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书 >
- 历史的温度 - 张玮 >
- 历史的温度5:那些博弈、较量与人性 >
- 个人的抉择 >
- “国士”邓稼先
3
还是初中生的邓稼先,第一次体会到了什么叫“国难家仇”。
当时的北大和清华都撤往了后方,但邓稼先的父亲邓以蛰因为恰好身患肺病,咳血不止,所以全家都留在了北平。
邓稼先每次在街上看到耀武扬威的日本兵,心里都不是滋味。
有一次,父亲的一位老友到家中拜访,邓稼先看到一向儒雅的父亲怒发冲冠,叫那位老友滚出去。那是邓稼先第一次看到父亲发那么大的火,之后他才知道,原来那位老友代表的是伪政府,来请父亲出山为伪政府教书。
但不久后,父亲邓以蛰却要为儿子担心了。
已经读高一的邓稼先,有一次在操场上当众将一面日本国旗扯碎,踩在了脚底下。
中学当时的校长悄悄找到了邓以蛰,出于好心劝他:“以你儿子这个脾气,早晚会有汉奸告到日本人那里,肯定要出事。不如让他早点出去避一下。”邓以蛰闻言后觉得有理,决定让邓稼先先随姐姐到大后方昆明去读书。
1940年5月,还没读完高二的邓稼先随姐姐经上海、香港和越南,抵达了昆明。临行前,父亲的一句话让邓稼先印象深刻:“你以后一定要学科学,不要像我这样,不要学文!学科学对祖国有用!”
带着父亲的嘱托,邓稼先来到昆明后,先是完成了高中学业,然后考进了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师从王竹溪(中国热力学统计物理研究开拓者)、郑华炽(著名光谱学家)等著名物理学家。
抗战期间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由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和私立南开大学联合组成
当邓稼先拿到毕业证书的时候,抗日战争已经取得了胜利。他先去一所中学做了数学老师,由于教学口碑非常好,经人推荐,被聘为北京大学物理系的助教。
此时的邓稼先才22岁,年纪轻轻就已经当上了北大的助教,可谓前程似锦。但他却做出了自己的选择:去美国留学——因为更先进的科学在那里,要去那里学。
曾有身边人劝他:“天就要亮了,你先别走。”
邓稼先的回答是:“将来国家建设需要人才,我学成后一定回来!”
1947年,邓稼先顺利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并在第二年选择进入美国印第安纳州的普渡大学留学——这所大学是先他一步赴美留学的好友杨振宁帮他选的,因为这里学费相对便宜,但学术能力很强。
在美国,邓稼先省吃俭用,把所有的精力都扑在了学业上,只用了23个月,就以本科学历通过了博士学位的论文答辩。此时的邓稼先才26岁,所以被称为“娃娃博士”。
也正是在这个时候,大洋彼岸传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消息。和当时诸多在美国留学的学子一样,邓稼先立刻就开始准备回国事宜。
平心而论,刚刚拿到博士学位不久的邓稼先,选择回国并不会遭受钱学森那样的巨大阻力,但导师和同学对他的挽留肯定还是有的。而以邓稼先的学历和聪慧,在美国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也绝非难事。
但是邓稼先还是决定放弃一切,在1950年8月28日搭乘“威尔逊总统”号轮船回国——就像当初他承诺的那样。
邓稼先1950年获得博士学位时的照片
回国后,曾有朋友开玩笑问邓稼先带回来了什么礼物。邓稼先笑着回答:“带了几双尼龙袜子给我爸爸,因为这个东西国内还生产不出来。”然后他又接了下半句:“还有,就是我一脑子的核物理知识。”
1949年,杨振宁兄弟(左、右)和邓稼先合影于芝加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