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字数:1040

1993年1月10日,赫本最后一次走进自己家的花园。

在自己的灵魂伴侣罗伯特·沃德斯的搀扶下,赫本依依不舍地抚摸着花园里的每一株植物,仔细告诉沃德斯不同的养护要求。因为赫本自己也知道,在不久的将来,她无法亲自完成这个任务了。

在最后几天躺在床上的时候,守候在床边的儿子问赫本:是否还有什么遗憾?

赫本说:“没有,没有什么遗憾,我只是不明白为什么有那么多儿童在经受痛苦。”

1993年1月20日,奥黛丽·赫本因为结肠癌病逝,享年64岁。

在她的葬礼上,和赫本结下一生友谊的纪梵希成了抬棺人,而当时已经77岁的格里高利·派克也专程赶来,与当年的女搭档含泪告别。

赫本去世的消息传出后,全世界各地的影迷都陷入了无尽的悲伤之中,他们举办了各式各样的悼念活动,哀悼他们心目中永远的“天使”离开了人间。

而有一座城市,更是有成千上万的人自发来到了河边,点上了蜡烛,放上了鲜花。

那一座城市,是罗马。

奥黛丽·赫本的葬礼

馒头说

我相信,赫本是很多人心目中的女神,且是“完美女神”。确实,无论是从东方审美还是西方审美的角度,赫本留下的一系列荧幕和平面形象,都是那么光彩耀眼,可能再挑剔的人都很难找出毛病。

然而,世间又哪有“完美”二字?

以“美丽”和“优雅”著称的赫本在初入演艺圈的时候,被人评价“脸大,腮长,腰太细,腿太短”,并不是一个“美人胚子”。

很多人很羡慕赫本永远能保持一副瘦削的身材,但大家未必知道那是因为她从小经历战争而造成营养不良,落下了一身的疾病。

一向“本色出演”的赫本,最初曾因为无法在电影中流泪而被导演批评,在《罗马假日》的那场流泪戏中,最后被导演狂骂“浪费胶卷”,才紧张委屈地掉下了眼泪。

赫本相信爱情,渴望亲情,愿意为家庭付出一切,甚至付出息影的代价,但两次婚姻都让她伤痕累累。

大家总是觉得赫本是“美丽优雅”和“雍容华贵”的代名词,但其实她一直在尝试突破和创新,就连《罗马假日》,她其实演绎的也是“落跑公主”的角色,只是因为她的形象给人的印象实在太深刻,以至她的转型一直艰难无比。

其实,我们必须承认我们会选择性地忽略,因为我们只需要一个“完美”的奥黛丽·赫本,那是大家心目中一个人应该有的完美样子。然而,加上这些细节和血肉之后,奥黛丽·赫本其实从平面走向了立体,并且无损她的形象。

更何况,她最终把自己的小爱升华成了大爱,让世界认识到了一个美丽的人应该具有的魅力——当然不只是容颜。

经历过战乱,体会过饥荒,为了家庭而甘愿牺牲事业,受过伤害却依旧相信感情,最终愿意为世界奉献爱,这很可能就是奥黛丽·赫本至今仍能给我们留下一个完美形象的重要原因。

在经历了生活的痛苦之后,依旧相信生活,热爱生活,这是最宝贵的。

曾经沧海仍为水,天使依旧在人间。

本文主要参考来源:

1.《奥黛丽·赫本的生平简介》(人民网,2019年8月1日)

2.《奥黛丽·赫本:高雅女神的另一面》(李夏至,《北京日报》,2015年4月7日)

3.《奥黛丽·赫本父母经常争吵 父亲对其冷漠》(《武汉晚报》,2014年6月5日)

4.《天使睡去15年》(《竞报》,2008年1月21日)

.


6自然的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