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形势紧迫

字数:1835

我们随罗荣桓司令员兼政委,于1945年11月13日到达沈阳后,住宿在铁西区一座日式建筑内。由于在从胶东渡海中途遇到大风浪,结果把我们指挥机关的船队吹散了,其他大部漂到安东萧华那里去了。载有无线电台及人员的船则漂到旅大被苏军扣留,经过交涉才归队。

刚刚到沈阳的前几天,我们指挥所正在集合失散的人员和通信设备。

沈阳城是8月21日由苏军解放的。驻有苏军一个集团军司令部,其司令兼任城防司令。

城内秩序仍很乱,工厂停工,学校停课,商店多数关门。街上乱哄哄的,苏军汽车在狭窄的街道上卷土急驰,马路边多为贩卖日本军用服装鞋帽、水壶饭盒的小摊小贩。被苏军打败的关东军的散兵游勇及国民党地下人员等无事生非、散布谣言、斗殴打架、抢劫偷盗、破坏社会秩序,乘机混水摸鱼。街上无交通警察,城市电话不通,电灯、自来水管坏了无人修理,垃圾无人清扫。物价飞涨,粮煤及副食供应相当紧张。无事闲逛的居民来来往往观察动静,日本战败使老百姓欢欣鼓舞,但对时局的下一步发展仍持观望态度。

我们到达沈阳后,即与东北局和东北人民自治军总部取得联系。初步了解的情况是:

第一、8月30日蒋介石人民熊式辉为东北行辕主任,10月18日又任命杜聿明为东北保安司令长官,并任命了东北九个省的省长及哈尔滨、大连两市长。

第二、美国海军陆战队10月初已侵占秦皇岛。11月初美军军舰载有国民党军官,到葫芦岛、营口一带沿岸进行侦察,并派小艇在营口登陆,扬言要接受营口,被我军拒绝。我们判断敌人有在葫芦岛、营口等港口强行登陆的可能。如果从营口登陆向内地发展,就可以切断旅大方面对沈阳的联系,取捷径和平接收沈阳,还可以增加一个海上运兵和补给的前方港口。

第三、何应钦已发布命令,决定以七个主力师,分三路接收和控制沈阳、承德、张家口。我们估计承德和张家口可能各永二个师,而接收沈阳可能是三个师。同时发现敌人正在向长春空运军队。

林彪、罗荣桓曾要我和当时我军沈阳卫戍司令部邓华共同勘察北陵飞机场周围地形,研究敌人空运时我应采取的措施。

第四、蒋13军、52军和92军正在山海关以西地区集结。其第13军已经展开,并对我山海关地区进行武力侦察。

10月26日,叶剑英参谋长发表声明,揭露美军协助蒋军向山海关进攻,并向美方提出抗议。

11月3日,延安新华社谴责美军协助蒋军侵占我海阳镇、北戴河等地,美机不断出现在北宁路上空进行侦察。

我山东第7师杨国夫部队三个团及李云昌部队之第19旅二个团,在山海关至黄土岭一带正面约五十华里进行布防,准备坚守阵地,抗击蒋军进攻。刘其人率领的三个团也到达山海关以西古北口地区。

11月6日,国民党13军在美军飞机掩护下开始向山海关进攻,被我击退。当晚,我军一部夜袭山海关至秦皇岛北侧的沙河据点,歼蒋13军89师一个连,同时派小部队,深入敌人纵深内佯动,引起敌人的极大恐慌。由于蒋军兵力占绝对优势,山海关的形势非常紧张。

第五、我军于10月底左右,先后到达东北和长城以北地区的部队,计有山东的万毅部队、吴克华部队、杨国夫部队、刘其人部队、梁兴初部队、罗华生部队、华中的黄克诚部队和冀热辽的李云昌部队(该部先遣部队9月10日即到沈阳,李云昌司令部驻锦州)。

第六、10月中下旬,中央多次电示要求东北我部队拒敌于山海关、锦州一线。

16日电示东北局:“蒋军从秦皇岛登陆,向山海关、锦州攻击前进,是必然的。……望你们就现有力量加强训练,并动员民众坚决阻止登陆,争取时间”1【注1《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战史》第49页解放军出版社1998年10月第1版】。又说“蒋军在东北登陆,及从任何方向进入东北之蒋军,须坚决全部消灭之”。“战胜蒋军登陆是目前中心一环,其他一切均为此服务”2【注2《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战史》第50页解放军出版社1998年10月第1版】。

19日再次指示东北局:“我党方针应集中主力于锦州、营口、沈阳之线,次要力量再庄河、安东之线,坚决阻止蒋军登陆及歼灭其一切可能的进攻,首先保卫辽宁、安东,然后掌握全东北,改变过去分散的方针。”1【注1《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战史》第50页解放军出版社1998年10月第1版】

23日又电示要竭尽全力抢占全东北,“万一不成亦应造成对抗力量,以利将来谈判”2【注2同注解1】。

11月15日,中央更具体的电示东北局:“……应令李云昌杨国夫两部坚守山海关、绥中之线,节节抵抗,消耗疲惫敌人,而令黄梁两部从冷口、界岭口分路隐蔽开至锦州、锦西、兴城三角地区,处于内线,休整部队,恢复疲劳,补充弹药,熟悉地理民情,创造战场,演习夜战,俟敌进至绥中地区或兴城地区业已疲劳消耗至相当程度,我则可集中最大兵力,计黄克诚三万五千,梁兴初七千,杨国夫七千,李云昌、沙克在盘山、锦州至山海关一带至少二万,共约七万人,于最有利之时机地点,由林彪或荣臻亲自指挥,举行反攻,分作几个战斗,每次歼灭其二三个师,最后全部歼灭敌三个军,即可从战略上解决问题。”“总之,从内线作战着眼,此种方针最为有利。”3【注3《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战史》第54页解放军出版社1998年10月第1版】

第七、10月下旬,中央决定,进入东北的部队和东北抗联组成东北人民自治军。林彪为总司令,彭真为第一政治委员,罗荣桓为第二政治委员。同时东北人民自治军对进入东北的部队也进行了整编,组建了十个军区,当时我军的总兵力约二十五万人。


第十一章且战且退二、山海关失守与放弃锦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