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字数:632
1925年3月12日,蒋介石夜不能寐。
那一年,蒋介石38岁,是黄埔军校的校长,也是此次东征右路军的总参谋长。
就在这一天,黄埔教导团和林虎大军要决一死战的态势已经非常明显了。
林虎军的左路前队已经抵达棉湖,右路前队驻扎到不远的鲤湖,两路军加起来超过1万人,还有1万多的增援部队在陆续赶来。
而“东征军”的右路军驻扎在棉湖正面战线的,只有黄埔教导一团的1000多学生军,粤军的第七旅正在赶来途中,而黄埔教导二团在棉湖东南一带。
按能在短时间内直接投入战场的兵力来计算,黄埔军和林虎军的人数比例差不多是1∶10,是典型的“以少打多”。
但蒋介石知道,自己已经无路可退。因为如果此战一退,东征一个多月来的成果将全部化为泡影,陈炯明的部队将重新获得喘息机会,然后继续威胁广州大本营的安全。
但是,如果要打,以黄埔两个教导团3000学生军的兵力,若被打败乃至被歼灭,那么黄埔军校苦心培育的精英将毁于一旦,“黄埔军校”这四个字很有可能也将不复存在。不仅如此,当时国民党手里只有这两个教导团的兵力,如果失败,广州的各方势力都会重新抬头,整个根基也将全盘动摇。
在和同样亲临一线的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周恩来、随军苏联顾问加仑将军商议之后,蒋介石还是决定要打。他专门下令给何应钦:“此战事关大局,必须要决死一战,后退者一律杀无赦!”
而就在前线的黄埔子弟兵枕戈待旦的时候,他们还不知道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
孙中山在这一天因病医治无效,与世长辞。
这位黄埔军校的缔造者,在自己的子弟兵即将进行决定命运的生死大战之前,闭上了双眼。
临阵失去领袖,对士气的打击可想而知。
也正是因为如此,当时的国民党中央党部决定,不把孙中山去世的消息告诉正在棉湖一线准备决战的黄埔子弟。
大战在即,秘不发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