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1633年,郑芝龙才29岁。
因为他的儿子郑成功太过出名,所以作为父亲的郑芝龙在我们的教科书上一直被忽略了。事实上,比起他的儿子,郑芝龙的传奇故事一点都不逊色。
郑芝龙生于福建泉州,17岁时开始投奔舅父做起了海上贸易,因为被当时东亚海域的第一大海盗商人李旦认为义子,人生之路开始发生改变。经历了一系列的拓展和拼斗,到了1633年,29岁的郑芝龙俨然已经是当时东亚沿海最大的海盗商人。
之所以说他是“海盗商人”,是因为郑芝龙的身份其实一直在变:他不被明朝官府承认并遭围剿时,身份就是“海盗”;被明朝官府承认并招安时,身份就是“海商”。
在1633年的时候,郑芝龙的身份是“海商”。因为在五年前,他就接受了明朝政府的招安——其实是明朝政府发现再也无力剿灭郑芝龙了——官授“五虎游击将军”。
必须指出的是,这个“游击”虽然带着一个“将军”衔,但其实职位不高。游击将军上面还有参将、副总兵、总兵,可能相当于现在的一个团长或略高一点的职位。但郑芝龙这个“团长”,其实手里掌握着3万剽悍的私人“郑家军”和近千艘战船。
不过郑芝龙也不是很在乎官衔,他要的只是朝廷给他一个“名分”,能够让他安心打理郑氏家族的生意。当然,那时候要在东南沿海做生意,光搞定明朝官府这一头还不行,还得搞定另一头——荷兰东印度公司。
郑芝龙和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渊源是很深的,因为在年轻的时候,受义父李旦的推荐,郑芝龙一直就是荷兰人的翻译。也正是在担任翻译期间,郑芝龙展现出了良好的经商天赋(可能还有做海盗的天赋),荷兰人甚至让他也出任一艘船的船长,在东亚海域经商兼劫掠,为荷兰东印度公司赚取利润。
所以,郑芝龙、荷兰东印度公司和明朝政府之间其实是一个复杂的“三角关系”。
明政府一方面想剿灭郑芝龙,但在发现无力剿灭后,又需要仰仗郑芝龙维护东南沿海的安定,甚至利用他来打击其他的海盗。
荷兰东印度公司想讨好郑芝龙。一方面,郑芝龙在1624年自立门户之后,势力越来越大,实力也越来越强,甚至开始劫掠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船队,而且几次交锋下来,荷兰人负多胜少。另一方面,郑芝龙还有一个明朝的官方身份,荷兰人希望通过郑芝龙影响中国官方,完成“打开自由贸易之门”的心愿。
郑芝龙
由此可见,郑芝龙是这段“三角关系”中的核心人物。
而作为“核心人物”的郑芝龙,一直在明朝政府和荷兰东印度公司的夹缝中翩翩起舞:以荷兰东印度公司的存在巩固自己在明朝官员眼中的“棋子”地位;以明朝可能会开放贸易为诱饵,接二连三让荷兰东印度公司帮他剿灭海上竞争对手。
明朝政府本来就奈何不了郑芝龙,更何况他打击的竞争对手也是海盗,所以乐见其成。但是荷兰东印度公司却有迫切的通商需求,在几次帮助了郑芝龙之后不见回报,他们就决定先拿郑芝龙开刀了。
从某种意义上说,荷兰海军要对决的不是大明水师,而是郑芝龙的“郑家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