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字数:1191

1924年底,何应钦将一封学生军的联名请愿书交了上去。

那一年,何应钦34岁,是黄埔军校的副总教官。

何应钦上交的那份请愿书,是表达全体黄埔军校师生不满的。按照“东征军”的部署,分成左、中、右三路迎击陈炯明的军队:左路军是杨希闵的滇军,中路军是刘震寰的桂军,右路军是许崇智的粤军。而黄埔军校的学生军因为几乎没有战斗经验,只是被安排为“预备队”。

其时,黄埔军校已经建立了属于自己的正规军队:黄埔教导团一团和二团——何应钦就是教导一团的团长。说他们没什么战斗经验,也确实没错,因为这支学生军之前只参与了“广州商团事变”,与广州商团的雇佣武装交过火,这和真正上战场打仗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而从军队的构成来看,他们也确实可以称为“学生军”:军校的教官担任团长和营长;刚刚毕业才几个月的一期生担任连长和排长,以及营、连一级的党代表;二期生是步兵总队、炮兵营、兵工队、辎重队的组成主体;三期生编入教导一团第一营。

但是,就是这支学生军,战斗积极性却空前高涨,因为绝大部分人都知道他们进校学习和毕业之后的使命——打倒军阀,完成革命,振兴中华。

在这批学生军的坚持请愿之下,黄埔军校的校长蒋介石和党代表廖仲恺也开始极力争取,最终,黄埔军校的两个教导团被编入了许崇智的右路军,随正规军一起战斗。

虽然成军,但那些滇军或桂军的“老兵”是看不起这些黄埔学生军的:在课堂上讲讲道理,去操场走个正步还行,真上战场,还不吓得屁滚尿流?

但谁也没想到,这支学生军上来就让所有人大吃一惊:1925年2月15日,担任主攻的黄埔军校教导一团只花了半个小时,就攻下了陈炯明老巢东江的门户淡水。

这场战斗让陈炯明部和滇、桂、粤各部,都第一次认真审视起这支学生军。

首先,黄埔学生军的武器装备精良。由于苏联的大力支持,黄埔学生军配备的步枪、机枪、手榴弹都很充足,大炮的火力也明显强于其他各军。

其次,他们军纪严明。黄埔军校教导团编制为“三三制”(团辖三个营,营辖三个连,连辖三个排),分工明确,指挥灵活,可聚可散。且全军实行“连坐法”:一团人若全溃退,必须枪毙团长;若团长带头不退但全团退,必须枪毙三个营长,以此类推。

黄埔军校教导一团在第一次东征时的合影

最后,他们用“党”来“武装”全军。黄埔教导团从团到排,各级都设“党代表”。虽然这种制度和中国共产党后来创立的“党领导军队”的制度有很大区别,但还是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士兵的凝聚力高,战斗力强。以攻打淡水城为例,黄埔教导团上来就组织一个100人的敢死队冲锋,但冲在最前面的是10个营、连党代表(其中国民党2人,共产党8人)。长官带头,士兵立刻奋勇争先,瞬间夺城。

但是,正当以黄埔军校教导团为主力的右路军一路高歌猛进的时候,“东征军”的左路和中路却出了问题。

左路的滇军和中路的桂军其实本来就是碍于孙中山的压力,再加上有各自的目的才加入“东征军”的。当“东征军”高歌猛进的时候,一些问题也开始暴露出来,尤其是后勤补给路线当时拉得实在太长,存在一定风险。

于是,在1925年3月初,“东征军”的进攻路线图上出现了奇怪的一幕:

左路的滇军和中路的桂军,开始向广州方向撤退,虽然有保护补给线的战略意图,但也导致之前一路势如破竹的右路军顿时失去了侧翼保护,成了深入敌后的孤军。

老辣的林虎立刻调集之前被“东征军”左路和中路压制的部队,全方位向黄埔教导团扑来,准备全歼这支学生军。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