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书 >
- 历史的温度 - 张玮 >
- 历史的温度4:那些执念和信念、理想与梦想 >
- 执念 >
- 加加林之死
7
加加林并没有被人遗忘。
加加林的骨灰,被安葬在了克里姆林宫宫墙壁龛里;他的故乡格扎茨克市,被命名为“加加林市”;他训练时的宇航员训练中心,也被命名为“加加林宇航中心”。
值得一提的是,月球上有一座环形火山,也是以加加林的名字命名的。
苏联人在整个“太空争霸”中每一个环节都取得了领先,但在最后的登月环节,却一败涂地。而加加林,曾经也梦想自己成为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类宇航员。
2011年4月7日,第六十五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宣布将每年的4月12日定为“载人空间飞行国际日”。
因为1961年4月12日,是加加林代表人类第一次成功进入太空的日子。
馒头说
位于美国奥兰多迪士尼乐园Epcot(未来社区的实验原型)主题公园的项目“Mission :Space”(太空任务),就是通过真实的离心机模拟,让游客体会宇航员发射和着陆时所要承受的2.5倍重力。每个舱内都放有呕吐袋,很多游客经历过一次后都会有剧烈呕吐现象,这个项目开始营业至今已有两名游客死亡,均在体验时死于突发心脏病。我也亲身去体验过。
我记得当时我还不屑地拒绝了“地球探险”的那个分支通道(其实就是因为这个项目死了人,所以加了一个“温柔版”项目),选择了最刺激的“火星探险”。但当我坐进模拟舱,发现旁边放着呕吐袋的时候,就意识到有点不妙了。
随着倒计时点火的指令结束,我那种体验宇航员的兴奋感很快就被急速上升的不适感所取代,那种感觉真的很难形容,好像整个身体都在膨胀,马上就要爆炸一样。后来我去网上搜资料,看了结构图才知道,这个项目在2003年建成,当时投资1亿美元,是真的造了两个一般用于太空实验的离心机。
在模拟太空飞行的过程中,系统会提示你去按一些按钮。我也是后来才知道,那些按钮其实不按也没关系,但设计者就是希望你体会一下人类在2.5倍重力下的那种感觉——我连抬胳膊都很费力。
所以加加林曾回忆,当时在太空舱里讲话都很困难,因为成倍放大的重力不断往下扯着他的面部肌肉。
当我强忍住呕吐的感觉走出模拟舱时,立刻就想到了加加林——他和他的队友在训练中至少做了95次比这强度大得多的离心机实验。
我们有时候会觉得,宇航员真的风光无限,走到哪里都是鲜花和掌声,但这些荣誉,其实是他们用血与汗,乃至生命换来的。更不用说,他们代表的是人类探索太空的努力。
加加林太空归来后出访的第一个国家,是捷克斯洛伐克。在这个国家的卡罗维发利市,有一座加加林的纪念碑。
1992年,这座加加林的纪念碑被缠上了钢丝绳,卡罗维发利市市长的意思是要拆除这个“苏联的象征”。但很多人随后就提出了抗议——加加林代表的并不是苏联,而是全人类。
于是,加加林的纪念碑被搬到了卡罗维发利市国际机场的大楼面前,让更多的人能看到。
就像当初大家认为的那样:当宇航员进入太空的那一刹那,其实他代表的已经不仅仅是自己的国家,而是整个人类文明。
本文主要参考来源:
1.《伟大而落寞:英雄加加林的后太空生活》(扬·申克曼,《透视俄罗斯》,2014年4月12日)
2.《故人追忆加加林:揭露诸多不为人知的幕后故事》(《羊城晚报》,2011年4月11日)
3.《我的朋友加加林》(阿卜杜勒–拉赫曼·韦济罗夫,《国外社会科学文摘》,2004年第11期)
4.《加加林的印象与随想》(俞邃、施蕴陵,《世界知识》,1999年第8期)
5.《加加林遇难的那一天》(秦德岐,《大众科技》,1999年第3期》)
6.《人类首航太空历险记——写在加加林漫游太空四十周年》(刘登锐,《质量与可靠性》,2001年第2期)
7.《加加林太空探险的一面旗帜——纪念世界载人航天40周年》(庞之浩,《中国科技月报》,2001年第4期》)
8.《解密加加林空难原因》(徐仁吉,《科技日报》,2013年3月26日)
9.《永远的加加林》(汪嘉波,《光明日报》,2001年4月20日)
[1] 风切变指风向和风速在空中水平和(或)垂直距离上忽然发生变化,是飞机起飞和着陆的大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