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速之客来到窑洞

字数:1633

对周族人来说,从豳地-碾子坡迁居到周原是件大事,后世的史 诗经常歌颂此事。当时的周族首领,是古公亶父。不过,后世周人并 不愿提及此次迁徙的商朝因素,需要我们从文献里抽丝剥茧进行还原。

先来看周人的官方叙事。

亶父为何要带族人离开豳地,去往周原?史书的说法是,周族受 到了戎狄的威胁。孔子之孙孔(字子思)曾讲过一个掌故:当初, 狄人来攻击豳地的周人,勒索财物,族长亶父命令族人满足狄人的要 求;但狄人还想获得豳的土地和人口,又发动进攻,周族人决心抵抗, 但古公说:“土地、民众属于我,或者属于戎狄,又有什么区别?如 果为了我开战而死人,我这首领又有什么意义? ”于是,亶父拄着 拐杖离开了豳地。他翻过梁山,来到了周原。豳地有很多人都追随 着老族长,跟着搬家而来的有三千辆马车。从此,周人便在周原定 居了下来。3

这里记载的三千辆马车,实在过于夸张,因为从碾子坡的考古看, 豳地时期的周人还没有马车。《史记•周本纪》就删去了三千马车的 说法,只保留了豳人“扶老携幼”追随亶父。

这个版本的迁居故事明显经过后世儒家的加工,突出了仁义的力 量。不过,它还是给我们提供了一些信息:一是周人迁居的时候,亶 父拄着拐杖,说明他年纪已经比较大了,而他的几个儿子应该都已经 成年;另一个信息则是,并非所有的族人都追随亶父到了周原,还有 部分的人留在了豳地。碾子坡的墓地布局表明,先周晚期墓的北侧是 西周和东周墓地,说明这里一直有人居住,聚落生活一直保持着连续 性;明显发生变化的是墓葬的数量:先周早期墓葬有93座,晚期墓 葬有139座,相比之下,西周时期的墓葬仅有45座,比之前少了很 多,说明当时聚落人口规模发生了骤减,而原因可能就是,在亶父时代, 多数居民都追随族长迁徙到周原去了。

子思讲的这个版本,虽然有后人添加的道德色彩,但仍显露了周 人早期部落时代的特点:族长没有绝对专断的权力,部落民众有较大 自主权,他们可以决定是否迁徙。

但史书所说的戎狄袭击豳地,在考古中则找不到迹象。碾子坡聚 落一直在延续,墓葬随葬品还有增加,每座西周墓一般都随葬有几件 陶器,说明在亶父带部分族人迁走之后,豳地并没有发生过外来征服 和剧变,甚至居民的生活水平还在持续提高。

既然豳地-碾子坡并没有什么外来威胁,为什么亶父和族人还要 迁徙?其实,这是武乙王西部大扩张的副产品:商朝希望招募一个 仆从部族,让他们定居到周原,充当商朝的附庸和马前卒。这才是 姬周族来到周原定居的根本原因,因而也是周人灭商后不愿再提起 的黑历史。

但有一份文献暗藏着这段往事。在周文王创作的《易经》中,有 些卦的爻辞涉及当年亶父迁徙周原这一事件。至于《易经》为何会有 如此翔实的周族历史信息,后面我们会对此进行分析。

这里先来看益卦。这个卦名,顾名思义,就是获得利益。它的 六四爻辞是:“中行告公从,利用为依迁国。”高亨认为,“依”是“殷” 的通假。4和周人首领打交道的这位“中行”,在《易经》中出现过好 几次。“中行”的字面本意是行军最中间的行列,可能代指战车,因 为战车走在道路中间,步卒走在两边。所以,整句翻译为白话是,有 人乘着战车来告诉公(亶父):“跟我走,为了殷商朝,你们这个小国 搬迁一下,这对你们也大有好处。”

这位乘马拉战车深入豳地、劝说姬周族首领搬迁的人,很可能是 崇国的国君——崇侯。崇国是商朝经略西土的基地,武乙王亲征关中 自然需要崇侯提出各种具体方案。

接着看需卦。该卦的主要内容是周人投靠商朝之后为商朝捕猎俘 虏的各种经验。它的上六爻辞比较特殊,记载的不是捕俘,而是几位 贸然来访者:

人于穴,有不速之客三人来,敬之,终吉。

穴,是亶父在豳地的窑洞。《诗经•大雅•绵》描写过豳地生活:“古 公亶父,陶复陶穴,未有家室。” 5意思是说,亶父住在从黄土上掏出 的洞穴里,还没有建造房屋。

在爻辞里,三位不速之客来到了族长的窑洞,虽然亶父不知道这 三人的用意,但还是以礼相待,最终的结果是,大吉。

不速之客为什么有三位?因为殷商时代的马车只能承载三个人。 需卦把这一条放在了最后(上六爻),因为全卦主要是讲周人为商朝 捕俘的经历和经验,而这条则是追溯他们为商朝服务的起因:当初乘 马车而来并钻进亶父窑洞的那三个陌生人。

再看升卦。该卦的内容都是关于遇到机会而获得升迁的。它的 卦辞是:“元亨,用见大人,勿恤。南征吉。”意为,举行大祭祀,去 拜见大人物(商王),不需要担心,去南方的征途吉利。

对于豳地-碾子坡来说,周原在南方,亶父去往那里就是南征。 可能当时武乙王驻扎在周原,正在研究如何利用这块荒废的土地。至 于亶父具体的行程,应当是沿着泾河河谷向东南方向,出了山地之后 再折向西,然后到达周原。


第十六章成为商朝爪牙:去周原老族长的新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