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蒋介石走向“三二〇”之路
字数:552
自从发生西山会议和另立中央的重大事件后,国共关系紧接着遭遇的另一个众所周知的剧变,就是1926年3月20日发生在广州的“中山舰事件”,又称“三二〇”事件。要了解这一事件的由来,包括要理解此后国共关系所发生的变化,就必须了解蒋介石在政治上崛起的经过,以及他何以会从苏联顾问眼里的“红人”,迅速变成共产党敌人。长期以来,除个别研究者外[1],人们习惯于依据蒋介石自己的说法,把他对苏联及其俄国革命的看法,区分为两个阶段,即1923年蒋赴苏访问之前和之后。蒋介石自己说:他对俄国革命,“第一时期的感想是同情的,第二时期的感想是失望的!是反对的!这种变迁,乃是实地考察的结果”。[2]由此出发,人们多半相信1923年秋天蒋介石访苏的结果,和1924年3月14日他给廖仲恺信中对苏联和中共的批评,已决定了他对孙中山联俄容共政策的基本态度。谈论此后的蒋介石,或者避而不提他当年也曾按照孙中山的意愿贯彻、宣传联俄容共政策的言论与事实,或者稍有触及,即用“伪装革命”,或“阳示进步”一语以概括。对于蒋发动“三二〇”事变,更被认为是“为了突破‘受制于人的现状’”,“表面上与汪(精卫)打得火热,亲爱无比,在言论上十分左倾,事实上早已把汪精卫、季山嘉以及共产党作为假想敌,形成被迫害的幻想而伺机发动”的。[3]这种说法,合乎逻辑,但却未必合于历史事实。因为这其实是站在政治人物后来的立场和说法上所得出来的结论,与历史事实本身的情况有很大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