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写作卦辞和爻辞
六十四卦的每个卦都有一条简短的解说词,这被称为“卦辞”; 相对的,卦里的每个爻也都有一条“爻辞”。概而言之,《易经》是由 六十四卦的卦名、卦象、卦辞和爻辞组成的。
唐代给《周易》做注的孔颖达说,最早是伏羲画出了八卦,后来 有人(不知道是谁)把八卦重叠成六十四卦,可以涵盖各种“天地变化, 人事吉凶”;再后来,周文王写了卦辞和爻辞,来解释每个爻和卦的 吉凶含义:
盖伏牺(羲)之初,直仰观俯察,用阴阳两爻而画八卦,后 因而重之为六十四卦,然后天地变化,人事吉凶,莫不周备,缰 在爻卦之中矣。文王又于爻卦之下,系之以辞,明其爻卦之中吉 凶之义。(《周易正义•说卦卷九》)
看来,孔颖达不同意《史记》说的“其囚羡里,盖益《易》之八卦为 六十四卦”。而现代的考古发现也证明,孔颖达的确是对的。
孔颖达还说,卦辞和爻辞是周文王写的。在古代,这个说法也缺 乏直接证据,一直有学者质疑。而结合甲骨文等殷商考古成果,我们 会发现,孔颖达这么说的证据是比较充分的,因为卦爻辞只会是在商 朝的环境中产生,不可能更晚。
最早从《易经》的卦爻辞中探寻历史的学者,是顾颉刚。1929年, 他考证了几条卦爻辞中蕴藏的商周时期的历史事件,并撰成《周易卦 爻辞中的故事》一文发表。2比如,据顾劭刚推测,归妹卦和泰卦爻 辞的“帝乙归妹”,其中隐含的历史是:帝乙把自己的一个女儿嫁给 了周文王,但这位王室公主没能生育,最后,或是早逝,或是离婚回 了娘家,文王又续娶大姒。
就这样,顾颉刚开启了从《易经》探寻晚商历史的先河。当然, 他对“帝乙归妹”的解释未必正确,毕竟当时商周力量对比悬殊,商 王不大可能把妹妹嫁给周族,所以这很可能是周人为夸耀自己而做的 吹嘘。但它的真实背景仍是晚商时代的商周关系。
六十四卦的卦爻辞里含有很多商代特有的事件,比如,捕捉俘虏 献祭;而从周朝建立开始,这些做法就消失了,后代的古人也就不再 记得这些事。
这里再举个例子。《易经》的卦爻辞里经常出现“贞”字,比如 坤卦的卦辞“利牝马之贞”,后世学者都不知道这个字什么意思,包 括孔颖达,也只能猜测它和“坚贞”有关,解释成:“贞,正也其 实,商代甲骨卜辞里就频繁地出现这个“贞”字,现代学者也早已确 定,它就是占卜的“占”,故而甲骨占卜师也被称为“贞人”。由此,《易 经》中的“贞”也就好解释了。比如,坤卦的“利牝马之贞”的意思 是说,占算结果对母马有利;相对的,否卦的“不利君子贞”的意思 则是说,占算结果对君子不利。看来,倘若没有发现甲骨文,我们对《易 经》中“贞”字的理解很可能还会一直错下去。
《易经》的卦爻辞所记载的事件,有些肯定是只有周文王才经历 过的,所以,它们的价值非常独特。3从孔子时代以来,解读《易经》 的著作很多,但因为没有甲骨文知识的基础,所以搞错了很多基本概 念,这些“算命技术”自然也就成了无根之木。而用甲骨文和商代考 古知识研究《易经》的,高亨先生可谓开先河者,他的著作《周易古 经今注》就是只讨论文王的《易经》,而不涉及东周时人写的《易传》, 以避免让后世的误解逆行侵入商代历史。在这个意义上,本书算是在 高亨先生开创的方法基础上的一种继续。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