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字数:781

对赫本来说,她那种令人无法抗拒的典雅魅力,有时成了一把“双刃剑”。

《罗马假日》上映的20世纪50年代,恰逢二战结束,美国刚刚开始进入一个物质和精神都变得富足的时代:人们对未来充满憧憬,彼此之间相互尊重,讲究礼节,追求优雅。所以奥黛丽·赫本的清新典雅形象非常符合当时人们的期待,被认为这就是“女性应有的样子”。

但在经历了超过10年的经济高速增长之后,美国人的审美开始出现了转弯,在“嬉皮士运动”的助力下,涉及暴力、凶杀、色情等内容的电影开始受到欢迎,而对电影女主角的评价也开始变得多元化——如果你只会展现“美丽”或“优雅”的一面,会被不少人认为“演技单一”,甚至是“花瓶”。

但这并不能说是奥黛丽·赫本的错。尽管她演的任何角色,都会有“赫本的影子”,但她的那种优雅和魅力确实是由内向外散发出来的,是出于本性,而不是矫揉造作故意演出来的。

其实赫本也一直在尝试做突破和探索。

1967年,奥黛丽·赫本主演的惊悚电影《盲女惊魂记》上映。这部电影叙述的是盲女苏茜(赫本饰)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拿到了一个装有毒品的玩具熊,在她独自一人在家的时候,前来寻找的毒贩冒充她丈夫的朋友闯入家中,不断套取玩具熊藏在哪里,孤身一人的苏茜与匪徒不断周旋,经历无数次凶险之后最终化险为夷。

凯瑟琳·赫本是和奥黛丽·赫本几乎同时代的伟大女演员,因为有同样的姓氏,所以她们两人一直被拿来做比较。当时舆论认为凯瑟琳·赫本“演啥像啥”,所以她才是演技派的代表

赫本在这部惊悚电影中展现了精湛的演技,她为了能扮演好盲人这个角色,在拍摄中甚至可以保持全程不眨眼。而这部电影也为她带来了第五次奥斯卡最佳女主角提名。

《盲女惊魂记》的剧照

但是,又一个颇为尴尬的现象发生了:尽管赫本在角色定位上做了大胆的突破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相当一部分观众却对此印象并不深刻甚至视而不见,因为在他们的心目中,赫本就应该是《罗马假日》中那个样子,那个永远光彩照人,甚至令人不敢正视的清新典雅女神。

在《盲女惊魂记》上映的这一年,奥黛丽·赫本38岁。那是一个作为成熟女演员转型的关键时期,而赫本似乎也证明了她有能力做到。

但是,也就是在这个时候,赫本宣布息影了。


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