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字数:1453

但是,要成为一个真正的宇航员,哪有这么简单。

加加林和他的同伴被送入了当时位于莫斯科东北的契卡洛夫斯基航天场,开始接受严酷的训练和测试。

加加林曾回忆:“医生用锤子敲击每根骨头,检查所有器官的体征状态,从心脏到前庭都需检查。”

在检查合格之后,就是跳伞、失重、体力等各方面的苛刻训练,光以离心机实验为例,加加林和他的同伴们就一共经历了95次之多。

而比起严酷的训练,宇航员必须冒生命危险才是最关键的。

在20世纪60年代,太空技术远没有现在先进和成熟,无论是苏联还是美国的专家都认为,以当时掌握的技术,要送活人进太空并安全返回要冒极大的风险——基本上等于是在故意杀人。

以当时苏联掌握的太空技术,他们其实无法让宇航员乘坐着陆舱返回地面进行“软着陆”,但苏联最高领导人赫鲁晓夫命令:苏联的宇航员返回时必须落在苏联的领土。为此,总设计师科罗廖夫只能想出一种取巧的方法——在离地面7000米左右时,将宇航员从着陆舱中弹射出来,用降落伞进行着陆。

苏联的天才火箭设计师科罗廖夫。根据后来揭秘的档案,苏联曾在1960年10月24日进行过一次载人火箭实验(没有宇航员),当时科罗廖夫表示时机还不成熟,但苏联当局要求必须发射。结果发射当天出现重大事故,火箭在发射台发生爆炸,包括陆军元帅米特鲁番·尼德林在内的54名苏联国防航天精英统统葬身火海,这被认为是人类航天历史上最大的事故

但宇航员刚刚经历过失重和极速下坠,然后又要被弹射并完成高空跳伞,这对宇航员的身体素质是个极大考验,任何一个环节出现任何一个细微闪失,宇航员就会送命。事实上也正是如此:在高空弹射跳伞实验中,就有测试跳伞员因此牺牲。

而之前苏联为载人航天所做的7次实验结果,也令人担忧:

7次中有一次是飞船停留在太空轨道上无法回来,一次是飞船在返回途中被烧毁,乘坐在里面的宇航员也壮烈牺牲(苏联方面一直否认这个说法)。剩余5次实验取得成功,但真正意义上完全成功的,只有3次。

按照国际惯例,只有成功实验8次才能算是完全做好准备,苏联连失败的实验算进去也就只有7次(不过最后两次确实完全成功了)。

但是,在1960年年末,美国人忽然宣布:美国将在明年的春季进行首次载人航天飞行。

这个消息急坏了苏联人。赫鲁晓夫随即下令:不惜一切代价,一定要抢在美国人之前登上太空。

1961年4月3日,苏共中央主席团做出决议:立刻进行载人飞行。

4月9日,加加林忽然接到通知:他被选定为上太空的宇航员。

此时,离发射日期4月12日只有三天时间了。

曾有一种说法,说当时加加林并不是第一候选,甚至只是第三候选。但第一候选宇航员邦达连科在训练时,随手将一块擦拭传感器的酒精棉扔到了一个电路板上,纯氧环境的实验舱顿时燃起熊熊大火,邦达连科重伤后不治身亡。在讨论谁来接任时,科罗廖夫选中了加加林,因为他曾观察到,在所有选中的志愿者第一次进入太空舱时,只有加加林一个人脱掉了靴子,只穿袜子进入了舱室。当然,也有说法是科罗廖夫其实早就看中了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都上佳的加加林。

在接到通知后,加加林给妻子和孩子写了一封家书,那是一封类似“遗嘱”的家书,他关照友人“只有发射失败后才能交给家人”。后来人们打开这封家书看到的内容是,加加林嘱托妻子把两个女儿好好抚养长大,并且“根据你的意愿选择是否改嫁”。

4月12日清晨,加加林在睡梦中被叫醒,被通知立刻准备登舱发射。

来到发射场,总设计师科罗廖夫早就站在那里迎接,他对加加林说:“你真幸运,你将从无与伦比的高处观看我们的地球。但你也要做好思想准备,经受各种考验。”

当加加林坐进飞行舱后,发现舱门无法密闭,然后舱门再一次被打开,检修人员又重新检视了一遍电路。

科罗廖夫告诉加加林:“飞船有一个接点接触不良,你不要担心,一切都会正常。”

30分钟准备,10分钟准备,2分钟准备,10秒倒计时。

1961年4月12日上午9点07分,搭载加加林的人类第一艘载人飞船“东方1号”由火箭推送,正式点火升空。

监控显示,加加林早上起床时心跳为每分钟64下,在点火时的心跳骤然上升到了每分钟150下。

通过麦克风,大家听到加加林激动地大喊:

“我出发了!”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