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字数:804

众义士死后,连同之前起义牺牲的同志,被暴尸街头,清廷明令不许收殓。

当时有个《平民日报》的记者,叫潘达微,也是同盟会会员。他组织了100多个收尸人,不顾当局禁令,将广州街头那些已经开始腐烂的尸体全部收殓,一共72具。因为潘达微的钱不够买棺木,只能把几具尸体放到一个棺材里合葬。

后共统计遇难烈士为86人,但仍取“七十二烈士”之名。潘达微1929年去世。1951年,中国政府遵其遗愿,将他的墓地移葬至黄花岗旁

随后,潘达微抵押了自己的房产,在广州城外郊区的红花岗买了一块地,作为烈士的安葬之地。

他觉得“红花”二字过艳,将此地改名为“黄花岗”。

黄花,即菊花,有节烈之意,亦取“黄花晚节”,比喻人到了晚年,依旧气节高尚。

只是,那座墓碑下埋的烈士,莫说晚年,大多正值青壮之年。

“寂寂黄花,离离宿草,出师未捷,埋恨千古。”

馒头说

看黄花岗起义全程,有时候会有扼腕之叹。

比如温生才突如其来的刺杀,比如因不缠白毛巾造成的自相残杀,在整个起义的筹备过程中,其实还有不少大大小小的失误,最后,功败垂成。

但再看整个起义的过程,有时又会血脉偾张,尤其是在不利的情况下,黄兴带着那100多人还是准备冒死起义。

要知道,那100多个人,不少是同盟会来自各省的精良骨干,若放到日后,很可能都是一军之帅,一省之长。而且很多人都家世良好,完全有理由不去送死。

但他们义无反顾。

可能也有些人会觉得这样的举动好傻——没把握,就等下一次嘛,急什么?

说实话,以前我也这样觉得。但每多读一次那个时代的历史,就多理解黄兴他们一分:

火山的内部已经炙热难当,熔浆滚动,可能只要再有一颗火星,就能引发一场最猛烈的喷发,引爆黑暗时代,迎来新的世纪。

但是,谁来当火星?当一颗火星被扑灭后,谁来接力当第二颗,第三颗,第四颗?

在1911年4月26日的那个夜晚,对黄兴而言,最容易的一件事,莫过于说一句:

“先撤,再等下次机会!”

但难就难在,依旧下令出击。

谁都知道,漫漫长夜即将迎来黎明,但黎明前的那一刻是最黑暗的。那声划破夜空的鸡鸣,背后是无数志士仁人付出的鲜血和生命。

孙中山对这场起义的评价是:

“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

确实,黄花岗起义之后不到半年,武昌再度爆发起义,终于完成了之前所有起义者的夙愿。

前仆后继,星火燎原。

英雄不朽。


6棉湖战役:决定黄埔军校存亡的生死一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