆”做得特别大,有时还在里面塞石头。温德人喜欢把收割的最后一捆小麦扎成人偶,并用花朵装饰,叫作“老头子”。无论男女,只要捆了最后一捆,他都要背着“老头子”回村。这个人通常会受人嘲笑。“老头子”被保存在谷仓里,一直到第二年收获的季节,新的“老头子”代替了旧的。
曼哈德认为,前面的这些风俗中,与最后一捆稻谷同名,同坐最后一辆车的人,显然与最后一捆稻谷的象征意义是相同的,都代表了谷神。这里有了两个谷神的化身,一个是人,一个是稻谷。有一个地方的风俗是把这个人包进最后一捆稻谷里,就更加表明这种象征意义。在西里西亚的赫姆斯道夫,人们把最后一捆稻谷捆在捆这捆稻谷的女人身上。在巴伐利亚的韦登,捆的是收割最后一捆稻谷的人。那些和最后一捆稻谷捆在一起的人,都被认为是谷神,就好比包在树叶里的人被认为是树精。
那些叫作“老太婆”的最后一捆稻谷,通常更大更重。在西普鲁士的一些地方,“老太婆”往往是其他谷捆的两倍大小,而且里面还会塞进石头,以增加重量。在萨姆兰的艾尔特-皮洛,“老太婆”往往由八九捆稻谷捆在一起,有时甚至很难把它竖起来。在萨科斯-克伯格的伊菲格兰德,人们以巨型的“老太婆”来象征来年的丰收。综合来看,把最后一捆弄得更大更重,就是以近似巫术的方式来祈求来年丰收。
在苏格兰,人们把万圣节之后割下的最后一捆稻谷扎成女人的形象,叫作“卡琳”(Carlin)或“卡琳尼”(Carline),也就是“老太婆”的意思。如果这捆稻谷是在万圣节前割下的,就叫作“女儿”。如果收割时太阳已经下山,就叫作“妖婆”,会给人带来霉运。在苏格兰高地,最后一捆稻谷叫作“卡里奇”或“女儿”。西部地区大多叫作“卡里奇”,中部和东部地区大多叫作“女儿”。后面我们再说女儿,这里先说一下“老太婆”。蒂里最远端的赫布里底岛上的牧师坎贝尔是一个细心的学者,手里有很多材料,他这样描述这个风俗:“人们在收割稻谷时,总是避免成为最后收割的那个人。在共耕制时期,通常会留下最后一垄不割,而且要一直留到来年收获的季节,因为没有人愿意割,每个人都怕‘农场的饥荒’落到自己手里。这样一来,就引发了很多笑话。第一个收割完的人就用稻谷扎成一个人偶,起名为‘老太婆’,把它送给下一个人,下一个人又接着往下传。就这样传来传去,‘老太婆’最终落到最后一个收割的人手里,并要保存它一年时间。”
艾拉岛人把最后收割的稻谷叫作“老太婆”,农忙过后,就把它挂在墙上。等到来年播种的季节,男人第一天下田耕地的时候,女人就把“老太婆”取下来,搓下谷粒,分给男人,男人把谷粒带到田里,喂给耕田的牲口。人们认为这种仪式会带来丰收。
据说在威尔士也有相似的风俗。在北彭布罗克郡,最后收割的稻谷通常长约15到30厘米,人们把这些稻谷编在一起,叫作“巫婆”。这种习俗历史悠久,至今还有人记得。收割最后一块稻田时,人们都兴奋地朝着稻谷扔镰刀,谁能砍倒稻谷,谁就能得到一罐自酿的啤酒。人们把砍倒的稻谷做成“巫婆”,拿到相邻的稻田,那里的人还在忙着收割。一个农民拿着“巫婆”,小心地不让正在忙碌的人看到他,如果被发现,他就会被赶走。他悄悄藏在篱笆后面,等隔壁田里的工头离他不远,并且面向他的时候,迅速把巫婆扔过去,最好是扔在那人的镰刀上。然后立即逃跑,否则会被抓,还要祈祷自己运气够好,能够躲开对方扔过来的镰刀。在其他一些地方,收割者中有一个人把“巫婆”从稻田里拿回家,并且要保持它的干燥。他不能被人发现,否则会被捉弄。人们有时甚至准备很多桶水,扒光他的衣服,朝他泼水。如果他能够不被发现,把干燥的“巫婆”放进主人的屋子里,那么主人就要给他一点小费,或赏他一罐啤酒。如果没有给,他也会主动索取,因为人们认为这种啤酒是举世无双的。随后主人就把“巫婆”挂在大厅或钉在某处,保存一年的时间。如今在北彭布罗克郡的某些地方,仍然保留着把“巫婆”带回家挂起来的风俗,不过那种悄悄带回来并索取奖赏的做法已经消失了。
在安泰利姆郡,几年前收割机取代了镰刀,人们还是在稻田专门留下几根稻谷,把它们缠在一起。收割者蒙上眼睛,把镰刀掷向稻谷,谁的镰刀恰好割倒稻谷,他就可以带它回家,放在门上。这一束稻谷叫作“卡利”(Carley)——可能和卡琳是同一个词。
斯拉夫人也有类似的习俗。波兰人把最后一捆稻谷叫作“巴巴”,也是“老太婆”的意思,人们认为“巴巴藏在最后一捆稻谷里”,其实这捆稻谷的名字也是“巴巴”。在一些地方,“巴巴”是由十二束稻谷绑在一起组成的。在波希米亚的一些地方,人们把巴巴做成女人的形状,在上面戴一顶草帽,用最后一辆车拉回家。两个女孩把它头上的草帽交给主人。女人捆稻谷时,总是争先恐后,生怕捆最后一捆,因为捆最后一捆稻谷的女人第二年会生孩子。谁捆到了最后一捆,人们就说“她有巴巴了”或“她是巴巴了”。在克拉科夫,人们对捆最后一捆稻谷的人说:“爷爷在里面呢!”如果是个女人,人们会说:“巴巴在里面呢!”捆最后一捆稻谷的女人把自己也捆在里面,只露出头,人们用最后一辆车把她拉回去,然后一家人都用水把她浇湿。到晚上人们欢庆完毕,才把她从“巴巴”里放出来。在随后的这一年里,人们都喊她“巴巴”。
立陶宛人把最后一捆稻谷叫作“波巴”(也是“老太婆”的意思),和波兰的“巴巴”相同。人们认为“波巴”就藏在稻田的最后一片谷子里。捆最后一捆稻谷或挖最后一个土豆的人,都会受人嘲笑,被叫作“老黑麦妈妈”或“老土豆妈妈”。这样的称呼会持续很长时间。人们把波巴做成女人的样子,用最后一辆车拉回谷场,淋上水,在晚上欢庆的时候轮流拿着它跳舞。
俄罗斯人也会把最后一捆稻谷做成女人的形状,并给它穿上女人的衣服,笑着把它拉回家。保加利亚人把最后一捆稻谷做成娃娃的形状,给它穿上女人的衣服,把它叫作“五谷皇后”或“五谷妈妈”,带着它在村里游行,最后扔进河里,以祈求来年丰收。有些地方会把它烧掉,撒进田里充当肥料。在中欧和北欧,有不少地方把最后一捆稻谷叫作“皇后”。比如在奥地利萨尔茨堡,人们收获庄稼之后举行隆重的游行活动,活动中有一个年轻人用车拉着“谷穗皇后”。英格兰很多地方有类似的风俗。
弥尔顿应该是熟知这一风俗的,他在《失乐园》中写道:
亚当始终期盼她的归来。他用最美的花儿编成花环,戴在她的头上和草帽上,就如同农民装扮丰收的皇后。
在有些地方,人们在谷场而不是田地里举行这种仪式。人们认为打谷的时候,谷精就已经逃跑,躲到谷仓里留在最后打的稻谷里去了。最后它或者被打死,或者逃到附近还没有打谷的谷仓里去。这里叫作“五谷妈妈”或“老太婆”的,就是最后要打的稻谷。在有些地方,打最后一下的人叫作“老太婆”,人们把他裹到最后一捆稻谷里,或者在他背上绑一捆稻谷。最后人们用车拉着他,笑着在村里游行。
在巴伐利亚部分地区,还有图林根等地区,人们说打最后一捆稻谷的人“得到了老太婆或老谷婆”,把他捆到稻谷上,领着他或用车装着他在村里游行,最后把他弄到粪堆上,或弄到附近其他谷场去。
在波兰,打最后一捆稻谷的人叫作“巴巴”(“老太婆”的意思)。人们把他裹在稻谷里,用车拉着他在村里游行。在立陶宛某些地方,最后一捆稻谷留着不打,扎成女人的形象,弄到附近没有打完谷的谷场去。
在瑞典一些地方,外地女人来到谷场,人们就给她戴上脱粒用的连枷,在她脖子上系一把稻谷,在她头上戴一个用稻谷编织的花环。打谷的人喊道:“快看五谷妈妈!”在这里,人们把这个外地女人当成谷精,被连枷从稻谷里驱逐出来。而在某些地方,农民把农场主的妻子当作谷精。比如在萨利格尼(旺代),人们把农场主的妻子和最后一捆稻谷用被子裹在一起,用担架抬到打谷机下面,然后把她连被子一起拉出来,只留下最后一捆稻谷打谷。她继续用被子裹着,任由人们抛来抛去,就好像在筛谷一样。这种仪式模仿的是打谷、筛谷的动作,显然是把农场主的妻子当作谷精。
在上面这些风俗中,人们总是把谷精叫作“妈妈”“老太婆”等,显然是认为谷精很老。不过在有些地方,人们却认为谷精非常年轻。比如在沃尔芬比特一带的萨尔顿,收割完黑麦之后,大家把三捆黑麦捆成一捆,做成一个偶像,叫作“女儿”或“五谷女儿”,麦穗就是它的头。在一些地方,人们还把谷精看作孩子,割最后一捆稻谷被看作母子分离。比如波兰就有这样的风俗,在收割最后一捆稻草的时候,人们对收割的人喊:“你割断脐带啦!”这明确表明人们把谷精当作孩子来看。在西普鲁士一些地方,人们把最后一捆稻谷叫作“杂种”。他们把一个小男孩裹在最后一捆稻谷里,而捆这捆稻谷的女人,就叫作“五谷妈妈”。旁边的人对她喊:“你要生孩子了!”她就装作要生孩子一样喊叫,旁边一个老妇人装作祖母帮她接生。“五谷妈妈”大喊一声,表示孩子生出来了,人们把稻谷里的小男孩放出来,男孩就装作刚出生的婴儿,啼哭两声。祖母装作给婴儿裹布一样,在男孩身上裹一个麻袋。随后人们簇拥着把男孩带到谷仓,防止男孩受风。在德国北部一些地方,人们把最后一捆稻谷或偶像叫作“小孩”或“收获小孩”,并且冲着捆最后一捆稻谷的女人喊:“你生小孩啦!”
在苏格兰的一些地方和英格兰北部,最后一捆稻谷叫作“克恩”(kirn)。背负这捆稻谷的人被认为“得到了克恩”。随后人们把这捆稻谷扎成娃娃的样子,叫作“奶娃娃克恩”“娃娃克恩”或“女儿”。在19世纪中期,贝里克郡的人仍然在争夺田里最后一束稻谷,年轻人围在最后一束稻谷周围,向它投掷镰刀,有幸割下它的人就可以拥有它,把它送给心爱的女孩。女孩把它做成娃娃,给它穿上衣服,然后挂在住处,直到第二年收获新的娃娃。在贝里克郡的斯波提斯伍德,人们把收割最后一束稻谷叫作“割皇后”。与收割“克恩”不同的是,人们并不是投掷镰刀,而是先选出一个人,蒙上眼睛,转两三圈,其他人递给他一把镰刀,他就在黑暗中摸索着去割稻谷。蒙眼人乱舞镰刀的情景,往往引得围观的人哈哈大笑。等他始终找不到稻谷,终于放弃之后,便轮到下一个,仍然是蒙上眼睛去割。直到有人割到了,才算成功。人们把成功者抛起来,欢呼三次。随后人们在家里举行宴会,在谷仓里举行舞会,有两个女人专门负责做“娃娃克恩”或“皇后”,挂在举行宴会和舞会的地方,那里通常挂满这些偶像。
在苏格兰高地的一些地方,所有农场收割的最后一捆稻谷都叫作“女儿”,盖尔语为“梅德丁布茵”(Maidhdeanbuain),意为“收割的收获女儿”。这里的很多风俗都与女儿相关。例如,人们认为哪个年轻人得到了“女儿”,就可以在下一个收获季节之前结婚。为此人们都会抢着收割这最后一束稻谷,甚至有人会事先偷偷把一束稻谷用土盖起来,不让别人发现,等田里其他稻谷都收割完了,再把它挖出来割掉。如果几个人同时用这个计策,就要看谁最沉得住气,能撑到最后了。割下最后一束稻谷后,人们把它做成娃娃,用丝带装饰一番,挂在家里的墙上。在苏格兰北部,人们需要精心保管“女儿”,等到圣诞节那天,把它喂给牲口,使牲口“更加身强壮”。在佩斯郡的巴尔奎德一带,由收割者中最年轻的女孩负责收割最后一捆稻谷,把它做成女孩的样子,给它穿上用纸做的衣服,并用丝带装饰。人们把它叫作“女儿”,拿到家里,保存在烟囱上面,有时会保存到第二年的收获季节。
1888年9月,我在巴尔奎德看到了收割“女儿”的仪式。一位女性朋友告诉我,她年轻时收到佩斯附近农场的好几次邀请,到田里去收割“女儿”。人们攥住田里叫作“女儿”的那束稻谷的上部,让她用镰刀去割。随后人们把割下来的女儿绑起来,用丝带装饰一番,挂到厨房的墙上,一直保存到第二年割回新的女儿。收割那天吃的晚饭,也被叫作“女儿”,并且吃饭时还会跳舞。
大概在1830年,丹巴登郡的盖尔洛克河附近的人仍然把最后一捆稻谷叫作“女儿”。最后一束稻谷分成两束,分别绑好,由一个女孩割下来,人们认为这个女孩很快就会结婚。随后收割者聚集在一起,把镰刀抛向空中。人们给女儿穿上衣服,用丝带作装饰,在上面写上日期,然后用钩子挂在厨房里最靠近屋顶的地方。在这里通常可以同时看到五六个女儿,因为每个女儿都保存好几年。收割稻谷时吃的饭,叫作克恩。在这一带的其他农场,人们把最后一束稻谷叫作“女儿头”,或者干脆叫作“头”,绑起来后,用丝带装饰一番,保存在厨房里,一年之后把上面的谷粒喂给鸡鸭等家禽。
在阿伯丁郡,“收割者成群结队,欢快地把最后一捆稻谷,或者说‘女儿’,带回家去,交给女主人。女主人把它装扮一下,保存起来,等到第一匹母马生下小马,喂给母马吃的第一口食料,就是女儿。如果没有把女儿喂给母马,会影响小马的成长,而且对当年的收成也有损害”。在阿伯丁郡的东北部,人们把最后一捆稻谷叫作“卡拉克捆”(clyack sheaf)。收割它的人必须是年纪最小的女孩,并且要穿上成年女性的衣服。人们高兴地把它带回家中,在圣诞节那天的早上,把它喂给怀孕的母马,如果没有怀孕的母马,就喂给最老的怀孕的母牛。在法夫郡,人们把最后一束稻谷叫作“女儿”,由年轻女孩割下来,扎成娃娃的样子,装饰上丝带,挂在厨房的墙上,一直保存到来年春天。在因弗内斯郡和萨瑟兰郡,也都保留着类似的风俗。
有时对谷精的称呼,虽然比娃娃之类的要显老,但还是很年轻的,比如“新娘”“燕麦新娘”“小麦新娘”等,在德国一些地区,这种称呼很流行。在摩拉维亚的穆戈里茨一带,收割小麦时要留下一小块麦子不割,由一个年轻女孩来收割,这个女孩戴着麦穗编织的花环,叫作“小麦新娘”。收割完成后,人们就认为这个女孩一年之内会结婚。在苏格兰的罗斯林和斯通黑文一带,人们把最后一捆稻谷叫作“新娘”,在这捆稻谷的中间和谷穗上各系一条丝带,保存在壁炉上。
“新娘”这个名字,看上去更加适合代表谷物,因为它有生殖的含义。在乌尔哈茨,收获燕麦的男人和女人都要身披麦秸,在晚宴上翩翩起舞。在南萨克森,在丰收晚宴上有一对“燕麦新郎”和“燕麦新娘”,“燕麦新郎”被包裹在麦秸里,“燕麦新娘”是个穿女人衣服的男子,不过身上没有披麦秸。晚宴在酒店里举行,宴会开始后,人们跳起舞来,跳舞的人都在“燕麦新郎”身上拔下一把麦秸,而“新郎”则必须努力保护身上的麦秸不被拔走。当他身上的麦秸被拔光,他就光着身子,周围的人则尽情嬉笑。在奥地利的西里西亚,收割完小麦之后,年轻人就开始“小麦新娘”的活动。“小麦新娘”由捆最后一捆小麦的女人充当,人们在她头上戴上麦穗和花枝编织的花环,然后带到车上,与“新郎”并肩站立,旁边有“伴娘”。这个活动全部仿照结婚仪式,用两头牛拉着车,把小麦新郎和新娘拉到旅馆里,庆祝一整夜。在这个季节的晚些时候,人们还会再次用隆重的仪式来庆祝燕麦新娘的婚礼。在西里西亚的尼斯一带,人们用奇怪的衣服把一对男女装扮成一对新人,叫作“燕麦之王”和“燕麦王后”,让他们坐在耙犁上,用牛拉回村子。
在以上风俗中,谷精有一男一女两个代表。也有些地方用一老一少两个女人来代表谷精,这倒是符合了我对德墨忒尔和珀耳塞福涅的解释。前面说过,在苏格兰一些地区,尤其是盖尔语地区,人们有时把最后一捆稻谷叫作“老太婆”,有时叫作“女儿”。而在其他地方,又是割“老太婆”,又是割“女儿”。不同的人对这件事的描述似乎很不清楚,也很不一致。不过最普遍的做法应该是相同的,即在那些既称“老太婆”又称“女儿”的地方,“女儿”是用最后一捆稻谷做成的,由这块地的主人负责保存,而“老太婆”是由其他的稻谷做成的,有的是最早割下的稻谷,保管它的是收割最慢的人——通常别人都收割完了他还在收割。于是每块地的农民都可以保管自己田里的女儿,而把“老太婆”传递给收割慢的邻居。在收割结束之前,“老太婆”很可能会经过所有农民的手。最后得到它的,就是最后收割完庄稼的农民。不过他仍然要用特殊的仪式来迎接“老太婆”,这往往会引来他人的嘲笑,因为大家都认为获得“老太婆”的人来年要倒霉,而他本人则要提前“为即将到来的霉运做准备”。另外我们还说过,彭布罗克郡的人把最后一捆稻谷叫作“巫婆”,而不是“女儿”。人们把“巫婆”传给邻近田里还没有收割完的人,这往往会引人厌烦。当“老太婆”和“女儿”同时出现时,“老太婆”代表去年的谷物,它的成色比不上新成熟的“女儿”。到了来年秋天,今年的“女儿”又会变成“老太婆”。在这种风俗中,大家讨厌“老太婆”并把它传给相邻的未完成收割的人的仪式,表现出了大家的愿望,那就是摆脱已经衰败的“五谷妈妈”,让它去别人那里。
这些收获风俗,和前面说过的春天风俗非常相似。(1)在春天风俗中,树精可以同时体现为人或树。在收获风俗中,谷精则可以体现为最后一捆稻谷,或为最后一捆稻谷收割、捆绑、脱粒的人。人等于最后一捆稻谷,体现为他和最后一捆稻谷的名字相同,有的甚至被裹在最后一捆稻谷里。某些地方的风俗也体现了这一点:如果最后一捆稻谷是由年长的已婚女人捆的,那么它就叫作“妈妈”;如果是由年轻女孩收割的,就叫作“女儿”。在类似的风俗里,代表谷精的那个人年纪多大,谷精的年纪就多大。墨西哥人在用人作祭品以促进玉米成长时,玉米有多高,就用多高的人来祭祀。墨西哥风俗其实与欧洲风俗一样,人是谷精的化身,而不是献给谷精的祭品。(2)人们认为树精可以提高植物、牲畜和人的生殖能力,并且认为谷精也有同样的能力。例如,相信谷精可以提高植物的生殖能力表现在这样的做法中:从最后一捆稻谷的谷穗搓下一些谷粒(正常情况下,最后一捆稻谷总被认为是谷精的化身),然后把这些谷粒混进春天播种的谷种里。相信谷精可以提高动物的生殖能力表现在:给怀孕的母马、母牛,或者第一次耕地的马,喂最后一捆稻谷。相信谷精可以提高人的生殖能力,表现在这样的风俗中:把“五谷妈妈”做成孕妇的样子,交给女主人保管。另外,还表现在这样的信念中:人们相信捆最后一捆稻谷的女人来年会生孩子,或者很快结婚。
显然,春天风俗和收获风俗都是从同样的古代文化中流传下来的,都是古代异教仪式的一部分。在遥远的古代,这些风俗已经融入我们先祖的生活。对于那些古老的仪式,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个特点:
1、没有专职人员来主持这些仪式,换句话说,没有祭司。任何人都可以举行这些仪式。
2、没有专门的地方来举行仪式,换句话说,没有神殿。任何地方都可以举行这些仪式。
3、崇奉的目标是精灵不是神。①精灵和神的不同之处在于,精灵只代表了自然中的某种元素,而非自然之外的东西;精灵的名字指的是这个群体,而非某个个体;精灵没有固定的数量,同类的精灵之间都有相似的特性;精灵的来源、习性和事迹等都没有明确的传说或源流。②神并不局限于自然的某个方面,虽然他们也有其象征的事物,但是不会严格限定在这个范围之中;神在自然和生命的很多领域都有神力;神都有自己独特的名字,比如德墨忒尔、珀耳塞福涅、狄俄尼索斯等,而且他们的身份和事迹都有公认的传说和艺术表现。
4、这些仪式并不是祈祷,而是巫术。人们并不依靠献祭、祈祷和赞美来求神降福,以达到自己的目的,而是认为仪式本身就与目的之间有一种神秘的联系,通过这种联系就可以实现愿望。
从这几点来看,欧洲农民在春天和秋天举行的都是比较原始的仪式。因为没有专职人员和专门的地方来举行这些仪式,任何一个普通人——主人或奴仆、主妇或侍女、男孩或女孩,在任何地方——树林、草地、河边、谷仓、田野或草棚,都可以举行这些仪式。人们认为仪式中天然地就有超自然的东西,这些东西不是神,而是精灵:它们只掌控着自然的一部分,有“大麦妈妈”“老太婆”“女儿”这种只代表类别的名字,而没有德墨忒尔、珀耳塞福涅、狄俄尼索斯这类专有名字。它们作为类而存在,而不是作为个体而存在,同一类的不同成员是无法分辨的。比如每个农场都有自己的“五谷妈妈”“老太婆”或“女儿”,但是每个农场的“五谷妈妈”“老太婆”或“女儿”都很相像。另外,收获风俗和春天风俗一样,不是祈祷,而是巫术。比如,把“五谷妈妈”扔进河里来求雨,做一个很重的“老太婆”来预示丰收,把最后一捆稻谷的谷粒混进谷种里播种以求丰收,把最后一捆稻谷喂牛,以使它们兴旺,都是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