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但是,中国军队加入战场后,也遭遇了一个“开门黑”。
1592年7月17日黎明,明朝辽东副总兵祖承训(他的儿子就是后来抗清又降清的祖大寿)率数千明朝士兵开始攻击平壤城,结果天降大雨,明军的火枪统统失灵,再加上日军确实强悍,结果明军大败而归,祖承训率军退回鸭绿江。
第一场大仗就打得有点下不来台,作为宗主国,明朝也有点脸上无光。
不过,这场败仗也没白打,祖承训回国后,总结了一系列经验教训,主要有三点。
第一,没有粮草。朝鲜根本无法提供给明朝军队粮草——事实上,朝鲜当时已经崩盘,根本找不到地方官员筹措粮草。
第二,朝鲜谎报军情。可能是出于让明朝尽快出兵的目的,朝鲜大大低报了日军的人数,比如他们说平壤只有1000多名日军守卫,但交战后,祖承训发现对方至少有上万人。
第三,争夺指挥权。朝鲜一直希望明军由朝鲜将领指挥,但事实上这是不可能的。
这和300多年后中国人又一次入朝援助作战,颇有相似之处。
虽然明军首战失利,但朝鲜的使臣们还是没有放弃努力,他们生怕明朝就此撒手不管,所以还是频频游说明朝朝廷上下,希望明朝能够继续派兵,即便派个几百人过去壮壮声势也行。
这个时候,明朝却派出了一个会讲日语的商人,名叫沈惟敬(他是这场战争中一个不可或缺的人物,后面还会登台亮相),去和日本人议和了。
这无疑把朝鲜人给吓了个半死:你们议和了,我们的国家可就没了啊!
但明朝的议和,其实是假的。
在了解到日本派的军队绝非朝鲜人口中的“几千人”,而是数十万人,准备对朝鲜发动“灭国战”之后,明朝知道不能那么轻易地派几千人应付了事了。
与日本人“议和”,其实就是在拖延时间。明朝一方面筹措粮草(明军认识到只能自带干粮入朝作战了),一方面调集兵力,最重要的,是在等待一个人。
这个人,就是当时的明朝名将李如松。
1592年9月,明朝的各方面准备都差不多了,沈惟敬也得到了消息:差不多得了,回来吧,我们要动手了。
当时的李如松,正率领辽东的精锐铁骑在宁夏平叛,需要平叛之后再率军入朝
这一次,明朝集结了7万大军(号称10万),粮草齐备,于1592年年底开始横渡鸭绿江。
中国的精锐力量终于出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