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字数:1318

张灵甫确实没有辱没使命。

1937年8月,惨烈的“淞沪会战”爆发,国民革命军五十一师、五十八师编成第七十四军开赴上海,张灵甫被任命为第七十四军第五十一师第一五三旅第三〇五团上校团长。在“淞沪会战”的罗店战役后期,三〇五团这个新组建的团敢打敢拼,一度还和火力占优的日军对攻,让人刮目相看。

在随后的“南京保卫战”中,张灵甫的三〇五团负责防守淳化镇,掩护王耀武的五十一师退入南京城。在这场阻击战中,三〇五团表现英勇,与日军第十八师团血战一昼夜,多次肉搏,张灵甫左臂负伤。

因为在这场战斗中表现出色,张灵甫被升为一五三旅副旅长兼三〇五团团长。

真正让张灵甫声名大振的,是1938年“武汉会战”的“万家岭大捷”。

在这场可以媲美“台儿庄大捷”的战役中,张灵甫作为一五三旅副旅长,力排众议,亲率一支敢死队翻越张古山后山绝壁,取得“德安大捷”,为中国军队最后基本全歼日军一〇六师团做出重要贡献。当时著名文艺界人士田汉,正担任国民党军事委员会政治部三厅三处少将处长,在得知这场战事之后,立刻组织编排了话剧《德安大捷》,为群众和正在长沙开会的军官们演出。张灵甫以真名真姓在该剧中出现,一时成为全国皆知的抗日英雄。

在此之后,张灵甫随着七十四军,几乎出现在了每个抗日战场的主要战役中。

1941年3月,张灵甫作为代师长,指挥五十八师参加“上高会战”,与兄弟部队取得“上高会战”大捷,这场大捷被何应钦称为“开战以来最精彩之作战”;

1941年9月,第二次“长沙会战”,张灵甫率五十八师孤守永安,与日军第三师团主力血战,全师伤亡率超过40%;

1941年10月,张灵甫升任第五十八师师长,率军参与“浙赣会战”;1943年6月,“鄂西会战”;1943年11月,“常德会战”;1944年5月,第四次“长沙会战”……在这些战役中,张灵甫虽然不是最高决策层,但作为师一级干部,坚决执行命令,打仗果敢,身先士卒,成绩还是有目共睹的。

1998年,日本政府在国立公文书馆之下设立了亚洲历史资料中心,提供日本明治初期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这段时间内,涉及日本与亚洲近邻国家的所有官方原始公文资料查询。日军作战文献里提及最多的中国将领是李宗仁,以244件高居首位;张自忠65件,居第二;卫立煌54件,位列第三。王耀武占到了9件,而提到张灵甫的文件数为0——当然,这也不意外,当时张灵甫的军阶确实不高

在这些战役中,张灵甫因为一直在一线指挥作战,曾多次负伤。在“上高会战”中右腿膝盖被日军机枪扫中,军医诊断后要求截肢。张灵甫当时把手枪交给副官,要求自己昏迷时,如果医生要截肢,就一枪毙之。后来在休养期间,又因为战情提前回归部队,从此走路一瘸一拐,人称“跛足将军”。

1945年4月的“雪峰山会战”,是中国抗日战场上的最后一次大会战,也是张灵甫作为抗日将领的谢幕工作。在这场战役中,张灵甫指挥七十四军五十八师在铁山与日军主力血战。“雪峰山会战”获胜后,张灵甫获三等宝鼎勋章。

有人曾议论,张灵甫从抗战开始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都只是一个“校”级军官,后来很长一段时间也只是师长级别,第七十四军在抗日战争中如此声名显赫,主要是军长王耀武的功绩。张灵甫1945年2月才升的少将,“抗战名将”称号有些名不副实。

但是,也有人指出,张灵甫在整个抗日战争期间的表现可圈可点,谢晋元率400余名壮士死守四行仓库的时候(四行仓库的故事请参看《历史的温度》之“一座被死守的仓库”),也不过是一个代团长身份,“抗战名将”不应只以军衔论,“将”也不应该被狭义地理解为“将军”军衔。

无论如何,抗战结束之后,张灵甫的声望也达到了顶峰,不仅升任第七十四军军长,更是深得蒋介石信任,身兼南京卫戍司令,人称“御林军首领”。

当时的第七十四军,被称为“抗日铁军”,全美械装备,已是国民党的“五大主力”之首,王牌中的王牌。

张灵甫正是接管了这支王牌军,受命投入了随即而来的国共内战。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