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字数:1547

第二次侵朝,丰臣秀吉发动了14万人马。

而作为应对,明朝先后入朝的军队又达到了7万。

相对于第一次战争,中日第二次在朝鲜战场上的较量更为惨烈。明朝军队取得过稷山大捷,但在第一次蔚山攻城战中也遭遇了不小的损失。总的来说,明朝军队的人数少于日本,但火炮、战术和骑兵都强于日本,日本在火枪和战斗经验方面则占有一定优势。

日军用以狙击明军骑兵的鸟铳(火绳枪)

在双方僵持不下的情况下,取得突破的,是海战。

朝鲜的陆军毫无疑问是相当糟糕的,基本早就被日军打残了,但他们的海军还是非常有战斗力的,主要是因为他们拥有一代名将李舜臣。

1597年10月,退无可退的李舜臣率领12艘朝鲜战船及100余艘改装过的民用船,在鸣梁海峡决战日本水师。凭借鸣梁海峡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李舜臣发明的“龟船”,朝鲜水师在鸣梁海峡大破日本水师。这就是著名的“鸣梁海战”(韩国专门为此拍过一部电影)。

双方就这样一直纠缠到了1598年9月,其间各有胜负,然后就发生了本文开头的那一幕——丰臣秀吉在久攻朝鲜不下,国内开始怨声四起的时候,“驾崩”了。

丰臣秀吉一死,日本的侵朝军队立刻军心大乱。这时候,明朝和朝鲜的联合水军又发动了“露梁海战”,截击日本撤退的军队。

露梁一战,日本被摧毁200艘战船(一说400艘),伤亡万余人,大败而归,但明朝的名将邓子龙和朝鲜的李舜臣也在这场战役中殉国。

经此一败,日本在朝鲜再也无力组织起像样的攻势,最终在1598年全军撤出朝鲜。(关于露梁海战,参见后文《1598年,中朝日决战露梁海》。)

这场历时7年之久的万历朝鲜战争,最终以中朝获胜而落下帷幕。

和后来的朝鲜战争一样,中国的援军在现在韩国人的叙述中,已被提起得不多,但史料中还是记载着后来朝鲜肃宗李焞说的一句话:“神宗皇帝于我国,有万世不忘之功矣。当壬辰板荡之日,苟非神宗皇帝动天下之兵,则我邦其何以再造而得有今日乎?”

对了,1599年,万历皇帝想起了关在大牢里的那个沈惟敬,提审,一刀斩首。

馒头说

毫无疑问,万历朝鲜战争,对日本人而言是一场大败。

因为这场战争,刚刚统一日本的丰臣秀吉抑郁而终,而丰臣家也开始发生分裂。就在万历朝鲜战争结束后第三年,“关原合战”爆发,丰臣家的德川家康和石田三成火并,丰臣家权威尽失,开始四分五裂。15年后,惨烈的大阪战役爆发,德川家全歼丰臣家,丰臣一族就此退出历史舞台。(大家去大阪旅游的话,可去天守阁顶层看这段历史。)可以说,入侵朝鲜是丰臣家败落的最大诱因,也是丰臣秀吉一生最大的败笔。

而朝鲜呢?朝鲜虽然赶走了侵略者,但其实也是个输家。朝鲜首都汉城的户数从战前的八九万户减到战末三四万户(还被日本人掳走了不少陶瓷工匠)。战后朝鲜全国人口只有战前的1/6,从此一蹶不振。

那么明朝胜了吗?从表面上看,明朝教训了日本,帮助了小弟,维护了宗主国的尊严,但事实上,七年的朝鲜战争,也大大削弱了明朝的国力。因为要支持朝鲜战争,明朝国库开始入不敷出。更重要的是,明朝精锐的辽东军经此一役,也元气大伤,从原来的近10万兵额,下降到1600年的4万,下降幅度达到了60%。

辽东防守力量的削弱,直接让一些当地少数民族势力抬头,其中最大的一支,就是努尔哈赤的后金。经历朝鲜战争后,明朝在辽东的军事力量在剿灭努尔哈赤这件事上一直力不从心,内部又面临各种各样的社会危机,最终战后不到50年,大明帝国崩溃,崇祯皇帝自缢于煤山。

所以,可以说这是一场没有赢家的战争。

回顾历史,如果不把元朝出兵日本算上的话(那场战争因为气候原因,双方几乎没有大规模作战,蒙古海军是被“神风”给吹没的),中国和日本这两个近邻国家一共发生过四次大规模战争,其中中国获胜三次(唐朝的白江口之战、万历朝鲜战争和抗日战争),日本获胜一次(甲午战争)。

中国为这三次胜利付出了不小的代价,尤其是第三次,代价可以说是惨痛的。日本为三次败仗付出的代价自不用提,而甲午一胜,从短期看自然是让日本国力大进,但从长期看,也滋长了日本军国主义的野心,最终在二战中遭遇了最惨痛的失败。

我们经常用“一衣带水”来形容中国和日本这两个国家所处的地理位置关系,但历史却证明,我们两个国家往往是“一衣带血”的关系。

特别希望日本能够再多回顾一下历史,借鉴一下历史,正视一下历史。

也希望我们的一些同胞,不要再在键盘上体会“踏平东京”乃至“东京大屠杀”带来的快感,更不要让这种行为沾染上自己国人的鲜血。

愿警钟长鸣。


61598年,中朝日决战露梁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