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书 >
- 务虚笔记作 - 史铁生 >
- 二十二 结束或开始
注释
[1] 结束或开始:生活(人生)如水流,逝者如斯夫。没有结束也没有开始;或者,任何一点,都既是结束又是开始。本章交代了书中重要角色的“结局”,但同样的人仍在活着,同样的“故事”仍在人间流传,世代轮回……
[2] “游戏”,一个富有象征意味的词,一个意味深长的词!
[3] 这些话说得非常明白,但必须多想想才能理解它。这是理解本书的关节点。
[4] 和上一段一样不用解释。但你必须于此多读几遍,在脑子里消化一下,才能很好的理解。在本书,在史铁生所有作品中,常常出现意味丰厚的意象。这些意象,既是个别也是一般,既是具象也是抽象,既是写实也是象征。这是文学,诗化哲学的特征。
[5] 本节交代F与N的“结局”。N终于发现那头白白的是F啦!这对于她不瞑目,耿耿于怀,一直在渴盼在寻找的心,是个多么巨大的慰藉啊!
[6] 读这一段,让人热泪盈眶,感到凄然中有温暖,苦涩中有甘甜。
[7] 人间的恋人啊!只要有错失,那就是F与N;只要在寻找,那就是F与N。错失与寻找是最常见的典型的人生情境,F与N是这类情境的象征符号,他们的故事感人至深!
[8] 这位老人啊!此情此境你怎么想?
[9] 这句话足以让F感动死!幸福死!羞愧死!难怪他听到后“心脏一下下发紧……”
[10] 人要能活在梦中就好啦!
[11] 没有人能回答这一问题,听一听雨果和罗丹没有答案(就是答案)的回答吧!雨果说:“我前去,我前去,我并不知道要到哪里,但是我前去。”罗丹的《行走的人》没有头颅没有双臂,只剩下结实的躯干“跨着大步,毫无犹豫,勇往直前,好像有一个确定的目的,其实并没有,不息地向前去即是目的。全人类有一个目的吗?也许并没有,但全人类亟亟地向前去,就是人类存在的意义。”(熊秉明)
[12] 世界是网,每个人是网上的结,每个结都与整个网相连,即一花一世界,一粒沙子见世界。或者,每个细胞都是整个人体的全息微缩,“我”就是世界的一个细胞。
[13] “世界”是什么?是自然,造化,造物主,上帝,神……“神”是什么?神是对宇宙的直呼其名,是无限的宇宙生命。神是生命之美,万物之妙!史铁生的心与宇宙与神……对话,心中充满敬畏和神圣!
[14] F终于说出了“不能说”的这句话!
[15] F的爱=人间的爱=宇宙生命=永恒。
[16] 一节一句话,一句话一节,体会它的分量吧!爱情是这本书的主旋律,史铁生真诚希望天下所有恋人执着相爱,错失了再重逢,永不分离!
[17] 连续两节交代诗人L与恋人的“重逢”。一幕地道精彩的小品。
[18] 可作名言。“看景不如听景”,这里是“见”不如“想”,“实”不如“虚”。
[19] 是啊!有梦或许比无梦或梦想破灭好……
[20] 注意F的这句话,极耐品味!多少人都进入了、进入过L的误区。
[21] 极富张力的场面,此时无声胜有声。正如F一再说的:世间的话并不都是能够说的……
[22] 诗人听懂了F,成长了,成熟了!他由苦苦追求梦想的实现到梦想破灭再到重新认识梦想的价值和意义,他经历了否定之否定,转了一个圈,由纯粹单一的梦想家变成梦想哲学家了!
[23] 这一节交代Z的叔叔和葵林女人的“重逢”。
[24] Z的叔叔历经沧桑,终于摆脱了“现世魔法”的震慑,走出“混乱的世界”,魂兮归来,回到月淡星稀百里虫鸣的葵林,圆了他的、她的、还有读者的梦。
[25] 她、他,还有读者,都懂得这句话的分量!这一天终于来了,她一生的等待、受苦,值了!
[26] 这一节写一个男人对O的怀念。
[27] 这一节写WR寻找那座美丽的房子,其实是对O的怀念。
[28] 一个残酷的人生悖论!泛而言之,这一悖论类似悖论不仅仅属于这位老人,而是所有人。史铁生认为,生命中有诸多悖论。看到悖论才算看到事物深处。
[29] 本节写WR或Z的优雅的母亲的归宿。由“母亲”,由L,由本书众多角色可知,梦想才是灵魂的归宿,精神的家园。历经劫难,尘世沧桑,人们忘不了的还是梦想。梦想在哪儿?在一个美丽的位置上——永远追求梦想的心魂里。
[30] 本节写Z的“结局”——不知所终。
[31] 全书大结局——讨论“我在哪儿”。周国平把《务虚笔记》中的“我”分为认识论、价值论、本体论三种意义(唯我论、无我论、泛我论)。周这样评价这一节里的“我”:上帝用欲望造就了一个永劫的轮回,这永劫的轮回使“我”诞生,“我”就在这样的消息里,这样的消息就是“我”。当然,这个“我”已经不是一个有限的主体或一个有限的欲望了,而是一个与宇宙或上帝同格的无限的主体和无限的欲望。就在这与宇宙大合一的境界中作为灵魂的自我摆脱了肉身的限制而达于永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