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水思源

字数:1108

我喜欢吃牛肉,但我非常尊重也非常佩服那些发誓不吃牛肉的人,因为我知道他们依循的是一个古老而温厚的传统。

凡是去过印度的人,都很难不注意到那些在街上踱步的牛,有些是还在耕地里劳动的服役牛,有些则是退了休的老牛。它们在街头意态悠闲地漫游,只有车辆和小贩要让路给它们,却没有一头牛需要闪躲往来的人群和机车。这是为什么呢?最标准的答案当然是因为印度教崇奉牛,视之为圣。圣雄甘地就曾说过:“印度教的核心就是保护牛,保护牛的态度是印度教给世界的礼物,印度教将同保护牛的印度人永存于世。”印度刚刚独立的时候,建国的国大党甚至以一只牛妈妈和它的宝宝当作国徽。

如果你是个唯物主义者,觉得这些宗教解释太玄虚,那就好办了,因为另一种答案更简单。大家知道,自古以来印度就是个农耕社会,而牛不只是主要的劳动力,还可以替人吃掉杂草和其他废物,就像现代人的汽车一样,是家家宝贝有加的生财工具。虽然人类需要蛋白质,但与其吃牛肉还不如喝牛奶划算,因为牛肉吃了就没了,牛奶则日日有得饮。如此有用的动物,谁会舍得吃呢?就算到了今天,对人均耕地面积甚少的印度小农来说,牛也还是比拖拉机更合成本效益的耕具,所以才会出现满街是牛的印度风景。

可为什么他们连一头老牛也不舍得杀呢?既没耕田的力气,也挤不出牛奶,不把它宰来吃岂不可惜?假如人是一种完全理性的计算器,这就不是问题了;然而人之为人,正在于他总有那么一点超乎工具理性的奥妙,一种我们叫做人性的东西。

同为古老的农业文明,中国民间也有一种不吃牛的传统,虽不如印度那样把它变成一种绝对的禁忌,但也还是有不少农民戒吃牛肉。他们说这叫感恩。你看一头水牛,大半辈子都在为人忙为人累,难得活到天年,你还不能让它舒舒服服地过完余下不多的日子吗?农民用自己很朴素的世界观,把自己碗中的粮食和牛拉上了因果关系,没有牛就没有我,更不会有后来的子子孙孙。即使后人当官发财,也不能不思幼时的一饭之恩。所以古代王朝有时会把护牛当作百姓值得努力的福业,所以今人也才会在父母患疾的时候发愿戒牛。

十多年前,常去大屿山远足,那时见路上有牛群徜徉,不畏生人,我就深感民风淳厚之美。明明种地的人已经不多,少数农民更以机器代牛,但这些可爱的岛民还是不愿轻易杀生,由得耕牛野放,自得自乐。不要小看这点慈悲,这可是我国古人的教育之道。虽然早已弃田不耕,弃牛不用;但指着这些田野间的动物,你可以教育子女饮水思源的为人道理。民胞物与,虽牲口亦为人情感戴天理覆盖的有情众生。

最近有一个叫做“洋洋”的女子,可怜流浪牛群孤苦无依,在元朗自设“流浪牛之家”,独力养育八十三头牛,代百姓一尽报恩之功。可是周围的村民并不欣赏,常常故意截断水源,用粗言秽语侮辱她的“多事”,嫌她的牛弄低了土地的价钱,阻人发达。这些村民的祖上多半务农维生,因此才有这些流浪牛的出现。前人不随意杀生,就是我们所说的饮水思源了;而他们的后代却跑去破坏“流浪牛之家”的供水管,巴不得那些牛一个个渴死,这又算是什么呢?

2007.8.28


痛与奢华一饭之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