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东北军事工作会议和政治工作会议

字数:3289

“三下江南,四保临江”战役结束之后,东北民主联军总部(简称“东总”)在哈尔滨分别召开了军事工作和政治工作会议,总结“三下江南,四保临江”的军事和战时政治工作的经验。由于东北战斗频繁,间隙时间很短,因此军事工作和政治工作会议是分别开的,这就节省了时间,会议都是三、五天就完了。

军事工作会议由林彪主持,各纵队司令员及各师师长参加了会议。会上,林彪首先听取了各纵队司令员的汇报,然后由林彪总结了作战经验,并提出了对下一步行动的要求。

林彪在会上就战略、战术、指挥方法、部队作风等几个方面,陈述了自己的一些意见。

在战略方面,林彪指出,“三下江南,四保临江”之后,杜聿明已变“南攻北守”为“防御待援”,被迫采取了守势。而我们,则只有坚决的进攻,才是胜利之本。按照中央军委的的指示原则,“围城打援”,应该是我们下一个阶段歼灭敌人的主要手段。林彪说:“坚决进攻,包围城市,诱敌增援,消灭运动中的敌人,这就是我们下一阶段作战的目的。”

林彪要求各部队必须尽快学会攻坚,要立即准备和训练指挥员战士学会各种攻打据点,攻打城市的办法。为此,必须加强部队的爆破力量,学会用各种爆破手段去爆破敌人坚固的工事。日本人在东北留下了许多爆破筒,一根爆破筒就能炸掉敌人的一个大碉堡。这是我们的一个有利条件。要普遍训练干部、战士学会爆破筒的使用办法。

为更好地进行爆破,还必须学会挖坑道。要把进攻的道路挖成沟,让部队从沟里向前运动,以避免敌人的火力杀伤。另外,要攻坚,还必须要加强部队的火炮力量,要把各种火炮集中起来使用,攻其一点,不能满城都打。过去有的部队的打法是错误的,最典型的是“三下江南”时打德惠的那一次。德惠的守敌只有一个团,而我们的炮弹打了几千发,满城噼里叭啦地响,还是没有把德惠打下来。正确的火炮使用方法,应当是首先集中炸他一个点,顶多打开个二、三十米的口子,待部队突进去以后,再往前延伸射击。就这样突破一段,延伸一段,火炮才能发挥出最大的威力。

在战术方面,林彪过去曾在阜新提出过“一点两面”、“三三制”。这次会议上,他总结了“三下江南”的作战经验,又提出了“四组一队”和“四快一慢”两个原则。

关于“四组一队”,林彪解释说,“四组”,即火力组、爆破组、突击组和掩护组。由这样四个组,合成一个尖刀队,这就是“四组一队”。尖刀队突进目标以后,对敌实行猛烈的攻击,在敌人肚子里面开花。

提出“四组一队”的目的,主要是提醒大家,突击连队要分工,小组要互相掩护、互相配合。至于实际运用,应根据具体目标。同志们提出可以组成三个组、五个组,也有将机枪组加在一起合成一个战斗班的,这都可以。总之在实际运用中,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定。

所谓“四快一慢”是指:第一、向敌前进要快。譬如打某个地方,怕敌人跑了,前进时要快,包围敌人要快。第二、抓住打击敌人的战机后,进行准备要快。不仅看地形、选突破口、构筑工事要快,准备炸药、战前动员、调动兵力、布置火力等也都要快,忙个满头大汗才好。第三、突破后扩张战果要快。一旦突破,要尽快投入兵力,迅速扩大战果。第四、追击敌人要快。敌人整个溃退了,离开了阵地,我们追击时要快,这时要不管三七二十一,也不管白天黑夜。

“一慢”,是指什么时候,在什么事情上慢呢?是指总攻发起时机的决定上要慢。一定要认真、仔细检查准备工作是否做好,再慎重考虑一下,再下决心。在这个问题上,各级指挥员一定要沉住气,不管是上级来催,通信员来左催右催,都要沉着应付,反正是要准备好了再打。不过,总攻一旦开始,一切就都要快。

在指挥方法上,林彪提出,要改变过去传统的那种逐级指挥的方法,必要时,总部可以直接发出命令,指挥到师,甚至到团。总部的电台,要保证和每个主力师、独立师,甚至团的电台,都能联系上。发报的顺序一般应该先是师,后纵队,再兵团(也叫前方指挥所,即南满前方指挥所和冀察辽前方指挥所)。部队接到命令以后,要立即行动,各自向既定的目标前进,各走各的。时间就是军队,兵贵神速。这样,动作起来,才能比什么都快速,要是一级一级的往下传达,敌人早就跑了。

在部队作风上,林彪强调,军事行动,必须是高度的集中指挥、高度的统一的行动。各级部队都要做到闻风而动,一有命令,立即执行,不允许有一点迟疑。有不同意见可以提,但必须坚决执行命令,然后再提出意见。

林彪还经常强调要抓紧根据地的建设,积极发动群众,强调做好群众工作和做好政治思想工作的重要性。我每次见到他,他都讲:他只抓三条,一作战、二政治思想工作,三根据地建设,其它分别由东北局和民主联军总部领导同志分工负责。

以上就是林彪对“三下江南、四保临江”战役的经验总结。我个人认为这个总结非常重要,是我军转入反攻前的重要精神准备。他总结、提炼出来的这些战术原则和指挥方法,对以后东北的战局起了重要的作用。事实上,我们以后的训练和作战,完全是按照林彪提出的“一点两面”、“三三制”、“四组一队”、“四快一慢”等战术原则进行的。

这次哈尔滨军事工作会议,实际上可以说是林彪和刘亚楼两个人共同主持的。刘亚楼于一九三六年底被中央派去苏联学习。学习完毕,正值苏联卫国战争爆发,他不得不留在了苏联。一九四五年八月,他以红军少校军官的身份随苏联红军回到了东北。一九四六年初,他在大连充当我方和苏联红军之间的联系人。随后,林彪把他留在东北,当了东北民主联军总部的参谋长。林彪对刘亚楼十分欣赏,几乎是言听计从。据说,对炮兵的使用方法,还是刘亚楼提出来的。

在召开军事工作会议的同时,也在哈尔滨召开了政治工作会议。东北民主联军各纵队及各师的政委在一起专门总结“三下江南、四保临江”的战时政治工作经验。当时的东北局副书记、东北民主联军副政委罗荣桓因患肾病,经中央批准于一九四六年七月去苏联治病未归,没有参加这个会议。会议是由东北民主联军政治部主任谭政主持的。

会议也是首先听取各纵队政委的汇报,然后进行总结,最后由谭政讲话。谭政讲话的重点是如何加强战时政治工作的问题。他认为,要加强战时的政治工作,最基本的是要抓基层,特别是要抓好连队的政治思想工作。因为我们打仗,靠的就是连队。连队的政治思想工作做好了,部队才能普遍保持高昂的士气,必胜的信念,才能英勇顽强,果敢进取,遵守纪律,服从命令,战争的胜利才有可靠的保证。而要抓好连队的政治思想工作,就必须先要抓好连队的党支部建设,这是连队的核心。

谭政指出,“三下江南,四保临江”战役以后,东北的军事形势,已开始向着有利于我们的方向发展,我们已经取得了主动。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加强进攻战中的政治思想工作。要大力宣传中央“围城打援”的战略方针和总部的“一点两面”、“三三制”、“四组一队”、“四快一慢”等战术原则,使部队指战员都能懂得下一仗该怎么打,该如何在尽量减少自己伤亡的基础上,大量消减和杀伤敌人。进攻战中的政治工作是最重要的,要加强,但坚守阵地的教育也要做好了,要做到攻必克,守必牢。攻,就能攻城、克池,迅速消灭敌人;守,就能坚决守住,做到人在阵地在。

他强调,一定要结合部队的实际进行政治思想教育,把政治工作做得生动活泼,一定要结合每个人的职责、每个部队的任务和每个单位所担负的工作,来进行有计划性的工作。要按照每次战斗任务,在每个战斗行动中,指战员们所存在的实际思想问题进行工作。这样的思想教育,才是最实际的。

他还说,东北的部队来自四面八方,因此,搞好部队的团结,是政治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要注意强调部队内部的团结,干部、战士团结一心,上下一致,艰苦与共,共患难,同生死。同时,更要特别强调各个部队之间的团结和协作,强调各个班、各个排、各个连、各个营、各个团、各个师、各个纵队之间,兄弟部队之间,都要加强团结。要做到协同一致,互相帮助,互相照顾,互相依靠。在协同作战时,不争俘虏,不争枪,以完成共同的战斗任务为主要目标。

他还认为,搞好战勤工作,也是部队政治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战争打到那里,兵站就要设到那里。尤其是在东北的冬季,天寒地冻。严冬作战,部队很苦,很冷,一定要搞好前线部队给养,保障供应,保持指战员的健康和体力,同时加强防冻教育,减少部队减员。

另外,在战场上喊话,对瓦解敌军很有作用。要让所有的战士学会一定的喊话内容。当然,有的时候不能喊,因为要保守军事秘密。只有在战场上形成了对峙,包围了敌人以后才可以这样做。

他还在讲话中特别强调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是最有效果的。

谭政最后说:“总之,政治思想工作一定要与每个战斗、战役的实际行动完全结合起来,一定要把工作做到每个人的身上,不要说空话。”

谭政讲话的要点,我能回忆起来的,大致上就是这么几条。当然,这些也是罗荣桓过去一再强调的。

我可以这样说,谭政讲的这几条工作原则,在以后东北的战场上是长期起作用的。虽然在以后的每个战役、每次战斗,都有不同的任务,不同的内容,而且我们都要随时结合当时当地的敌人情况,地形情况和战术要求,战斗方式,以及各种武器、枪炮、刺刀、手榴弹的使用去做思想工作,注意怎样结合实际来鼓舞士气,但是一些总的原则是不会变的,也没有变,以后一直是这样做的。

会议结束后,由于两个会议都要立即深入传达到连队的每个战士,要反复进行教育,以便使他们在作战行动中能坚决贯彻执行,所以我开完会就赶回部队,布置传达贯彻执行,没有在哈尔滨多呆半天。


十、“三下江南,四保临江”十二、夏季攻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