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字数:873

1962年9月,随着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理论设计方案形成,一切终于将转向实战。

1963年,邓稼先和一大批中国科学家一起,义无反顾地奔向了青海金银滩——这个地方随即从中国的地图上神秘消失了。不过对于邓稼先他们来说,这种“隐姓埋名”算不了什么,比如“邓稼先”这个名字,已经从中国的所有理论刊物和公开报道中消失好几年了。

在无法通信的那些岁月里,妻子许鹿希并不知道邓稼先的生活环境有多艰苦。

在海拔3000多米的戈壁滩上,馒头一捏就是死疙瘩,米饭像沙子一样根本煮不熟,荒无人烟,连一棵树都种不活。而就在这样的环境中,邓稼先和千千万万名同事一起,夜以继日,忘我地工作着。他们把“发奋图强”改了一个字,叫“发愤图强”。

就这样,时间来到了1964年10月,离计划设定的试爆时间越来越近。

在戈壁滩的基地上,每一名工作人员的神经都绷到了最紧,作为方案的主要设计人,邓稼先的压力更是大到了极点。每一次实验,他都要面临无数人的提问和征询:“怎么样?”“有把握吗?”“还存在什么风险?”

而令邓稼先最紧张的事,是每次都要向周恩来总理当面汇报实验结果。越到临近正式实验,邓稼先的压力就越大,在向周恩来汇报的时候,双手都会忍不住发抖。周恩来拍拍他的肩膀:“稼先同志啊!如果你都这么紧张的话,我们这些老同志,都要心脏病发作啦!你要负责的啊!”

在戈壁滩上奋斗的中国科研人员

邓稼先自己也笑了,气氛才缓和下来。

所有的努力,在1964年10月16日收到了回报。

这一天的下午3点,戈壁滩上升起了一朵蘑菇云——中国成功试爆了自己的第一颗原子弹。

从无到有,中国人只花了5年的时间。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及当时《人民日报》的报道

就在举国一片欢腾的时候,邓稼先却悄悄坐专机赶到了医院——他的母亲已经被下了病危通知书。邓稼先跪在病床前,拉着母亲的手痛哭失声。他无法告诉母亲,这几年自己都去干了什么——因为不能给家里的亲戚一一回信,邓稼先甚至已经被有些亲戚骂“眼睛长到天上去了”。

已经无法说话的母亲,轻轻捏了一下邓稼先的手。

同样无法知道丈夫究竟去干什么的,还有妻子许鹿希。直到原子弹爆炸后的某一天,时任中科院副院长严济慈来到许鹿希的父亲许德珩家中做客(两人是在法国勤工俭学时的好友),许德珩拿着一份报道“原子弹爆炸成功”的号外对严济慈说:“谁有本事把中国的原子弹搞出来啊?”严济慈回答:“你去问问你的女婿!”

在两人的哈哈大笑声中,许鹿希才隐隐证明了自己的猜测:丈夫应该是去搞原子弹了。


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