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四卦为何成对?
商王进行甲骨占卜时,会把需要预测的问题刻在甲骨上。这里, 我们用前述武丁关于妇好生育的一次占卜为例说明:一,武丁先刻下 了 “妇好这次生育是否顺利”的问题,这是“命辞”。二,然后,从 甲骨裂纹走向判断结果,这是“占辞”:“丁日或庚日生育的话会吉利”。 三,最后的结果也可能会补刻到甲骨上,这是“验辞”。比如,武丁 这次占卜的三十一天后,妇好生育了一个女儿,“验辞”便是:“甲寅娩, 不嘉。惟女。”
甲骨文的这些刻辞不太复杂,背后的原理也很简单,基本不涉及 事物的因果关系:先是给诸神献祭并询问问题;然后,诸神的回答就 会传递到甲骨的烫纹上;最后,占卜者将其解读出来。也就是说,这 是一种单一的因果叙事:诸神的决定是因,表现到人间就是果,甲骨 占卜是读取这种因果关系的工具。至于人类有时候占卜错了,那也是 误读了神的旨意,错在人而不在神。
但六十四卦则与此不同,它的原理更复杂。它认为,世间的一切 并不都是由神直接决定的,而是各种事物会发生互相影响并形成一种 因果发展的链条,其对应的就是卦里六个爻的阴阳顺序。换句话说, 对于每一个主题的卦,周文王都需要找出与之相关的六个事件或现象 作为六条爻辞,从而构成一个完整的因果发展链。而且,事物的因果 关系不会只有一种模式。在某种环境下,甲是乙的原因,而在另一种 环境下,则可能变成乙是甲的原因,甚至原本没有因果关系的两个孤 立事件,在另一种时空环境下也可能会发生联系。
所以,文王在《易经》中梳理了他亲历和认知的各种事件,并试 图用不同的因果发展链来串联和解释它们。比如,有些相同的爻辞(事 件),比如“帝乙归妹”,就出现在了不同卦的不同爻位,这其实是文 王在设定不同的占算情境。因此,同一事件会具有不同的前因后果, 以及不同的含义和指向性。
换言之,文王的爻辞虽都是发生过的或者预测要发生的具体事件, 但在他看来,这些事件未必是单线性的,它们完全可能按照不同的时 间顺序再次发生,从而使因果关系发生颠倒。
一切事物都是无常和可变的,六爻的不同组合对应着不同的卦象, 哪怕只变换一个爻,也会变成另一种卦象,这就是“易二变易无常。 由此,六十四卦就是文王对可能性做出的六十四种探索和六十四个模 型。或者说,文王是在用各种无常的可能性重新组织世界,重组头脑 中的各种认知。
这样一种思路,可以从六十四卦的“组对”规律中发现一些痕迹。 六十四卦皆有卦名,且是成对组合,比如,“乾”和“坤”,“震”和“艮”,”同 人”和“大有”,“噬嗑”和“贲”……是谁给这些卦起的名字并编组 成对,史书中没有记载,但文王的可能性很大——考古发现的更早的 数字卦象并没有附带卦名,更没有成对出现的记载。
其中,有些成对的卦名比较好懂,比如,“乾”和“坤”,“否”和“泰二 “损”和“益”,“即济”(已经渡河)和“未济”(尚未渡河),都是反 义词;有些却未必是反义词,比如,“井”和“困”,“小畜”和“履工 看不出彼此之间有什么对立关系;还有一些则更模糊,比如,“噬嗑” 和“贲二 更难判断它们之间的关系。
我们先搁置对卦名的解释,来看卦象,看看它们的组对规律是什 么,以及是否一定会具有相反的关系。
有人说,乾卦和坤卦最是简单明白,乾卦都是阳爻,坤卦都是阴 爻,看来,卦象组对的规律是每个位置的爻都阴阳相反,乾的第一个 爻是阳,所以坤的第一个爻是阴,以此类推……
■Hmm
■MM ■一
—■ ■■
乾 坤
其实不然。乾和坤这一对卦的卦象比较特殊,不代表普遍规律。 六十四卦分为三十二对,其中只有四对是这种情况:同位之爻,阴阳 相反。
还有一种可能性。六十四卦的卦象是两个八卦上下重叠而成,那 是不是这两个八卦互换位置就构成一对相反的卦呢?
也不是。比如,屯卦言,卦象是震三在下,坎三在上;和它成对 的是蒙卦集,但卦象并非坎三在下,震三在上,而是坎三在下,艮三 在上。
从这也可见,六十四卦的意义未必跟组成它的两个八卦有关系。
至于六十四卦的成对原则到底是什么,我们这里随便选个例子。 比如,无妄和大畜这一对卦:
无妄 大言
可以看到,这两个卦象,并不是同一个位置的爻必须阴阳相反, 也不是上下两个八卦位置互换,而是六个爻呈现“颠倒”关系:无妄 卦的第一个爻(最下面的),和大畜卦的最后一个爻(最上面的)相同; 无妄卦的第二个爻,和大畜卦的倒数第二个爻相同……
六十四卦里面,有二十八对都是这种“颠倒成对”原则。但也有 极少数例外。就像上面说过的乾卦,它的六个阳爻形成上下对称,如 果把它们上下颠倒一遍,还是完全同样的卦象。这就没办法了,只好 让它和六个阴爻的坤卦结成一对,不然,六个阴爻的坤卦,上下颠倒 之后也还是自己,所以它俩正好结对。
这种因为自身对称而只能“相反成对”的卦,除了乾和坤,还有 三对:
坎 离 颐 大过 中孚 小过
总结一下,在《易经》中,每卦六个爻都是自下而上的顺序,而 六十四卦组对的原则总体上是六爻“颠倒成对”;只有八个上下对称 和无法颠倒的卦,才按“相反成对”的原则组成四对。
研究《易经》的美国学者夏含夷(Edward Shaughnessy )很重 视“颠倒成对”原则。他推测说,《易经》中每一对卦的内容都基本 相似,比如,对于泰卦中的“帝乙归妹”,夏含夷认为,泰卦以及与 泰卦成对的否卦,都和这桩婚姻有关。但这种推论还缺少证据,至 于每一对卦探讨的内容都是什么,多数还难以解释。6
其实,不必急于追索每一卦的具体含义,而是应当先明白卦象“颠 倒成对"原则的本质是什么。综合前述,本书认为,它是文王发现的 世间规律,或者说,一种被称为“易”的思维方式:世间的一切都不 是永恒和持续不变的,它们都可以有另一种相反的存在形式,一切也 都可以颠倒重来一遍。
否,颠倒重来就是泰;损,颠倒重来就是益……一切事件的发 展过程,都可以“倒放” 一遍,从终点回到起点。这意味着,一切 皆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