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和团事件

字数:4228

基督教再度在中国传播,由于种种原因,引发中国对教会的厌弃,激起无数教案(第二十一章第二节),虽有少数教士的努力,但不能扭转乾坤,挽回大多数民众对教会的恶感,义和团事件终难避免。

中国民间秘密会党组织派别繁多,承平之时,则练拳弄棒,或作法念咒,敛钱为生。每逢政治腐败,凶年饥岁,便聚众起事,乃中国历史上习见之事。义和团亦为此种民间秘密会党之一。义和团初名“大刀会”,盛行于黄淮流域各省,乾隆时曾严禁之。至19世纪末叶,大刀会势力复盛,自称能使神灵附身,不惧枪炮。民间与教会嫌隙既深,复认为教会所恃者不过枪炮,于是平素受教士、教民欺侮之乡民相率加入,练习拳棒,日念咒语,准备与教会拼杀,一吐数十年郁结的怨气。

光绪二十三年(1897)李秉衡任山东巡抚,见大刀会与教会作对,与其私衷相合,遂对大刀会大加鼓励,大刀会便在山东特盛。是年十月,大刀会杀死德国传教士二人,李秉衡因此事被革职,其志同道合的毓贤继任为巡抚。大刀会此时自称“义和拳”,标出“扶清灭洋”的口号。毓贤改“拳”字为“团”字,“义和团”之名由是而兴。义和团既得地方官赞赏,行动更加积极。他们树立“毓”字旗号,四处焚教堂、杀教士,山东全境骚然,引起各国抗议。光绪二十五年(1899)十二月,朝廷乃以袁世凯代毓贤为山东巡抚,袁世凯率其所训练之新建军痛加围剿,义和团在山东不能立足,遂逃往河北与山西。

时朝廷反对外国人之气氛正浓厚。按自戊戌政变后,因康、梁在海外诋毁旧党,慈禧已深恶外国人。次年(1899)冬,太后欲废光绪皇帝,乃立端郡王载漪之子溥儁为“大阿哥”(即太子之意),欲请外国公使入贺,各国公使置之不理。旧党以舆情不洽,复惧各国干涉,只得将废立之事暂行搁置。慈禧、载漪等人自是更加切齿痛恨外国人。毓贤入京,力陈义和团神术,不惧外国人枪炮,而复以扶清灭洋为宗旨,正投合太后等人之心意。于是,清廷授毓贤为山西巡抚,允义和团入北京、天津,时为光绪二十六年(1900)6月。义和团入北京后,除焚教堂,杀教士、教民之外,举凡与西洋有关系的新政,均一体排斥。

方义和团在北京行动之时,西方各国知事态严重,已准备对中国用兵。而中国一般昏庸无识之亲贵大臣,与乎顽固守旧之士大夫,咸认为此乃一雪国耻之良机,一时间群情激昂,竭力主张战争。虽有少数大臣如袁昶、许景澄、联元、徐用仪、立山等冒死力谏,但无济于事。数十年来民间普遍对教会的积怨,士大夫对西方势力侵入的反感,清王室与洋人的嫌隙,种种因素汇合成为洪水,一发不可遏止。6月21日,据说经过四次“御前会议”后,清廷乃下诏向全世界(凡与中国有交涉各国)宣战,同时下令围剿各国驻京公使馆,撤回驻外使节,令各省督抚焚教堂,杀教士、教民。清廷欲利用数十万“不期而集”的“义兵”,“慷慨誓师”,对洋人“大张挞伐,一决雌雄”。而全世界强国,亦共组联军,向此世界上之大弱国进攻。

宣战诏书未下以前十日,日本使馆书记官杉山彬已被董福祥甘军所杀,五日后德国公使克林德离开使馆赴总理衙门途中被袭杀,但甘军(武卫后军)及数十万义兵围攻仅有四百余守兵的使馆区,历八周,仍然无功。各国援救使馆的救兵,本可早日赶到,但滞留天津,迟迟不发。延至8月4日,联军始向北京挺进,沿途所遇抵抗甚微。14日,英军首先入北京,慈禧与光绪皇帝仓促西奔。八国联军(英、美、意、德、法、日、奥、俄)入北京后,大肆报复,焚掠屠戮。

当联军向北京进逼时,慈禧已知义兵无用,急电粤督李鸿章入京议和。10月,李鸿章抵北京,联军统帅瓦德西拒不与见,并否认其代表中国政府。李鸿章与幕友三人,寄身城外贤良寺,状至凄惨。时德、俄两国欲乘势瓜分中国,英、美表示反对,日本国力尚未臻强大,不欲中国此时被宰割。然形势可能瞬息千变,中国国运已临千钧一发之时机。据胡适《藏晖室札记》所记,八国联军侵华时,美国总统麦金莱召集阁员开会,讨论美国士兵是否撤出北京时曾说:

吾美虽不贪中国一寸土地,然地势悬隔,军人在外,不易遥制。吾诚恐一夜为军书惊起,开书视之,则胄芬统制(上校查芬,联军中美军统帅)自中国来电,言已占领中国北地某省,已得土地几十万方里,人民几百万矣。事到如此,更不易收束,不如早日退兵为得计也。

麦金莱所述确是当时实情。所幸各国利害不一致,12月杪,始将议和条款交李鸿章,声称不能更动一字。次年(1901)约成,世称《辛丑条约》,其要点为:

一、中国遣使赴德、日两国道歉。

二、惩办祸首大臣。

三、禁止向中国输入军火两年,期满得再展限两年。

四、赔款银四亿五千万两,分三十九年偿清,合利息共计银九亿八千二百余万两。

五、北京划定使馆区域,区域内由使馆团管理,各国并得派兵防守。

六、毁大沽至北京间之炮台,天津、北京、山海关间之交通要地,允许各国驻兵。

七、清廷允许张贴严禁仇外之上谕于各地,设立仇外之会党者,立即正法。

条约所受损失之大,为历次条约之冠。从此京城门户洞开,一国首都之主权亦不完整,国民心理和国家威信都受到极大的伤害。

《辛丑条约》使中国所蒙受的损失固然十分重大,但义和团事件所遗留给中国的影响更不容忽视:

第一,世界舆论都一口咬定义和团行动野蛮,决非文明国家所宜有。他们从未冷静推求这次运动发生的原因,亦绝不提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后剽劫奸淫的野蛮行动,便贸然断定中华民族是半野蛮民族。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虽迭次战争失败,但世界各国尚承认中国是一个文化水准相当高的弱国,他们只能轻侮清政府,但尚未过分蔑视中华民族。政府是随时可能变换的,只要中华民族能发愤图强,国势仍可由弱转强。但经过这一事件,他们对中华民族的看法改变了。从某种程度上说,《南京条约》是清政府国际地位低落的开始,义和团事件则是世界各国对中华民族观感改变的转捩点。

第二,前面已经提到,自鸦片战争以来历次战争,西洋武力所击败的仅仅限于清政府,一般民众与守旧士大夫的心理并未屈服。义和团事件是清政府、中国卫道的士大夫以及民众所汇合凝聚而成的力量,但是彻底失败了。经过这一次惨败,清政府自不必论,从此卫道的士大夫再也不能发表“倭仁型”的言论,一般民众再也不起用符咒抵抗洋人枪炮的念头,无人再敢轻视外国人、仇视外国人。民族自信心丧失的后果,是国民逐渐养成崇洋媚外的心理。日后中国许多社会、政治、教育、经济、军事等方面的改革,都一味东施效颦,对本国文化基础和社会背景丝毫不加考虑,以致造成许多非驴非马的现象,都是这种心理在作祟。

第三,义和团事件发生时,东南各省不奉朝廷焚教堂,杀教士、教民之诏令,李鸿章、刘坤一、袁世凯等人与列强约定,各省坚决保护外国人的生命财产,请列强勿进兵东南,因此义和团运动仅及于河北、山西、东北各省。朝廷不特未责备各督抚,反嘉其“老成谋国”。从此以后,各省督抚之权力更渐增加,地方逐渐形成半独立局面,这对清末及民国初年的政治都有影响。

第四,在义和团事件中,清政府所表现的愚昧无识的行动,已到令人惊骇的程度,国家的存亡,竟如斯轻率一掷。因此,凡属有志救国之士,莫不对清政府表示绝望,开始走上革命的道路,使革命运动增添了许多生力军。清廷为收拾人心,也对国内革新运动开放,一反昔日的高压政策。

第五,俄国人乘义和团事件之时,进兵强占中国东北,激成英日同盟,终至发生日俄战争。东亚国际形势为之改观,而中国东北亦从此成为世界的火药库。

俄国乘义和团事件进兵占领东北后,即威胁盛京将军增祺与之订立《奉天交地暂且章程》(1901年1月),将东北置于其保护之下。消息传出,清廷将增祺革职。俄国再与驻俄公使杨儒谈判,提出十二条,较《奉天交地暂且章程》尤为严酷。英、日、德、美、意、奥等国闻之,先后向中国抗议。是年(1901)3月,英、日对俄发表共同劝告。俄国人悍然不顾一切,诓骗杨儒到俄国外交部,强迫杨儒立刻在条约上画押,形同绑匪。杨儒未允,竟被俄国人从楼上踢下坠地而死(一说杨儒早已重病,积劳而死于次年),其子亦自杀。中国方面,刘坤一、张之洞亦竭力反对,俄国人乃转而在北京向李鸿章施加压力,极尽欺诈恫吓之能事。时李鸿章已七十九岁,不堪俄国人逼迫,吐血而亡。李鸿章临终前一小时,俄国公使尚在病榻旁强迫他签字。

俄国的野心既然毕露,英、日均亟思抵制,乃结为同盟(1902年1月),俄国人始略有顾忌。4月,俄国与清廷订约,分三期自东北撤兵。第一期俄国士兵如约撤退。次年,俄军当作第二期撤退时,突然另提条件,除欲置东北各省于其势力下之外,且欲伸展其鹰爪于外蒙古。英、美、日闻而抗议。俄国人态度强硬,更向中国声明,决不无条件撤兵。随即俄国设置“远东大总督”,将中国东北视为自己的殖民地来经营;同时强占朝鲜边境要地,兴筑炮台。日本乃向俄国提出所谓“满韩交换论”,意即日本承认俄国占领中国东北,俄国允许日本在朝鲜自由行动。俄国仍不餍足,要分占朝鲜38度以北地方。时俄国已阴集大军于朝鲜边境,日本见形势如此,遂先发制人,进攻俄国海军(1904年2月)。战端遂开。日、俄两国分赃不均,以中国东北领土为战场,清廷只得划辽河流域为交战区。次年春,俄国海陆军相继战败,增援之波罗的海舰队再覆没于对马海峡。俄、日双方乃由美国调停,缔结《朴次茅斯条约》。其要点为:

一、俄国承认日本有独立经营朝鲜的特权。

二、俄国将旅顺、大连转租与日本,将长春与旅顺间的铁路让与日本。

三、俄国割库页岛南部与日本。

四、除旅顺、大连外,日、俄两国同时撤兵,将行政权交还中国。

日本既胜俄国,复得英国支持,顾盼自雄,不可一世。时美国对亚洲问题已较前注意。宣统元年(1909),美国国务卿诺克斯主张东北三省铁路“中立”,由国际经营,日、俄两国均表反对。为了对抗美国,两国开始合作侵略中国。早在光绪三十三年(1907),日、俄便订立密约,规定“南满”与朝鲜属日本势力范围,“北满”与外蒙古属俄国势力范围。宣统二年(1910),日、俄密约以美国为假想敌,协议共同对付。

从诺克斯提出中国东北铁路“中立”起,日本的国策决定者即深知日本如欲鲸吞中国,独霸东亚,难免不与美国一战。自后,在东亚角逐的主要国家,已由英、俄、日变成英、美、日、俄四国。英国妒忌美国夺取其世界各地的经济霸权,每每利用美、日在太平洋上的矛盾,左袒日本,以牵制美国。日本既获英国助力,复得俄国协心合作共侵中国,使美国孤掌难鸣。结果是日本从此取得侵略中国的主动地位,随时伺机而动。自后,日本便对中国发起一连串的侵略行动,一直发展到第二次中日战争爆发为止。义和团事件的影响实在太深远了。

义和团事件对中国近代历史还有一重大影响,即已经中断了的开民智运动因此复苏,使中国传统社会文化得以继续推进近代化的工作。按八国联军入北京后,西太后率光绪等人逃亡,经山西而抵西安。她除宣称自6月至9月的诏令,均乱臣矫诏外,并下诏罪己,命内外臣工直言极谏。于是大臣纷纷提出改革的主张,她均一一采纳,以收拾民心。对于开民智运动所倡行的兴办学校、成立学会、发行刊物等事,清廷均开放不禁。于是在1898年戊戌政变后被诬为康党而销声匿迹的士人重新活跃,开展他们传播新知识、批评传统文化、向旧习俗挑战的工作。

1901年后,清廷竭力提倡办理新教育,以湖南省为例,至1907年即有中学堂三十九所、高等小学一百二十八所、初等小学四百一十九所、两等小学九十四所。学会更是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内容包罗万象,自《算报》到《教育官报》均有。这类活动的主持人,日后多成为革命党人,如“常德师范学堂”的蒋翊武、覃振,“明德学堂”的张继、苏曼殊,“经正学堂”的黄兴,“渌江学堂”的刘揆一,“湖南铁路学堂”的谭人凤,“体育学堂”的焦达峰等(曾任湖南独立后都督)[笔者于20世纪60年代开始注意到“开民智运动”。1966年,笔者在“第二十九届世界汉学会议”(在美国的安娜堡召开)上提交《中国近代首次社会文化改革运动》(The First Cultural and Social Reform Movement in Modern China)论文。嗣后授课时,笔者鼓励学生研究此范围,先后指导撰成硕士论文者有李易华《清季四川开民智运动》、周丽潮《湖南开民智运动之研究》、何思瞇《清季江苏省社会运动之研究》,迄今均未刊行,此处所述者,据周丽潮论文。] 。

两次开民智运动对清末民初的影响之大,非楮墨所能尽。开民智者默默进行,埋首耕耘,不似革命派的掀起狂飙,波澜壮阔;但他们的辛勤付出,是为中国社会文化近代化奠定基础,这是义和团事件所意想不到的收获。


开民智运动与百日维新辛亥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