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古老的“城建规划”
《竹书纪年》记载,夏朝共有471年。।新著遗址和二里头遗址前 后相承,距今约为3850—3520年,恰好和古史中的夏朝基本吻合。
但是,除了这个基本的时段特征,古史中记载的夏朝往事,诸如 后羿篡权之类,在考古中还找不到验证。而且,二里头考古呈现的很 多现象,在史书中也完全没有记载。
新著遗址存在时间较短,只有一百年左右;后继的二里头遗址存 在时间为距今3750—3500年,考古工作者将其分为四期。空二里头一 期(距今3750—3680年)和新碧类似,都是面积约为1平方公里的 较大聚落,没有发现大型建筑设施,推测还属于部落阶段。到二期(距 今3680—3610年),迅速扩大到3平方公里,出现了社会复杂化的各 种迹象,如宏大建筑、财富的集中,这也是之前陶寺和石崩古国的顶 峰规模。从这时开始,二里头成为黄河和长江流域独一无二的新兴早 期国家。
在二期,二里头人规划了整齐的路网和宫殿区:两横、两纵四条 大道,构成“井”字形路网框架;中央是王族生活的宫殿区,东西宽 近300米,南北长近400米;宫殿区北边是祭祀区和贵族墓葬区,南 边是作坊区,东侧是贵族居住区,平民可能主要住在西侧;大路宽约 20米,目前发掘出来最长的是东大路,残留700多米,一段路面上 还有清晰的车辙,两轮间距1米左右,应是人力推拉的双轮小车。
二期出现了两座大型宫殿D3和D5(D代表殿,编号是发现的 顺序,不是建造顺序),在宫殿区中部偏东,夯土地基,方形大院落。
D5建在约1米厚的夯土地基之上,东西宽约40米,南北长近 70米,院内有四排平行的房屋,互相用夯土窄墙隔开。D3的院落更大, 可能有三排房屋,但后期破坏严重,已经难以复原。
在二期,王室有个独特的习俗:把墓葬埋在宫殿庭院内。D5院
二里头遗址总平面图3
落就发掘出多座墓葬,最著名的是出土绿松石龙形器的2002VM3 (以 下简称“M3”),属于二期的晚段,距今约3650年。这座墓穴面积不大(南 北长2.24米,东西宽1.19米),墓主是一名三十多岁的男性,上半身 尸骨基本腐朽,颈下挂一条用多枚海贝串起的饰物;没有殉葬人,随 葬品除了著名的绿松石龙形器,还有多件陶器、红彩漆木器及少量小 型玉器和绿松石串珠,铜器则只有一枚青铜铃,放在绿松石龙的背上, 内有玉石质的穿孔铃舌。4这枚铜铃的造型,与陶寺晚期墓葬中的一 件红铜铃类似,但侧面多了一道扉棱。
2002VM3出土的铜铃、铜舌§
M3墓主下葬时,陶寺和石昴古国已经终结近二百年,但它们的 高端文化元素——游龙和铜铃却出现在二里头,说明某些掌握这种技 术的人群可能被洛阳盆地的繁荣所吸引而加盟了新兴的二里头都邑。
那么,M3的墓主是某一位夏王吗?
这座墓的规模不算太大,但二里头迄今并未发现更大的墓葬,而 且,它属于二里头二期,彼时的夏王朝还没有达到巅峰,能拥有这些 随葬品已经极为难得,特别是绿松石大型龙形器,由上千片细小的绿 松石嵌片组成,每一片都要经过精心打磨和拼接,需要大量的劳动时 间和精湛的技艺,而这些只有在分工程度很高的复杂社会才有可能。 这么说来,它的主人也只能是复杂社会的统治者。因此,M3的墓主 即使不是夏王,也应当是王族重要成员。
还有不寻常的现象。M3中没有发现任何兵器,而在此前和此后 的古国都很难发现没有随葬兵器的高级墓葬,哪怕只是村落或部落社 会的男丁也常常会随葬一把石斧钺或几枚箭镶。M3被后世破坏了一 角,也许有少量随葬兵器恰好在那一角?但和M3同期发掘的其他墓 葬也没有发现任何兵器。这似乎是一个非常和平的人群。
但随着二里头的繁荣和阶层差距加大,曾经导致往日古国解体的 危机也会降临二里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