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亚楼、杨成武、萧华的作用

字数:2342

刘、杨、萧都是林彪的老部下,都长期在红军一军团工作。刘、杨是福建人,都是由地方部队编入一军团的,萧是在江西兴国县直接参加一军团的。他们三人都有点文化,又肯学习,当时都算是有知识的人了。他们三人在当时的条件下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刘、萧在长征中和长征后期,就分别当了主力部队的师长、政委。这里不说他们的历史功绩,只说说他们在解放后,特别是在军委内部两个阵营斗争中所起的作用。

全国解放初,毛主席曾委托林彪提出组建海、空军和特种兵的方案。当时以四野十二兵团的领导机关为基础组建了海军,以四野十四兵团的领导机关为基础组建了空军,以四野特种兵纵队为基础组建了炮兵和装甲兵。林彪对海军的建设是既关心又不放心,而对刘亚楼任司令员的空军建设是既关心又放心。果然,在同时期、同样以陆军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两个军种出现了很大的差距,空军发展很快,海军出现了落后状态。一九六二年,军委组织了一个检查团,以东海舰队潜水艇事故为突破口,检查了整个海军工作。检查团是以杨成武为首的,团员有刘志坚(总政副主任)、李作鹏(总参军训部长)、张秀川(总政组织部部长)。事后,李作鹏调任海军副司令,张秀川调任海军政治部主任,这是对加强海军建设采取的一个重大步骤。

林彪对刘亚楼向来是器重的。刘在林彪阵营中处于很优越的地位,他们是同志加兄弟,林对他的重视是高于萧华、杨成武的。刘亚楼同罗瑞卿的关系也是十分密切的,罗在当公安部长时期就曾保护过刘的一些「什么」问题过关,特别是在一九五五年随同彭德怀出访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前一天晚上,有某人服毒自杀,罗下命令紧急抢救,没有发生人命大事,刘也躲过了一场政治责任。所以,后来的罗、刘搞「四条」是有基础的,罗是发起者,刘是被利用的。一次,罗在办公会议散了以后,闲谈时说了这样几句话:「现在中央领导中都让别人塞满了,林总这个人向来都不注意自己的地位,更不为别人去考虑。」刘接着说:「我也是同感,我看可以同一〇一谈谈心。」

林彪把刘亚楼拉了回来,是经过杨成武多次谈话之后,刘亚楼才觉悟的,刘亚楼在一九六五年春天最后说:「我把罗瑞卿这个野心家没有看清楚,真伤心!我认识林总以来,就只有这一次对不起他!有关向林总提建议的内容都记在一个本子上了,我请你把这个本子交给林总,这就是我的交代。」毛主席看了刘亚楼的本子之后说:「刘亚楼是个好人。临动身之前(即死之前)把问题说清楚了,还是一个好人。这样他到马克思那里就有共同语言了。」

刘亚楼因患肝癌于一九六五年五月初去世,去世前的四月十五日,他给罗写了一封信,对罗表示不满,因为病重,生前没有交出去。在一九六五年上海会议时,刘的这封信作为证明材料发给了参加会议的人员。刘的这封信比叶群的发言有力量得多,现在传言邓小平对此事说是「死无对证」,怎么死无对证?刘生前的信还在嘛!

林彪对刘的死是很悲痛的。刘病危时,林在上海,一直等到刘去世后才回北京。刘的骨灰用专机送回北京时,林彪和各总部、军兵种、院校的指战员代表一千余人在西郊机场迎灵。刘亚楼的骨灰停放在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骨灰盒上是林总的题词「刘亚楼同志永垂不朽」,对他举行的追悼会的规格同罗荣桓元帅的规格是一样的。刘亚楼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也可以说是荣耀的一生!

杨成武在全国解放后,基本上就接替了聂荣臻在华北的地位。他不仅成了华北地区的领导人物,也成了全军的实权人物,在文化大革命初期,杨的地位突然高了起来,他对华北地区的发言权高于聂荣臻,是能够掌握华北局势的人物,他对军队的发言权仅次于林彪。他对我军建设做了许多工作,他的贡献最大的有两个:一是国防建设;二是对稳定林彪阵营起了重要作用。

林彪主持军委工作以后,根据毛主席确定的战略方针,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国防建设的方针政策,而杨成武则是具体组织实施者。从一九五九年起,首先以总参第一副总长的身份总揽全军战备建设工作,各项工作搞得有声有色,几年之内就改变了我国有国无防的状况。这项工作杨没有完成,一九六八年他下台之后还继续在搞。我们可以这样说:毛主席提出了战略方针,林彪是执行者,林彪提出了作战方针,杨成武是执行者。领导实施我军的战备建设,是杨成武一生中取得的最大成就。

杨成武同罗瑞卿的个人关系也是很密切的,但罗始终没有把他拉过去。杨成武不仅在思想上、工作上同林彪保持着密切的关系,就是在对待贺、罗的拉拢上,同样保持和林彪这个「病号」革命同志的关系。罗对杨的一举一动,杨都及时向林彪报告。例如,罗瑞卿把杨的爱人从地方上调来做杨的办公室主任,罗指定杨住元帅的房子,罗亲自交代为杨配备专用护士等等,杨都是先得到林彪的同意才办的。凡是与贺、罗阵营有关系的大问题,杨都设法回避。例如,对大比武,杨成武连总参党委会和军委办公会议都借故不参加。

萧华在全国解放不久就是总政治部副主任,罗荣桓去世后他就成了总政主任。论地位,萧华比刘亚楼、杨成武早参加军委领导工作,但萧华一直没有起大的作用,政治上没有多大作为,所以对总政治部的工作,上到毛主席,下至基层干部都不满意。

萧华在军委两个阵营的斗争中是个动摇分子。他一九六二年被罗瑞卿拉过去了,后来又被林彪拉回来了。一九六三年,萧在天津养病,罗瑞卿专程去萧那里商量有关军委领导的人选问题。罗同萧说:「看来,林总的身体不能再坚持工作了,中央要贺老总主持工作不是暂时的措施。」萧说:「贺老总身体也不好,军委的领导责任早晚要落在罗总长头上!」罗很高兴地说:「我们合作吧!」像这样严重的问题,萧华没有向林总报告说过一个字,而是在罗瑞卿下台后萧华的秘书把这件事揭发了出来。林彪为了团结大多数,对萧华采取了往里面拉的政策,这是正确的政策。

萧华所以能够被罗拉过去,主要原因是对自己的地位不满意,谭政下台后,萧华已经准备上台了,但毛主席决定罗荣桓兼主任,萧华仍为第一副主任,萧表面上积极拥护,但心里面是不满的。林彪在军委常委会上传达毛主席的决定时说:「主席说,萧华同志同罗荣桓同志一起主持总政工作很合适!罗出场有点古人味,这样很好,梅兰芳在台上,即使不唱戏,台下的人也不会说话的。」毛主席这番话,很显然是嫌萧华能力和干劲都不足。为了照顾萧华的面子,林总是用他自己的语言说的。

刘亚楼、杨成武、萧华三人在林彪阵营中,起作用最大的是杨成武,其次是刘亚楼,萧华起的作用很小,在两个阵营的斗争中,如果没有杨成武的积极活动,不仅斗争会发生困难,而且可能发生难于预料的混乱现象。


全军大比武叶帅打招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