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当然,无论是科恩,还是庄则栋、宋中、后藤钾二,都不会想到这场“乒乓外交”的后续会如何发酵。
就在周恩来接见美国乒乓球队的现场,斯廷霍文发出了对中国乒乓球队访美的邀请,周恩来当场就答应了。
就在会见之后还不到10个小时,美国总统尼克松就发表了一项声明,宣布从货币、石油、货物运输进出口等各方面对中国解禁。
就在会见之后3个月,尼克松总统的特使基辛格就通过“巴基斯坦渠道”,秘密从伊斯兰堡飞抵北京,会晤中国领导人。
就在会见之后的10个月,美国总统尼克松正式访华,中美之间几十年的坚冰,一朝打破。
馒头说
对20世纪的整个世界格局来说,中美关系的突破,绝对是一个大事件。
而促成这个大事件发生的原因,是整个国际局势的变化,以及中美双方领导人对未来形势的判断和把握,“乒乓外交”可以算是一个“抓手”。
在这个大事件中,后藤钾二、宋中、科恩、庄则栋,包括斯廷霍文、卡宁汉,都是参与其中的人物,他们各自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各自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他们或多或少可能都意识到,自己在参与一件不平凡的事,但未必能预料到这件事的影响会如此深远。不要说他们,即便是毛泽东、周恩来、尼克松这一层面的人物,也未必能对当时事情的走向完全了然于胸。
所以有时候历史真的很有意思:一个历史事件,由时间、地点、起因、经过、结果构成,从头到尾看一遍,是一种感受,而如果你站到这个事件中的每一个人的角度重新看一遍,又是一种新的感受。
历史确实是由一个个年份、一个个数字、一个个事件构成的,但这一切的背后,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他们作为个体,就像每个人拿着一块拼图,一块块组合在一起,最终凑成了一个完整的历史事件。
当我们现在回过头去看,前人的成败得失,一目了然。但当时的他们,并不能清楚地知道自己将怎样选择,也未必意识到自己的选择会对事件未来的走向产生怎样的影响,当然也不知道,有一批人在同时参与这一事件,大家相互作用,交叉影响。
在现在,看过去,鉴未来,这可能就是读历史的魅力吧。
本文主要参考来源:
1.《我亲身经历的“乒乓外交”》(高粱,《炎黄春秋》,1998年第12期)
2.《我所亲历的中美“乒乓外交”》(徐寅生口述,金大陆采写,吴维整理,《世纪》,2017年第1期)
3.《非常时期的战略抉择——见证“乒乓外交”(上)》(王鼎华,《秘书工作》,2008年第7期)
4.《历史性的五分钟——庄则栋回忆中美乒乓外交》(杨桂凤、平丽,《瞭望》,1998年第52期)
5.《美方人员关于乒乓外交的回忆》(顾宁,《百年潮》,2001年第7期)
6.《美国国务院对乒乓外交的评估报告》(侯新竹,《冷战国际史研究》,2018年第2期)
7.《中美乒乓外交背后的毛泽东》(周溢潢,《北京档案》,2004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