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四平开战经过
眼看东北大战将临,身在东北,亲眼目睹中共与苏军关系的国民党人不免忧心忡忡。在他们看来,在有苏联幕后支持的情况下,政府军要想纯粹靠武力来夺取东北,赶走中共武装,实无可能。稍有闪失,即可能导致失败。长春市长赵君迈和特派员蒋经国秘书高维翰等这时就联名上书蒋经国,请其转劝蒋介石避免使用武力。电称:“目前东北问题之解决不可漠视共军之实力与事实,若一旦发生内战,时间与范围势必扩大,不独地方糜烂,且未必定握胜算,况有某方支持。吾兄一言九鼎,在委座前请力主政治解决、政治协商会议之决定及军事三人小组之工作应将东北包括在内。庶几和平可获,人民免遭涂炭。”[37]
实际上,国民党早就得到情报,苏军秘密援助和支持中共军队。1946年6月,王芃生密报称:“……(子)苏方近决由东北迅速撤退正规军,以避免美英及国际舆论之责难,但其暗助中共之办法及对东北之武力监视另有布置。(丑)密传苏方认为苏军退出东北后,将由东北暗斗而导成内战之表面化,虽不敢正面援共,免引起国际纠纷,但已着手暗嗾使藏、鲜、满赤化势力援助中共作战,并在佳木斯、通化、安东等处代中共训练军事干部。(寅)传苏方掳获之军火遗与中共者足供四十个师九个月之用,并供给一部机械化武器及干部训练突击战。”[38]
但是,无论任何劝告或消息,这时都已经不能动摇蒋介石必欲用武力驱逐东北中共武装的决心了。由于蒋调入东北的几乎都是全副美式装备的精锐之师,且主力均曾在缅甸作战中取得过骄人战绩,因此,蒋介石深信靠这些部队足以打垮或消灭“乌合之众”的中共武装。
国民党军这时到达东北的部队已有将近六个军,即新一军、新六军、第七十一军、第十三军、第五十二军及第九十四军一部(其中新一、新六、第十三、第七十一军全部为美械装备),总兵力约二十四万人。[39]另第六十军正在海运中。这些部队统归东北保安司令部指挥,司令长官为杜聿明(由于杜聿明患病住院,2月下旬后部队归副司令郑洞国指挥,并受东北行营主任熊式辉辖制)。已到东北的部队3月中旬大部主力在沈阳完成集结,19日开始分南、东、北三路展开扇形攻势,准备攻取辽阳、鞍山、营口、抚顺、铁岭、开原、昌图、四平街。仅四天后,辽阳、抚顺、铁岭就依次被攻陷。十天后,对鞍山、海城及开原、昌图的进攻亦相继得手。
国民党军在苏撤区的大举进攻,迫使希望占据中东路全线的中共中央不能不迅速部署四平保卫战。
1946年3月23日,毛泽东第一次明确提出,要不惜任何牺牲,以战争换和平。称:“坚决彻底歼灭国民党进攻军队,愈多愈好,不惜重大伤亡(例如一万至二万人)”,如此才能“求得大胜以利谈判与将来”。[40]次日,毛即开始部署四平保卫战。他在给东北局并告林彪、黄克诚、李富春等人的电报中写道:蒋介石必由沈阳出兵,向北和我争夺长春、哈尔滨,“我党方针是全力控制长、哈两市及中东路全线,不惜任何牺牲,反对蒋军进占长、哈及中东路”。西满“黄李部动员全力坚决控制四平街地区,如顽军北进时,彻底歼灭之,决不让其向长春前进”;“南满主力就现地坚决歼灭向辽阳、抚顺等处进攻之敌”。“如作战结果顽军在辽阳、抚顺地域巩固了他们的地位,以至可以抽兵北上向四平街、长春前进时,你们须准备及时将南满主力转移至四平街、长春之间,与黄、李及周保中协力,为保卫北满而奋斗。”[41]据此,东北局当天就下达了具体的作战任务,并说明:“此次作战为决定我党在东北地位之最后一战。”[42]
从中共中央和东北局的电报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共这时对东北下一步形势发展的估计都是非和不可。因此它在东北大打的目的,不过是为了在和平到来之前得到在谈判桌上难以得到的更大的利益。而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它第一必须取得苏军的密切配合,在东北停战到来之前顺利取得长春、哈尔滨、齐齐哈尔及其中东路全线;第二必须使东北停战生效的时间不早不晚,早则长、哈等地尚未及占领,晚则很可能会被已经增至六个军,并且还在继续增兵的国民党军突破防线。中共中央注意到美方派专机紧急将刚刚返回延安的周恩来接回重庆,协商东北停战问题,因此一再提醒东北局,要赶快设法占领长、哈、齐三市,强调一旦停战达成,“停战小组即将派到这些城市,保证国民党的占领;但如被我控制,小组亦将保证我军的占领,以待整个东北问题的解决”。[43]毛甚至建议周争取能使停战协议拖后几天再签字。
25日,即周恩来被美方派专机接回重庆的当天,毛泽东提出:要准备以长春为我们的首都。[44]这足以反映出毛对东北停战可能很快实现相当乐观,相信国民党军要想在停战协定达成前突破四平之线已没有太多希望。因此,毛除再三叮嘱东北局加强四平一线的军事部署外[45],特别致电北平执行部中共代表叶剑英等,要求后者在停战协定签订后务必要拖延出发时间,以利“我军进驻长春、哈尔滨等市”[46]。
让毛泽东颇为意外的是周恩来25日当晚就来电指出:“从各种可能估计,在目前形势下,我方接收长、哈两市的时机恐已过去。”因为中苏又在重庆开始经济谈判,苏军现在还不交长、哈、齐,可见苏方又在以此来作交换条件。“因此争取我驻军哈、长,恐只能在谈判中求之。”[47]据此,周恩来没有采取措施贯彻毛泽东推迟数日签字的指示。27日,国共双方达成关于派遣小组至东北九省调处停战的训令。该训令回避国共争执不下的政府军接收范围和中共军队驻地等敏感问题,只要求小组执行军事调处工作,使国共两军达成停战。[48]
东北停战协定的迅速签字和周恩来关于苏联方面可能和国民政府达成妥协的情报,使已经有过教训的毛泽东本能地踩了个急刹车。他于27日当晚致电林彪和彭真,提出即使苏联再度与国民党妥协,你们都应“尽可能争取由我接管三市,否则二市,至少一市”。“如友方为了交换经济上之更大利益,而将一市、二市或三市交与蒋方,我们同志亦不要感觉失望。此点应在将来适当时机向干部作适当解释。”当然,他也注意到:“停战协定只说派小组到冲突地点停止冲突,并未规定全部停战日期,双方再可继续自由行动一时期”,故坚持我军在以次要力量巩固后方的同时,仍“必须阻止蒋军于四平以南,并给以严重打击,方有利于今后之谈判”。[49]这种情况,在3月底军事三人会议通过派遣执行小组往东北调停的协定之后,毛泽东也曾一度有过要准备让出长春、哈尔滨和齐齐哈尔三市的打算。直到两三天后,毛发现苏军仍在继续帮助中共武装夺取长、哈、齐三市,他才重又下定决心要死守四平,坚决占据长、哈、齐三市。
这时受命负责指挥四平保卫战的,是东北民主联军“前总”司令员林彪。林赶到四平街时,国民党新一军主力已经推进到泉头车站以南地区,占据中长路辽南段,开始向中长路辽北段,即四平街挺进。其前锋离四平街只有三十多公里。
4月6日,毛泽东在得知林彪迎敌计划后,以中央名义电林,同意其部署,并再度强调,要不惜重大伤亡达成目的。电称:“集中六个旅在四平地区歼灭敌人,非常正确。党内如有动摇情绪,那怕是微小的,均须坚决克服。希望你们在四平方面,能以多日反复肉搏战斗,歼敌北进部队的全部或大部,我军即有数千伤亡,亦所不惜。去冬邯郸战役,刘伯承、邓小平所部历时十日,伤亡八千,卒获大胜,可为借鉴。”同时,毛亦提出要重视本溪方向的问题,称:“本溪方面亦望能集中兵力,歼灭进攻之敌一个师。”他认为:“上述两仗如能打胜,东北局面即可好转。国民党现有之七个军,包括九十四军及姜鹏伪军在内,此两部或则不齐,或则无力,拟调各军,非半年以上不能到齐,且包括云南龙云部及其他次等部队,大有文章可做。如我能在三个月至半年内,组织多次得力战斗,歼灭进攻之敌六个至九个师,即可锻炼自己,挫折敌人,开辟光明前途。为达此目的,必须准备数万人伤亡,要有决心付出此项代价,才能打得出新局面。而在当前数日内,争取四平、本溪两个胜仗,则是关键。”[50]
毛泽东本来寄希望于达成东北停战协定后,国民党军将不得不停止在东北的军事行动,被迫承认中共对中东路及其沿线城市事实上的占领,然后再通过谈判具体讨价还价,解决两党在东北的势力划分问题。想不到,东北达成停战协定不过四天,蒋介石就公开发表谈话,坚持在政府军完成主权接收之前,东北没有内政问题可言,继续否认国民党军在东北有与中共军队停战的问题。[51]这意味着,只要中共想要保住长春以北不失,就必须要在四平旷日持久地坚守下去。这种情况无疑不在原来的计划之中,毛泽东提出要准备在三个月至半年内组织多次得力战斗,准备数万人伤亡,已经反映出,他对即将发生的战斗的艰巨性开始有所预料了。
然而,无论中共中央还是林彪,这时对死守四平都没有太大的把握。4月8日,中共中央致电给彭真称:“我应力争保持长春于我手,如我能在四平地区大量歼灭顽军,此种可能性是有的,但目前尚未作最后决定,须看看斗争结果如何而定。在未作最后决定前,你们应作长期保持计划。”[52]该电清楚地反映出,毛泽东和中共中央这时对能否保住长春还是走着瞧的心态。
同样,林彪对打部队所不熟悉的阵地战,且要持久坚持,也没有多少信心。他深知自己所面对的是受过美军训练和指挥的,在国民党军中最精锐的,参加过入缅作战的新一军等中央军。在年初沙岭堡战斗中,中共的部队就曾与具有同等战斗力的新六军遭遇过。一仗打下来,新六军被毙伤俘六百余人,自己却死、伤、被俘达两千一百余人,三倍半于敌。4月9、10两日,林彪亲自指挥近五个旅的兵力与正面进攻之敌展开激战,虽顽强守住了泉头车站和兴隆岭,部队却一战就伤亡了一千七百余人。这样打下去,其前景可想而知。故11日,林彪致电中央并东北局说明:“敌新一军卅八师进攻兴隆岭(四平西南六十里),昨日我梁师万毅及罗华生旅配合攻击,将敌击退,消灭敌约两个营,敌伤亡甚重,现该敌已与泉头车站(四平西南七十里)之五十师靠拢,与我对峙。”现泉头与兴隆阵地尚在我手,我伤亡约一千七百人。敌五十师攻泉头车站阵地连攻三日均未得手,伤亡甚重。另法库之敌七十一军所在地点离四平街也仅一天行程。在此种情况下,加上蒋介石继续增兵东北,我固守四平和夺取长春、巩固长春的可能性,及东北和平迅速实现的可能性均不大。因此,“我军方针似以应消灭敌人为主,而不应以保卫城市为主,以免被迫作战。其结果既不能保卫城市,又损伤了力量,而造成以后虽遇有利条件亦不能歼灭敌人。故我意目前方针似应脱离被迫作战,采取主动进攻,对于难夺取与巩固之城市,则不必过分勉强去争取,以免束缚军队行动”。“在敌继续增兵与进攻的条件下,四平之巩固与长春之夺取均无甚把握,因此我建议我军应采取以便利于消灭有生力量为主作为当前行动的基本方针;建议停止对长春之攻击,将一切攻击长春之兵力的极大部分迅速南下,向四平街前进,与此间部队会合,求得我作战兵力之集中,以便作战。同时对四平街的保持应以不造成军队之被动作战为主,使南满方面之行动亦应根据新的情况采取以上方针。其主力亦须准备抽调上来(待本溪战役结束后),与此间会合,组织一大的野战军。”[53]
毛泽东长期指挥军事,当然知道林彪的意见有理。但长春眼看唾手可得,且毛仍寄希望于回国述职的马歇尔很快返回,会压蒋停战,占长春至少也可增加谈判筹码,故其12日复电中虽同意林彪的意见,应“以集中力量歼灭敌人为主,不以固守城市为主,并须统筹全局,作长期打算”。但仍坚持对“长春如有可靠之内应及在力量对比上有把握,则占领之”。[54]
这时,马歇尔确已启程来华,因此中共军政领导人多有相同估计。西满军区主要负责人李富春、黄克诚这时就依据美国旧金山广播马歇尔动身来华的消息,判断东北问题可能在此后一周内是决定的关键,因而致电林彪主张:一、四平还应抵抗一时期,准备消灭敌第七十一军一部,停止其前进。二、杨国夫部暂不南调,以全力攻长春,即使不能完全攻占,占领一部分“亦对谈判有利”。[55]在这种情况下,得知苏军已定于14日撤离长春,毛泽东自然力主占领长春,并要求林彪和彭真“守住四平、本溪,以利谈判”。
4月15日,国民党方面第七十一军第九十七师和第八十七师过于前突,在金山堡、秦家窝棚、达子窝棚一带遭林彪所部截断,并包围了八十七师。该师除师长黄炎率少数残部脱逃外,大部被歼。这一仗大大振奋了中共中央和林彪等前线将领的斗志。联系到马歇尔几天后就要回到中国的情况,毛泽东对形势估计再度乐观起来。称:“七十一军一个师被我歼灭后,东北局势已转变到根本上于我有利”,马歇尔18日到重庆,“东北停战必很快”。故他要求东北局马上与苏军“交涉速从哈、齐撤退,以利早日占领,愈快愈好”。同时致电重庆代表团,要求后者掌握好谈判尺度,至24日苏军撤出哈尔滨前,不要轻易妥协。[56]
与毛泽东对东北军事形势的乐观估计不同,四平正面的国民党军并没有因为第八十七师大部被歼而停止进攻。不仅如此,保卫四平一线的各部队伤亡却大大影响了部队的战斗力。仅几天后,刚刚提出四平还应抵抗一时期的李富春、黄克诚就不能不致电中共中央说明:“八十七师消灭后,仍未停止顽军向四平进攻,现新一军已经到距四平七八公里之地方。连日飞机助战,四平已难保持。”“三师部队从23日铁岭作战起至今天止,已连续二十七天,伤亡达三千以上。万毅、梁兴初、罗华生部伤亡达二千以上。”目前最大困难是敌有生力量不断增加,而“我则无新力增加”[57]。
面对这种情况,毛泽东依旧鼓励部队再坚持几天。他在20日复电鼓励李、黄称:“望克服一切困难,争取胜利,十天之后可能好转。”毛这里讲“十天之后可能好转”,显然是寄希望于哈尔滨等城市拿下后,马歇尔回来迫使蒋介石接受停战,国民党军在整个东北的大规模进攻将不得不逐渐停止下来。
促使毛泽东下此决心的,是中共夺取前伪满洲国首都长春的作战进展顺利。中共武装从15日起开始攻击长春市。当天早晨即已占领长春机场。16日开始攻城。从长春城防司令陈家珍电报中可知,长期靠小米加步枪打仗的中共军队,这时已经从苏军手中获得相当数量的重武器。[58]进攻且有战车开道,在苏军控制下的长春铁路,亦在为中共运送部队和补给。[59]一向在对共产党作战中随心所欲的国民党空军,这时也发现“共匪防空火力之稠密及射击之准确,较日寇尤佳,殊出人意料之外,至可惊异。相信其中必有日苏之专门人材,实堪注意”。[60]进而更“发现类似P51式之匪机(按:苏联皿克式驱逐机型似P51)两架,冒涂党徽散发专对新六军煽惑之大批宣传品”。[61]
18日,东北局正式通报打下长春,俘虏国民政府任命的长春市长赵君迈等。鉴于此,身为前线指挥官的林彪显然也只能寄希望于马歇尔回来能够压蒋停战了。为了守住四平,只靠手里的六个旅显然不行。他当天即急切地要求东北局迅速调兵增援。他指出:“敌昨日已直接开始攻四平,我守军决战至最后一人”,但目前伤亡甚大,“望令攻长春之杨国夫部、曹里怀部及第八旅等有战斗力的部队星夜南下,向四平急进”。[62]
这时,国民党新一军等已进抵四平街城下,分三路猛攻四平及其周围点线,战斗变得异常激烈。由于援兵不至,林彪颇为着急,连电催促。中共中央也清楚地了解,中东路及长、哈、齐三市能否确保,决定于是否能在四平地区挫敌攻势。因而毛泽东明确要求东北局迅速按照林彪的要求增兵四平,并且提出:“过去蒋军作战重心放在南面,是因估计长、哈苏军不会速撤。现在蒋军作战重心已经放在北面,以争夺长、哈为目标,故南满我军宜多抽调向北,并须兼程开进,以便集中优势兵力,歼灭大量敌人(至少三四个师),保卫长、哈。一切决定于战场胜负,不要将希望放在谈判上。”毛提出,为此不仅在长春附近的杨国夫师应迅速南下参加四平保卫战,而且在本溪方向的程世才、罗舜初部亦应增援四平。
彭真对此自然不稍懈怠,连电各增援部队,全力督催,同时电告程世才、肖华、罗舜初,说明:“现战争中心在沈阳以北,四平战役决定全局,望火速执行林总电示,[派]两个旅到沈北参战。”“你们是林总直接指挥的,而四平以南之战则是决定全局的有决定的战略意义的,而时机至为重要,稍迟,敌增援部队赶到,将来给我以极大之不利,将造成不可挽救的损失与历史的错误,务望兼程赶到清源,搭车北进,切勿迟延。”[63]
21、22日,国民党军除新一军指挥下的新三十八师、新三十师、第五十师继续担任正面进攻,第七十一军第九十一师和第八十七师残部则由八面城方向实施迂回,刚刚登陆的第六十军第一九五师亦进抵四平西南。四平保卫战的形势更加严峻。林彪于22日紧急调整部署,命令四平外围部队转向四平以北附近地域,接近守城部队,一面准备随时应援,一面迫敌分散,以寻求歼敌战机。他知道部队不能无限期死守,委婉地催促中共中央指示周恩来加速马歇尔达成妥协。当夜,毛泽东亲电林彪,强调“死守四平,挫敌锐气,争取战局好转”,同时告诉林彪,马歇尔自18日回到重庆后一直在与蒋谈,今日才开始与周谈,“得恩来电后当即告你”。[64]
23日,即在中共武装进占齐齐哈尔的当天,林彪和毛泽东等人期盼的周恩来的电报终于到了。但来电并没有带来国民党妥协的消息。马歇尔强调,东北的军事政治问题,须到东北了解情况后才能提具体方案。周估计:东北问题非到万不得已,蒋决不愿接受中共的方案。“故我们在东北尚应准备破路大打至数十天,尤其要坚守长春,保住四平街,再消灭几个师”,“争取到我们在政治上地区上绝对占优势”,情况才能根本改变。[65]
周恩来电报中的提议,显然是基于毛泽东对东北战局的乐观通报得出的。但实际上不要说大打数十天,就是再在四平坚守两周都很困难。何况国民党军这时还在大举进攻本溪,本溪方面因程世才部被抽走去增援四平,军事形势也极其危险。
26日,林彪特意转报第七旅损失情况,提醒东北局和中共中央注意前线部队减员和战斗力下降的严重。该旅报告称:自泉头守备战之后,部队受创甚大,在泉头、双庙、牤牛哨、半拉山门阻击敌人,迟滞敌人前进,虽然给敌人以严重杀伤,但自己本身的伤亡也不下千数。在四平北郊防御战斗中,第二十一团和旅特务营伤亡百余人。第二十团猛攻任家屯之敌,计伤亡过百数。以上屡次战斗伤亡、失联络已达一千七百多人,有的连队进行两连合一,有的仅剩班、排。“同时部队白天与敌激战,夜间加筑工事,休息时间甚少,体力、精神疲劳。因此,部队勇气不像过去那样旺盛。”[66]
但仗已打到这个份上,且马歇尔还在积极调处,毛泽东自然不会轻言放弃。他一面催促周恩来加紧谈判,称长、哈、齐均已到手,“我在东北应力求迅速停战”;一面劝告林彪:据情报称,新一军已自认进展艰难,且“马歇尔已提出停战方案,有停战之可能,望加强四平守备兵力,鼓励坚守,挫敌锐气,争取时间,对四平守军望传令嘉奖”[67]。为此,毛泽东甚至提出了悲壮的“化四平街为马德里”的鼓动人心的口号。[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