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冬季攻势

字数:4536

在五十天的夏季攻势和五十天的秋季攻势以后,连续九十天的大规模的冬季攻势又开始了。

秋季攻势结束,为了与我们相抗衡,国民党东北行辕主任陈诚竭力扩编正规军。除原有的九个军以外,又编成了新三军、新五军、新七军三个军,另加三个暂编师,使其总兵力达到了五十八万余人。陈诚在吉林、长春、四平等战略要点上,各配置三至五个师来担任独立防守任务。对铁路沿线的一些次要城镇,也各配置一至两个师,用以担任守备任务和互相支援。另在沈阳、铁岭集结重兵,以利于往来增援,这就是冬季攻势开始以前敌人的态势。

东北我军在秋季攻势结束以后,根据“东总”的指示,进行了短期的休整。经过休整,部队士气旺盛,斗志高昂。东北民主联军的总兵力达到七十三万人,已超过了东北国民党军的总兵力的百分之二十六。

一九四七年十二月十五日,在报请中央、中央军委的同意和批准之后,林彪决定利用江河结冰,便于机动兵力作战的有利条件,集中全部主力,发起冬季攻势。

在冬季攻势中,我们除同样采取南北夹击,东西呼应的大规模运动战之外,针对敌人集中兵力,固守大中城市,我军打运动战的机会日益减少的情况,又进行了必要的有利条件下的攻坚战。

冬季攻势的作战行动共分为四步。

第一步,我们第二纵队和其它纵队自公主岭以北地区迅速南下,二纵队和七纵队于十二月十五日包围了法库的守敌。第八、第九纵队由沈阳地区东进,于十二月十六日包围了新立屯的守敌。其余各纵队同时向铁岭、沈阳之间的地区开进,准备迎歼沈阳、铁岭出援之敌。

我们突然包围法库、新立屯之后,国民党新六军、新二十二师及新三军于十二月十六日分别由铁岭、沈阳出援。新二十二师在进至铁岭以西的镇西堡、娘娘庙一线时,发觉了我们的打援企图,即向铁岭回撤。十二月十八日,二纵队五师追歼该敌近一个团。同时,第七纵队也在法库以南的大孤家子等地,歼国民党新三军暂五十九师主力一个团。这就是冬季攻势第一阶段的一些情况。

第二步,陈诚在发现我们主力集结于沈阳以北地区后,于十二月二十日急调长春、四平、开原、锦州和辽南等地的新一军、第七十一军、新五军主力向铁岭、新民、沈阳地区集结,以解除

我们对沈阳的威胁。为创造战机,林彪、罗荣桓命令第一纵队一部佯攻法库,而将主力隐蔽集结于沈阳西北,准备迎歼可能从沈阳出援的敌人。同时,命令第二和第七纵队及炮兵司令部主力,向西迅速突击进攻彰武。根据林彪、罗荣桓命令,这次攻袭彰武,由二纵队司令员刘震实施前线指挥,但一些问题都是由我们和七纵队以及炮兵司令部的领导,共同商量决定的。

接到进攻的命令,我们二纵队和七纵队一起,于七月二十日晚迅速从法库远距离奔袭彰武,一夜之间就完成了对彰武的包围。

在一起看了地形之后,刘震、我和七纵司令员邓华、政委吴富善、炮兵司令部司令员苏静、政委邱创成共同开会研究决定作战方案。整个的作战部署是,先肃清彰武周围的敌人据点,由二纵负责打掉彰武东南的三个据点,由七纵负责打掉西北的两个据点,由二纵五师担任打援任务,准备迎击由新民、新立屯可能来援的敌人。攻城时,二纵以两个师从东南向彰武并肩突击,七纵以两个师从西北向西南并肩突击。炮兵集中使用,主力放在二纵这边的主要突破口上,炮兵司令部政委邱创成负责在我们二纵这边指挥炮兵。炮兵的一部分,放在七纵的突破口上。三纵与七纵的作战分界线,是彰武城最中间的一座庙宇。庙宇以南地区由二纵负责,以北地区由七纵负责。作战方法是,先打外援据点,进而包围彰武城,部队以土工作业,在地下挖沟,一直挖到彰武城的外壕、铁丝网和城墙跟前,然后进行爆破攻城。同时还商定,会后每天以电话互相交流准备工作情况,待一切准备好了以后,就发起总攻。

十二月二十一日和二十二日两天,二纵和七纵各自打掉了指定的据点,肃清了外围。然后,以二十三、二十四、二十五三个晚上挖沟,白天因防止敌人飞机、炮火的侦察、轰炸,只能安排部队休息,天黑以后,才开始作业。当时正值冬季严冬,天寒地冻,冻土难挖,有的实在不好挖的,只能用热水在上面烧,把冻土化开后再挖。就这样,经过三个晚上的坚苦作业,二纵和七纵按照既定部署,各自挖了一条长达三千多米的深沟,一直挖到了彰武城下。

然后,我们又同在我们二纵这边负责指挥的炮兵政委邱创成一起,研究确定了炮兵的位置和部署。全部准备工作完成以后,十二月二十七日晚,二纵、七纵和炮兵司令部的领导又共同开会,研究确定了攻击日期和步骤。我们将总攻计划报告了东北民主联军总部,报告了林彪司令员和罗荣桓副政委,建议在二十八日晨六时开始攻城。

建议很快得到了批准。于是,我们命令二纵、七纵如期开始行动。

十二月二十八日早上六点,炮兵开始集中火力轰击突破口。打了大概只四十分钟,就把突破口前沿的工事、铁丝网全部摧毁了。接着,突击部队引爆了堆在城墙根下地道口里的炸药。我们原来还准备了不少梯子,准备爬城墙用,结果炮兵一轰,加上城根前地道口的炸药一炸,几乎就把城墙打平了,连外壕都差不多被填了起来。结果,部队一突就破。等部队突进城以后,炮兵就延伸射击,五十米一打,五十米一打,一直掩护部队打到分界线。由于我们的炮火猛烈,把敌人打得躲在地堡里,统统不敢抬头,有的就藏在屋子里不敢出来。

到上午十点多钟,二纵和七纵的部队就在分界线上会合,攻克了彰武。经过四个多小时的战斗,彰武守敌国民党第四十九军七十九师等部一万多人,全部被我们消灭,一个不漏,并俘获了他们的少将副师长李福太。

攻克彰武不久,林彪、罗荣桓就来了命令,要二纵、七纵就在彰武地区原地整顿休息,准备继续战斗。这就是冬季攻势的第二步。

早在一九四七年十一月二十五日,林彪、罗荣桓就致电中央军委,建议将东北民主联军改称东北人民解放军,以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之统一性。对此提议,周恩来代表中央军委复电表示赞同。一九四八年一月一日,中央军委正式批示,东北民主联军改称为东北人民解放军,仍由林彪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第一副司令员高岗,第一副政治委员罗荣桓。这一决定传达下来以后,东北部队的全体指战员都很高兴。当时正值新年,各个部队都杀猪宰羊,一来欢度新年,二来庆祝改变番号。

接着,开始了冬季攻势的第三步。

在我们攻打彰武期间,沈阳之敌按兵不动,不敢出来增援,使我们“围城打援”的计划落了空。这时,林彪下了命令,以三纵、六纵、十纵三个纵队,除以一部包围法库外,主力在沈阳西北隐蔽待命。其余各纵队分别向沈阳以南、以西地区出击,扩张战果。到十二月底,各个纵队先后攻占了北票、黑山、大虎山、台安等地。

各纵队在沈阳以西、以南地区的活动,造成了敌人的错觉,认为我们主力已经分散。于是,从一九四八年元旦起,陈诚集中新五军、新三军、新六军、第七十一军和新一军的主力共十五个师,分三路向彰武、法库推进,想解法库之围。

这个时候,林彪的目的达到了,敌人终于动了,原来不出来的敌人出来了。这正好造成了理想的在运动战中分批歼敌的有利时机。林彪当即决定,集中主力,首先歼灭比较孤立突出和战斗力较弱的左路军新五军,尔后再视机扩张战果。

一月五日,我们二纵和原先在沈阳西北地区隐蔽待命的三纵、六纵、十纵,奉命按预定部署,将新五军主力合围于公主屯地区。接着,对被围之敌展开猛攻。经一月六日和七日两天激战,我们就在公主屯周围地区,像抓鸭子一样,把新五军军部及第四十三、第一九五师的官兵,包括伙夫、马夫在内,全部都俘虏过来了。新五军军长陈林达,第四十三师少将师长留光天、少将副师长程化龙、少将参谋长易希殷,第一九五师少将师长谢代蒸、少将副师长阎咨筠、少将参谋长陈士杰,一个不落地都被我们抓了过来。

在围歼新五军的战斗中,二纵和三纵的部队还发生了争缴枪支,争抢俘虏的情况,闹了一点小冲突。两个纵队的领导知道这一情况以后,立即各自制止了自己的部队,没有发生大的问题。这一情况被东野总部领导知道以后,不仅没有批评,反而还表扬了我们,说二纵和三纵互相让步的这种态度很好。

新五军主力被歼后,其它两路敌人仓惶退回铁岭、沈阳。林彪见暂无战机可寻,又正值严寒,于是决定结束第三阶段作战,命令各纵队转入短期休整,治疗冻伤,补充兵员、弹药,调整部队,总结经验。这是东北战场冬季攻势的第三步。

由于国民党在东北的部队屡受打击,损兵折将,丢城失地,陷入了巨大的困境之中,蒋介石于一月十日飞抵沈阳,召开军事会议,进行重新部署。蒋介石决定,成立“东北剿匪总司令部”,并在锦州成立冀辽热边区指挥所,以卫立煌为“东北剿总”总司令兼东北行辕副主任,郑洞国为副总司令兼第一兵团司令,范汉杰为副总司令兼冀热辽边区指挥所主任。虽然陈诚还是东北行辕主任,但已无实权。当陈诚于二月五日返回南京后,卫立煌就兼任东北行辕主任,这是继陈诚更换杜聿明以后,国民党在东北第二次更易主帅。

一月二十日,为继续发展冬季攻势的胜利,林彪、罗荣桓发布命令,各纵队结束短期整训,继续向敌人发动攻势。冬季攻势的第四步就又开始了。

命令下达后,到二月二十七日,我们在不到四十天的时间里,先后攻占了新立屯、沟帮子、盘山、辽阳、鞍山、营口、法库、开原等地。在我们攻占这些城镇时,沈阳之敌孤守沈阳,只作了一些象征性的出援。

这个时候,林、罗为完全切断沈阳与长春之敌的联系,在攻占法库、开原后,命令主力向北移动,再次攻夺四平。如果沈阳之敌出援的话,就力争歼灭他们一部分,为最后夺取全东北创造条件。

林彪的部署是:以一纵、三纵、七纵及独立第二师主攻四平,由一纵司令员李天佑、政委万毅统一指挥。我们二纵、六纵、八纵

、十纵及三个独立师,集结在昌图、开原、通江口地区,准备歼灭可能从沈阳、铁岭向北援救四平之敌。

三月十三日凌晨,主攻四平的部队顺利攻克四平。另外,在我军团攻四平期间,吉林守敌已先于三月九日弃城逃往长春,我们当即收复吉林。

由于沈阳之敌始终没敢出来,我们二纵队和其它准备打援的部队,无仗可打。

随着四平的攻克,冬季攻势就全部结束了。

这次冬季攻势,从一九四七年的十二月十五日开始,到一九四八年三月十五日结束,整整打了三个月。在这三个月中,我们共消灭了国民党新五军等部八个师,并争取了一个师起义,共歼灭十五万余人。我们攻克了战略要点四平、吉林、营口等城市十八座,将敌人压缩于长春、沈阳、锦州等几处相互不能联系的孤立城市内,为尔后全歼这些敌人奠定了基础。

这次冬季攻势,得到了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的高度评价。毛泽东在《评西北大捷兼论解放军的新式整军运动》一文中指出:“我东北野战军在冬季攻势中,冒零下三十度的严寒,歼灭大部敌人,迭克名城,威震全国。“

冬季攻势结束后,林彪、罗荣桓又召集了所有纵队的司令员到双城开会,总结冬季攻势的经验与教训。林彪、罗荣桓、刘亚楼等在会上讲了话。他们的讲话归纳起来大致如下:

第一、要灵活地处理集中作战和分散作战的关系,攻城作战和力争歼敌于运动之中的关系。也就是说,有利于攻城打援的时候,就攻城打援;敌人出来了,有利于运动的时候,就打运动战。

第二、组织好连续作战,恰当处理好作战与休整的关系。现在的仗一打起来就是四、五仗,甚至七、八仗,往往是分散打了,集中起来再打。因此,我们就要着眼于连续作战的组织,处理好作战与休整的关系。比如,这次我们打了彰武,就在彰武休整;打了公主屯,就在公主屯休整,因为那个时候,主动权已经在我们手里了,敌人是被动的,我们想什么时候打,就什么时候打。这样,我们各个纵队可以轮番作战,休整的休整,作战的作战。在天气严寒的条件下,在连续行军作战之后,要进行一个短暂的休息和整顿补充,使指战员们的体力得到恢复,使部队战斗力不致被削弱,这是十分必要的。这次冬季攻势,由于在战役指挥上恰当地处理了这两个问题,因而在攻城作战中,取得了突出的成绩。

第三、战斗的胜利依靠两个基本条件,一个是强有力的政治工作,另一个就是正确的战术,而强有力的政治工作则是这两个基本条件中最主要的一个。只有政治工作强的部队才能发挥全体战斗员的勇敢,才不至于在敌人面前扒着不动,才不至于发生那种人多{密集队形}才敢前进、人少(三三制)就不敢前进的现象,才能使战斗员在战斗中有主动性和在战术上有创造性。

从秀水河子战斗起,在东北我军部队陆续广泛运用的“一点两面”、“三三制”等六个战术原则,在战争实践中经过了检验,是成功的。这实际上也是广大指战员的集体创造,是根据毛泽东的战略思想提出来的。

第四、东北各野战军、野战师,在东北野战军总部的集中指挥下,互相帮助,互相协同,互相体谅,互相指挥,共同执行命令、遵守纪律,出现了一个大团结的局面,这是战胜敌人的主要因素之一。

会上所总结的,以及以后在部队中进行传达教育的,大致上就这么几条。


十三、秋季攻势十五、政治整训和军事大练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