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侯的青铜产业
建立崇国,是商朝向西扩张的保障,由此,武丁先后灭亡羌人周 族和分封商人周国。但武丁去世后,周原的商人侯国未能保住。在武 丁王的儿子祖庚或祖甲时期,一片关于“周”的甲骨卜辞中又出现了
“崇侯”等人。12
甲骨磨损过于严重,难以判断商王到底让他们做什么。从时间看, 祖庚和祖甲时期,商朝势力衰退,商人的周侯正遭受土著的威胁,为此, 商朝很可能要调动周边诸侯救援。但此举无效,土著势力又淹没了关 中西部。
商人的周国灭亡后,老牛坡对于商朝的重要性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功能布局也随之发生了变化:殷墟前期的大型夯土建筑被废弃,改建 为冶炼铸造区;崇侯的新宫殿区可能移到了遗址西北侧,也就是考古 划出的第四发掘区。目前,这个区的发掘还比较少。
到殷墟末期(老牛坡四期),崇国更加繁荣,青铜产业的规模也 更大了 :有很多冶铜的炼渣堆积,填满了一条至少长18米,最深处 可达2米的土沟。距离铜矿渣不远的山坡上,有四期铸铜作坊的垃圾 堆积,里面埋有很多熔铜陶缸碎片和残陶范。
与二期那种铸造小件铜器以及可以多次使用的双面陶范不同,四 期的陶范多用来铸造相对较大的器物,且只能一次性使用。目前发现 的铸范可以制造各种容器和兵器,如鬲、戈、钺、皮角上缀的圆铜泡, 还有类似面具的所谓牛面和人面形饰,但尺寸略小,不适合戴在脸上, 可能是系在皮质头盔的额顶部位,起威吓敌军之用。13
从老牛坡二期的冶铸设施分离、规模很小,到四期的冶铸一体、 规模增大,意味着权力结构已经发生重组:原来分散且互不统属的商 人据点,以及基于自然资源和商业交换的产业布局,被整合到更大的 政权体系中,形成了方国政治体。
怀珍坊相对偏僻、封闭,而老牛坡更接近关中盆地中心,控扼渭 河南岸的交通干道。因此,把铜的冶铸设施集中到老牛坡,更便于军 事防御,避免被对手分割击破。虽然铜矿石的运输里程要多20公里, 但冶铜和铸铜两道工序却可以无缝衔接,免去了再次熔化铜锭的成本。
虽然尚未发现殷商晚期的宫殿区,但从铸铜业的兴盛程度看,这 一时期肯定有更大的核心建筑群,甚至还可能有夯土城墙。后来的周 人史诗说,攻打崇国时,他们面对的就是牢固的城墙,正所谓“崇墉 信信”。M
崇国商人的墓葬还使用大量殉人,等级稍高的殉人数量更是要十 人左右,比多数商人侯国和据点都要“奢侈”。只是在商朝末期周文 王灭崇国后,这些墓葬被严重破坏,相关细节我们会在后文商周易代 的部分介绍。
崇国-老牛坡后期的安定繁荣,和商人招降了一支北方山地部族 有关,这便是周文王祖父一代的姬姓周族。他们被安置在土著和商 朝反复拉锯的周原地区,而改变上古华夏文明历程的大转折,也自 此开启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