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围沟内的抛尸

字数:1632

殷墟宫殿区外没有发现城墙,但在最初规划王宫时,武丁王曾计 划在它的西南两面挖掘一条L形大壕沟,与流经王宫北面和东面的河 河相连,从而构成闭合的防御环壕。殷墟的宫殿宗庙区、小屯村占卜 师聚居区以及王宫外围的一些附属聚落,包括妇好家族的聚落和墓地, 都在它的保护范围内。

走出殷墟宫殿宗庙区的南大门,右手边是著名的殷墟小屯村,沿

1971年发掘的一座祭祀坑平面及剖面图12

着村边的道路向西走数百米,路北有一座大院,是中国社科院考古所 安阳工作站。1958年,在兴建工作站之前,考古队先对这里做了探 查和发掘,发现了这条环绕宫殿区的大沟。

从后续钻探的数据看,这条大沟西段长1000余米,南段长约 600米,但南面并没有完全贯通,可能武丁认为没有外来威胁,挖了 一大半后放弃了,到武乙王前后(殷墟三期),大沟逐渐被泥沙淤积 和居民抛撒的垃圾填平。所以,它最初被考古学者称为“大灰沟”(垃 圾沟),后来又有人称它为“大围沟”。

目前,对这条大沟的发掘还很少,主要是用洛阳铲钻孔,以判断 其范围。最主要的发掘是在1958年进行的,但也只是试探性地发掘 了工作站附近长20米、宽15米的一小块区域。在这300平方米范围 内,共发掘出24具尸骨,发掘报告列举的,有无头尸骨一具,无双 脚的两具,无左腿的一具,双腿全无的一具,凌乱骨骼一处(可能是 个被肢解的人),幼儿尸骨两具。

所有尸骨都没有随葬品和棺木葬具,只有一具骨架上粘附着粗 糙纺织物的痕迹,应是装在麻袋里扔进沟的。发掘报告推测:“他们 大概都是惨遭奴隶主刑戮和被迫害致死的奴隶,然后被随意挪入沟 内的“但因为发掘报告中没有这些尸骨的分布图、照片和线描图, 所以我们难以判断他们的分布范围和具体死因。这些尸骨被埋在距离 地表1—4.5米之间,呈杂乱分布状态,可能是在多年内多次扔下的。

这块发掘区域只占这条大沟总面积的不到百分之一,难以想象, 整条大沟内到底遗弃了多少死者的尸骨。

那么,向大沟里抛掷尸体的是什么人呢?

这条大沟在宫殿区西南三四百米远,王宫内死的人应该不会扔这 么远。发掘区在大沟外(西)侧,所以抛尸人肯定也住在沟外,大 约是今考古工作站大院一带。而工作站临街的南围墙正好压在一座 商代建筑基址上面,从中有发掘出作为柱子基础的石块。发掘报告

Q 1米

考古所安阳工作站南墙建筑基址平面图

推测,这座商代建筑东西长近20米,南北进深约6米,从规模看, 应该是家境比较殷实的贵族的家宅,或者是某部族的公共建筑,比 如祠庙。

这座建筑共用了八人奠基:南墙下面埋的是四只各装一名幼儿尸 骨的陶罐(Ml、M2、M3和M4),呈直线排列,彼此相距约2米; 建筑基址里夯筑进四具成年人尸骨(MOI、M02、M03和M04),散 布在房子的南北两端,头分别朝向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身体延长线呈 “井”字造型。屋内有一座灶坑(K1),和其中三具尸骨正构成一个 长方形,且分列四角。

头朝北的M01,头骨有裂痕,可能是被击打头部致死;头朝南 的M03,两腿间有一枚骨镀,可能曾被当作射箭靶。这些骨架和作为 柱础的石块在同一层,应该是建筑奠基时埋下的。

这座房屋建成于殷墟三期,武乙王(纣王曾祖父)在位前后,此 时,大沟即将被填平,殷都人口正处于持续增长中,这块曾经荒芜的 土地开始有了聚落。但房屋范围内出土的物品却和房屋的规格不太匹 配:各种陶制的箧、鬲、盆、罐碎片,石镰三件,蚌镰一件,收割用 石刀一件,骨镰两枚。看来,主人的生活还是以农业为主。M这也说明, 虽然武乙王时期商人还在使用如此“不先进”的石器时代农业生产工 具,但已有充足的人牲,且成本低廉。而这正是古公亶父带领周族人 迁居周原的前后。

这一地区的所有建筑,随后都毁于大火,留下大量红烧土堆积。 但根据考古发掘,这些建筑彼此间并不相连,不大可能因为一场火灾 就全部焚毁,很可能有人为因素,也就是灭商后周人对殷都的系统性 毁灭。

逐一列举殷都各族邑的人祭和杀戮现象会令人过于压抑,这里只 强调一点:以上讲述的人殉、人祭和人奠基现象,在各商人族邑中都 “大同”,只是个别会因产业或传统习俗而有些“小异”。

比如,王宫南侧的苗圃北地聚落,是铸铜业集中区,所以人牲 多是在铸铜地点被献祭,有些可能被泼洒过铜熔液,故而有青绿色 铜锈,此外,还有用婴儿头骨献祭铸铜设备的,这和老牛坡铸铜遗 址的发现类似。15

在不远处的新安庄西地聚落,大型取土坑2007AXAH221 “有 很多人骨、牛骨、马骨、狗骨、猪骨等,人骨和其他动物骨骼杂乱 分布在一起,几乎无完整个体”,根本无法统计人牲的数量。这种 把人和家畜一起杀戮的献祭方式,和刘家庄北地大路边的祭祀场很 相似。16

总之,这些商人聚落的总体规律是,伴随着聚落规模的扩大,人 祭和随意杀戮现象同步增长,并在殷墟末期达到顶峰。"


大司空聚落的残忍拒绝人祭的商聚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