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青进入政治局的影响
江青从九大选举到九届一中全会选举,心里都很不痛快。整天吊着一张脸,好像别人挖了她的祖坟一样。为什么?主要有三件伤心事。一是没有委托她参加中央的「组阁」工作;二是没有当上政治局常委;三是没有在一中全会明确宣布中央文革的存在。
四月三十日晚上,江青通知中央碰头会议照常开,新选的政治局委员也通知参加,我们是列席碰头会的「常客」,也如往常一样,规规矩矩都去开会了。黄永胜原来就是中央碰头会议的成员,但黄永胜不想去,又不请假,黄永胜说:「现在还开这样的会,算什么?」我们劝他说,这样不好,容易引起毫无意思的纠纷,小媳妇的地位快结束了,多当几天没关系。黄永胜这个人,是容易听人劝说的,他还是开会去了。
今天的碰头会议,比以前略有不同。江青到会最早,并且是坐在总理常坐的位置上,自己主持了会议。她说:「今天的会是我让召开的。我要向大家说一个重要问题,现在有人在搞阴谋,一切事情都不告诉我,连电话也不打一个,这是一个严重问题。」
在坐的人都知道,她指的「搞阴谋」,就是周、康、黄筹备一中全会的问题。对她的话,没有人理睬。
江青看到没人理睬,她接着又说:「你们以为文化大革命结束了,当了什么委员就保险了?你们的历史账还锁在我的保险柜子里,有种的,我们就来较量一下吧!」江青放了上面两段狂言之后,就走了。江青出去不久,汪东兴就得到报告:「来人了!」这是江青进中南海的代号,汪东兴立即回到主席那去了。
在场的人知道江青不回来,情绪就变了。喝水,抽烟,说话的都有。周总理完全知道碰头会已经毫无意义了,他略为考虑了一下,就对着陈伯达、康生说:「散了吧?」他们两个点头同意,大家起来陆续都走了。周总理还没有吃晚饭,就同黄永胜先后到京西宾馆来了。
周总理对着黄永胜说:「永胜呀!今天晚上发生的事,还仅仅是开始,后面的文章还不知有多少!」总理在同黄说话时,吴、李和我想走,总理打个手势:「不要走,一起谈谈,」我们就坐着听了。
黄永胜说:「怕倒没有什么可怕的,就是缠着总理不好办事。我的意见,要报告主席宣布取消中央碰头会议,改变中央的工作方法。」
五月四日中央政治局全体会议,在人大会堂福建厅举行。周总理传达毛主席、林总的指示说:「中央今后的工作班子,由政治局集体领导并由常委主持日常工作。」毛主席点名参加中央日常工作的政治局委员是:周恩来、陈伯达、康生、江青、姚文元、黄永胜、吴法宪、李先念、叶群、李作鹏、邱会作、纪登奎、李德生。这样,九大政治局集体领导就实际上取代了中央碰头会和中央文革。
在九大,林总同江青进行了一场激烈的斗争。斗争的结果是林总胜利了,江青没有达到自己的目的。但这种胜利带来了更大的灾难,正是因为这样,九大后的斗争就更为激烈了,进入了白热化的斗争。
党的九次代表大会,是在文化大革命的中期召开的,政治局反映文化大革命的时代特点是必然的。但人们对江青、叶群进入政治局是有议论的。对其余的人也有不同的意见。但对其余的人的意见,都容易说得清楚,唯有江青、叶群两人进入政治局影响很大。人们也知道,叶群是江青的陪衬,论影响,也就是江青进入政治局影响大。
江青、叶群进入政治局,无论从哪一方面来说都是对党的团结不利,也是无法解释清楚的问题。尤其对老同志来说,主席的威望相当有损。
那么,江青进入政治局应当作何解释比较合符历史情况?虽然在组成政治局的过程中,负责组织工作的三人小组,自始自终都是建议江青进入政治局的,但这不起决定作用,起决定作用的还是毛主席,不管毛主席愿意不愿意,没有毛主席的点头,江青是绝对进不了政治局的。但是有人认为,毛主席是因为个人因素把江青塞进政治局,这也不对。毛主席不会这样做,我认为他点头让江青进入政治局,还是从文化大革命的角度来考虑的,当然也有主席对今后政治格局的考虑。至于叶群进入政治局,无须多说,她是江青进入政治局的「陪衬」。江青不进入政治局,叶群连边也沾不上。江青、叶群进入政治局产生了严重的政治影响,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政党,宗旨是为人民服务,不为个人谋私利。但九次大会的中央主席、副主席的老婆都同时进入政治局就是大问题了。当然,这个责任在主席,总理也很迁就主席,林彪是没有什么责任的。
对江青进入政治局,我没有听到一个人说好话,当然也没有听到说坏话的。对军委办事组的赞誉倒是不少的。九届一中全会闭会后,我同王树声、粟裕、萧劲光等好几个人同时从人大会堂河北厅向北门走去。他们热情洋溢地向我说:「军委办事组几个有才干又年轻的人都进入了政治局是大好事,很好。」他们的话,对军委办事组的工作是承认,同时对我们也寄予更大的希望。
文化大革命产生的重要问题之一就是伤害了广大干部,高级干部除少数之外,几乎没有不受冲击、不受伤害的。但大多数受伤害的老干部仍顾全大局,对文化大革命出现的偏激和过火斗争的错误采取原谅的态度,对毛主席还是诚心拥护的,这是我们党团结的象征。但是把一些应当进入政治局的人排斥在外,如陈毅、李富春、陈云、聂帅、徐帅等,反而把自己的老婆塞进政治局,这是不能不使人反感的大事。「老革命吐故了,老婆纳新了」。这与七大相比有些相形见绌了。七大时连王明这样给党的事业造成极大损失的人,是与毛泽东极其对立的人,毛主席还极力做工作,甚至用补选的方法,把王明和王家祥选入中央委员会,如果九大能把陈老总等人当成「右」的代表选入政治局也是好的呀。还有富春同志,他一直是拥护毛主席的。他是八大的政治局委员,文革开始的八届十一中全会又当选为政治局常委,把富春同志「划掉」,也是遗憾。没有把富春同志和陈云等人选入政治局,说明毛主席对九大以后,大力抓经济建设是认识不够的。当然,林彪、陈伯达起草的关于九大以后应大力抓经济建设的政治报告被毛主席否定,也就不足为怪了。
进入政治局的人,大多数都得到全党的拥护。这里说几句心里话,我对自己进入政治局有两比:与不如我的人或同我差不多的人相比,我心安理得;与应当进入政治局而没有进入的人相比,我心中惭愧。一中全会之后,我有机会同周总理谈到自己进入政治局的感想,我说:「像我这样的人,当政治局委员对加强中央领导不会有什么作用。」周总理只说了一句话:「历史的必然。」总理没有作任何解释,也不让我说下去,我也就不好继续说下去了。
九大过后不久,林总思想还是有些压抑,有一次他对我们说(当着叶群的面):「叶群当个中央委员就足矣,足矣了。她在军委办事组也只是我的一个联络员。你(指着叶群)在外面要谨慎。」林彪讲完,我们都没说话,叶群也没有说话。在军委办事组的实际工作中,虽然叶群的排名在李作鹏和我之前,但叶群很少参加办事组的会,九大以后几乎没参加过。对叶群的安排,还是主席的决定,总理的用心罢了。
从九大的结果来看,毛主席革刘少奇的命成功了,权力却给了解放军(林彪)很大一块,无形成为了「军政府」,这是毛主席是始料不及的。外电也是这样评价和攻击的,毛主席嘴上在调侃,其实主席心有疑虑。
以后的事是完全证明了这一点。形成「军政府」的结果,是毛主席倚靠解放军搞文革,「为了打鬼借助钟馗」的结果,另外解放军在全国搞三支两军,并三结合到地方的领导班子中去了,不少军队干部九大时是以地方革命委员会领导的身份当选中央委员,这个结果是水到渠成的,并不是军队要如何如何,三支两军工作,在主席和总理手上,在碰头会,林彪根本没具体管过。九大以前主席几次讲过要取消中央文革,同时要保留和加强军委办事组并代替军委常委的工作,况且林彪的接班人地位九大是写进党章的,形成这种局面,毛主席应该是高兴的。主席的不高兴,说明他内心并没有想把班交给林彪。九大以后本应「消停、消停」,但人们的思想反而越搞越混乱,「设国家主席」就是典型一例。尤其毛主席在九届二中全会上发现林彪实际上并不支持文革,大部分中央委员实际上并不支持文革,真正支持文革的只有江青一伙和造反派。这样林彪的麻烦就来了,党和国家的麻烦和也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