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字数:783

打乱计划的,是一个名叫温生才的人。

温生才,广东梅县人,家境贫苦,参军退役后,到南洋打工生活。在1907年听了孙中山的一场演讲之后,他加入了同盟会。

1911年,温生才已经41岁了,但他依然血性十足。在目睹同盟会一次次起义失败后,温生才对清廷的愤怒与日俱增。尤其是同盟会在1910年3月刺杀摄政王载沣失败,更是让他大受触动。

那个去行刺的同盟会的27岁英俊青年,舍一己之命,试图用炸弹炸死摄政王载沣,事败后被捕,自知必死,但大义凛然,毫无惧色,在狱中写下万人传诵的诗篇:“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

没错,这个青年,就是汪精卫。汪精卫当时的义举感动了天下无数志士,其中也包括温生才——他决定以汪精卫为榜样,以一己之性命,换千万国人之觉醒。

1911年4月8日,广州将军孚琦在广州城外观看飞行师冯如(中国第一位飞机设计师)的表演后起轿返城,有一人从人群中飞奔而出,投三枚炸弹,欺近孚琦轿前,连开四枪,一枪中孚琦额,一枪中头,两枪中腹,孚琦当场毙命。

这个人就是温生才。

其实温生才想杀的,是屡屡挫败同盟会起义的广东水师提督李准。当杀了孚琦之后,他才发现杀错了人,但他并不后悔,当场被捕。

温生才被捕入狱后,两广总督张鸣岐亲自提审,问他为什么要暗杀大清官员。

温生才淡然回答:“不是暗杀,是明杀。”

问他什么叫“明杀”,他回答:“满清无道,日召外侮,皆此辈官吏阶之厉耳!杀一孚琦固无济于事,但借此以为天下先,此举纯为救民族起见,既非与孚琦有私仇,更非有人主事。”

严刑拷打之下,温生才一字不吐,官府最终决定将他在孚琦遇袭处处斩。

赴刑途中,温生才大笑不止,高声告诉周边围观百姓:“今日我代同胞复仇,各同胞务须发奋做人方好。许多事归我一身担当,快死快生,再来击贼!”

温生才随后被斩首、肢解、挖心以祭孚琦。

但让人们震撼的不是温生才被处斩,而是他临刑前的言语。这些人中包括被暗杀的对象,水师提督李准——武昌起义爆发后他在广东率先起义,直接推动和平光复广东全省。

但是,温生才的暗杀行为,之前没有和同盟会的任何人打招呼,属于自己临时起意。

这样的义举虽然令人肃然起敬,但也起到了负面作用——让清廷顿生警觉,广州全城戒严。

原定于4月13日举行的起义,被迫推迟到26日。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