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字数:747

“中国的航天技术到底行不行?”

这是当时中国航天人面临的国际舆论提出最多的质疑。但事故摆在那里,需要反思的,只能是自己。

首先是彻查原因。

根据多方专家和独立调查团队长达半年的深入调查分析,“长征三号乙”火箭发射失败原因终于确定:是由于随动框架伺服回路里电压输出模块中的一个金–铝焊接点失效,阻碍了回路电流的输出,导致控制整个火箭的惯性平台失效,火箭按错误的姿态信号进行姿态矫正,最终坠毁。

这只是一个非常非常小的焊接点失效造成的。但就是这么一个小小的焊接点,几乎给整个中国航天带来毁灭性的打击。

原因查出来之后,立刻改进。

在之后的一年时间里,“2·15”成了中国航天人心中一碰就痛的数字,却也为他们重踏征程提供了巨大的动力。从那之后,44项共256条严厉乃至苛刻的改进措施被提了出来,从仓库保管员到火箭设计总工程师,小到一颗螺丝钉、一根电线,每个人都再一次明确了自己的责任。

据当时的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总经理刘纪原透露:“在实施新规章制度之后的一年半时间里,我们总共处理了500多人。”

科学实验和太空探索当然允许失败,但为失败付出代价,是为了今后避免再一次失败。

1997年5月12日凌晨,又一枚“长征三号甲”火箭不屈地矗立在了西昌卫星发射基地。0时17分,火箭点火,24分钟后顺利将搭载的中国新一代通信卫星“东方红三号”送入预定轨道。

当发射成功的消息传来后,西昌卫星发射基地指挥室的工作人员都自发起立鼓掌,不少人甚至热泪盈眶——这一年多时间,过得太不容易了。

而就在此时,总经理刘纪原宣布所有人到二楼会议厅开会。当兴高采烈的大家以为这是一场表彰大会的时候,刘纪原却毫不客气地又点名批评了一些他认为“绝不是技术上失误,而是工作态度马虎”的事,比如有一个伺服器漏气,送去检修后盖了个戳子,又原封不动地送了回去。

不少等着被表扬的人被骂蒙了,但也有不少人发自内心地理解:

火箭发射不是一场喊口号人多心齐就可以完成的运动,而是一项需要将每一个细节都精确到一丝一毫的系统工程。

中国航天再也经不起“2·15”这样的惨痛失败了。


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