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书 >
- 历史的温度 - 张玮 >
- 历史的温度4:那些执念和信念、理想与梦想 >
- 文念 >
- 一幅名画背后的谋杀案
2
没错,这是我们熟悉的“马拉之死”的场景。
但是,长久以来,似乎总有不少细节显得很模糊:夏绿蒂·科黛是谁?一个女孩为什么要刺杀马拉?马拉究竟做了什么而遭人恨?女刺客后来怎么样了?
要搞清这些问题,我们还是很有必要简单捋一捋“法国大革命”的——显然,我们中的很多人在做学生的时候,一听到这个名词,脑袋就会“嗡”的一声。
其实也没那么复杂。
简单来说,就是在1789年——从天灾上讲,法国因为气候原因连年歉收导致农民已经没有活路;从人祸上讲,那位带着自己王后骄淫奢侈的路易十六,坚持还要从第三等级(法国当时第一等级为天主教高级教士和国王,第二等级为贵族,第三等级为普通市民和农民)身上征税。最关键的是,当时法国的中下阶层不仅已经完成了资产阶级的初步财富积累,而且早已经历了“天赋人权”“三权分立”等“启蒙运动”的洗礼和熏陶,民智已开。
于是,一场可以预见的大革命终于爆发了。
在这场试图以“共和体制”替代“君主专政”的大革命中,以路易十六为代表的波旁王朝首先被推翻,天下大乱,而第一个登上执政舞台的,是吉伦特派。
吉伦特派也有过一些其他的名称,但因为其主要的几个成员来自法国的吉伦特省,故得此名。这个派别的成员大多来自信奉自由主义的法国工商业阶层,所以一般被历史教科书打上“软弱的资产阶级”标签。
但事实上,这个标签也对也不对。
说不对,是因为吉伦特派上台执政后,对内坚决反对君主专制,要求废除王权,在大方向上并没有含糊,并因此干了一件当时也有不少反对声音的事——将路易十六送上了断头台(路易十六是法国历史上唯一一个被处决的国王,他生前还参与了断头台的设计);对外,吉伦特派并没有屈服于欧洲干涉势力的入侵(因为波旁王朝被颠覆,欧洲的各国势力开始组成联军干涉法国内政)。
位于法国波尔多市梅花广场的“吉伦特纪念碑”
马拉的肖像画,和那幅名作中的形象有比较大的差别
说对,是因为吉伦特派虽然上台后做出过不少积极的措施,但总体来说,当时法国所处的革命环境用“狂风暴雨”来形容也不为过,而吉伦特派因为主要由工商阶层组成,所以没有能力在特殊时期拿出特殊的手段和办法:对外,他们对后来一拨又一拨的外国军队干涉显得疲于应付;对内,由于社会动荡,法国市场上的各种投机商闻风而动,囤货牟利,而崇尚自由主义的吉伦特派却又始终不肯施行限价政策,结果搞得民怨沸腾,失去了普通市民阶层,尤其是法国工人阶层的支持。
在这样的背景下,另一个派别迅速崛起,在1793年5月底接连发起三次起义,彻底推翻了吉伦特派的统治。
新上台的这个派别,就是雅各宾派。
雅各宾派在政治主张上与吉伦特派并非没有相同之处:强调推翻王权,建立共和,但他们与吉伦特派有一个很大的不同——
他们信奉“乱世需用重典”,简单来说,就是对持不同政见者,基本只给出三个字的处理意见:杀!杀!杀!
在雅各宾派中,大家比较熟悉的是领袖罗伯斯庇尔,但其实他们还有一员重要干将。
他就是马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