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

字数:5077

光绪十一年(1885)中法越南战争时,孙中山先生所领导的国民革命运动已萌芽滋生,但不为人所重视。经过甲午战争、戊戌政变、八国联军、日俄战争等事变,清末一切拯救国家民族于危亡之境的运动,已全归失败。而国势阽危,日甚一日,于是许多仁人志士始逐渐认识到国民革命的重要性,相率接受孙中山先生的领导,从事救国工作。

孙中山先生之前的历次救国运动失败的原因,在其领导者对世界潮流认识不清,或对本国文化了解不够,故所提出之救国方案,不是偏于枝节,舍本逐末,便是似是而非,因袭皮毛。能够彻底了解西方文化而吸收其精髓,并配合中国传统文化,以提出渊深的理论与平实致用的救国方案者,首推孙中山先生。

孙中山,名文,字逸仙,因躲避日本警察,留日时化名中山樵,故世称中山先生。孙中山于同治五年(1866)11月12日诞生于广东香山县(今改名中山市)翠亨村,家世业农。孙中山十三岁以前完全接受中国旧式教育,他的国学有初步基础。他十三岁随母赴檀香山,入教会中学,三年卒业,成绩冠全校,再入阿湖学院毕业。年十八始归国。归国后,至香港求学三年。他二十一岁时返广州入美国教会所办的博济学院,次年转香港西医书院,五年半后以优异成绩毕业(1892),时年二十六岁。自檀香山归国到西医书院毕业,计已有九年。在此九年中,中山先生除研习西方科学外,并且延师教授中国典籍,孜孜勤读,数年不辍。故医校毕业之后,他的中西学识都已打下良好基础。这与曾、左、李等人的纯粹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与康、梁的间接接受西洋文化皮毛的情形迥然有别。尤有进者,中山先生虽然对国学下过苦功,但从未“为八股以博科名,工词句以邀时誉”(自述语)。康、梁等人,在这个时期正研摩八股,热衷场屋之学。两相比较,高低自有不同。

从光绪十一年到光绪二十年(1885—1894),中山先生于课余之暇及毕业后往来港澳等地,借行医之便,联络同志,秘密进行推翻清朝的革命工作,但他仍未放弃改革现状的希望。因为就中国的国情及所处的国际形势而论,如果革命爆发,即使革命能成功,国家的元气必大受损伤,甚至可能招致列强的乘机侵扰,所以甲午战争爆发,中山先生并不想立刻组织革命团体。他北游天津,上书李鸿章阐明“欧洲富强之本,不尽在于船坚炮利、垒固兵强,而在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的救国根本大计。但李鸿章不能彻悟这几句话的至理。从此,中山先生才放弃改革的希望,认定清政府决不能负起救亡御侮的责任,始转而全力从事倾覆清室的工作。

离开天津后,中山先生即赴檀香山,组织兴中会(1894年11月)。兴中会宣言,首述中国积弱的情形:“堂堂华国,不齿于列邦;济济衣冠,被轻于异族。”其原因在“政治不修,纲纪败坏”,而“强邻环列,虎视鹰瞵,久垂涎我中华五金之富,物产之多,蚕食鲸吞已见效于接踵,瓜分豆剖,实堪虞于目前”。所以他呼吁国人“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庶我子子孙孙,或免奴隶于他族”。读以上所引述的文辞,兴中会仅是一种民间“讲求富强之道”的团体。盖当时风气未开,如果贸然标揭出革命的口号,必定引起许多人的疑惧,且为避清吏耳目及在港澳活动方便计,故宣言中不显露倾覆清朝的意思。

兴中会成立之次年(1895),中山先生即谋在广州举义,事败,陆皓东等人被捕就义。此为国民革命第一次失败。中山先生亦为香港所驱逐,为期五年。中山先生乃东游日本、美洲、欧洲,向各地华侨宣传革命。次年,在英有伦敦蒙难之事发生,于是中山先生之声名大噪,国际咸知其为中国革命领袖。光绪二十三年(1897)中山先生离欧赴日,是时康、梁正奔走维新,甚少人膺服革命理论。戊戌政变后,康、梁在海外组织保皇党,亦处处与革命为难。据孙中山自述:“自乙未初败以至于庚子(1895—1900),此五年之间,为革命最艰难困苦之时代也。适于其时有保皇党发生,为虎作伥,其反对革命,反对共和,比清廷为尤甚。”迨义和团事件发生,清廷大失人心,保皇党之气焰稍杀。自后在海外之中国留学生,始逐渐趋于革命之旗帜下,而中山先生亦于此期揭橥其三民主义、五权宪法的主张。光绪三十一年(1905),中山先生由欧洲赴日本,时留日中国学生最多,革命思潮亦最炽盛,但无统一之组织。中山先生乃联合各革命集团,共组“中国革命同盟会”。至是,国民革命运动的声势始渐趋浩大。

同盟会入会之誓词有“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等语,此即涵盖三民主义的概念。同盟会并组织军政府,发表宣言,阐述军政府之宗旨及条理,布告国民。这篇宣言很重要,它不特简单明白地道出革命的宗旨在于实行三民主义,而且建国的三个程序即军法之治、约法之治、宪法之治,亦首次标揭于国人面前。同盟会成立后,革命行动日趋积极,革命志士纷纷潜回国内举义,或攻占城池,或暗杀清吏,屡败屡起,前仆后继,终于宣统三年(1911)推翻了清政府,建立民国。时中山先生已四十五岁,距他立志革命已二十六年。

在颠覆清室以前,国民革命运动有十数次失败,迄于辛亥革命(1911)始获得初步成功,究其原因,颇不简单:

第一是华侨社会之保守。许多人都认为华侨是中国革命之母,对革命事业有极大贡献。然华侨之能赞助革命,中间亦不知经过几许波折。按华侨离乡别里在海外孤苦奋斗,虽然身处西洋社会,但多数人均劳苦终日,无暇接受高深教育,对于中山先生所倡导的三民主义,除民族主义的推翻清政府一点尚易接受外,其他均茫然不易理解。且自康、梁在海外组织保皇党后,由于康有为是进士,又曾做过“帝师”,比起中山先生的毫无功名来自易号召。加上梁启超擅长撰写富于煽动性的宣传文字,在所谓“名为保皇,实为革命”的模糊不清的口号之影响下,许多华侨知识分子倾向保皇,而反对革命。例如横滨的大同学校原是兴中会的势力,但康有为逃亡到日本后,竟使该校转入保皇党的阵营。檀香山本是兴中会的发祥地,革命势力很大,而梁启超到檀香山后大力鼓吹保皇即革命,结果兴中会会员多半转入保皇党。中山先生辛苦获得的同志,竟因此丧失。这种情形,直到八国联军之役后,始有转机。华侨即使信仰革命,但各人在海外均有事业,不能直接参加革命行动,只能捐款帮助革命。而华侨出国时,均系赤手空拳,在外国人的歧视与凌辱之下,凭着力气挣钱,节衣缩食,始有积蓄,要他们将胼手胝足所得的金钱,捐助毫无希望的革命事业,确非易事。中山先生要凭他个人的学识、人格以及爱国热忱,去感动华侨捐款赞助革命,断非一般人所想象之易。所以每当中山先生筹计革命时,所需款项往往缓急不济,使举义之事功亏一篑。

第二是会党成员复杂。国民革命运动的初期,会党中甚少知识分子,因为当时的知识分子还醉心于改革,将救国的希望寄托在腐朽的清政府上,所以中山先生只得致力于联络会党,以作举义的基础力量。中国社会秘密会党组织的源起,多带有历史上种族旧恨的色彩,但为时已久,若干会党人士已逐渐忘其本来宗旨,故其成员亦良莠不齐。经过中山先生的宣传,会党人士始告觉醒,起而归附革命运动。然中山先生不能个别地向每一会党人士宣传,只能使会党领袖接受感召,其他人士,则接受领袖号召,齐集于革命旗帜之下,其心中并无坚强的革命信仰,故其行动亦乏持久的热忱。甚至若干会党领袖亦认识不清,如光绪二十一年(1895)谋在广州举义之前,会党领袖杨衢云争任“总办”,否则便不率众行动,中山先生为顾全大局,乃以总办之职让与杨衢云。会党分子对革命的认识不够,是屡次举义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

第三是留学生之意见分歧。自义和团事件后,中国海外留学生相率加入革命阵营,然其中能了解国民革命真谛者,亦不多见。如同盟会在东京成立时,大家对会名及誓词便意见不一:有主张用“对满同盟会”者,有主张取消誓词中“平均地权”一语者。后经中山先生详加解释,始行通过。按当时人士所了解之革命运动,多限于倾覆清政府而止,对民权主义与民生主义多无信仰,因此对中山先生的领导,亦不能全部接受。

第四是革命运动的组织不健全。革命运动必须有坚强严密的组织,但因会党分子复杂,常将革命之机密外泄,几次革命均因此而遭受失败,使革命人士惨遭牺牲。海外知识分子多自视甚高,不愿服从他人。光绪三十一年(1905)春,中山先生在欧洲接受留学生加入兴中会时,若干人对誓词中的“对天盟誓”四个字即表不满,甚至有向使馆告密之背叛事件发生。因组织不健全,亦有个人行动,因之危害有计划之举义。如宣统三年(1911)4月8日温生才本意谋刺广东水师提督李准,不意竟误炸将军孚琦。温烈士之舍身为国,自足令人景仰。然因此事刺激,清吏加紧严防,使4月27日广州之役的筹备工作大受影响。倾全党之力以谋一举的有组织行动,因之挫败,牺牲惨重,这与革命组织不健全有很大的关系。

从上述四点,我们便可知当时进行革命是如何困难了。

颠覆清政府的革命,称“辛亥革命”,即辛亥那一年的革命(1911)。辛亥年共有两次革命举义:一是广州4月27日黄花岗之役,一是10月10日武昌首义。两次举义合称为辛亥革命,即推翻清朝建立民国的革命。按同盟会筹划革命的中心地在香港,中山先生因被香港驱逐,乃将直接推行革命工作交付于黄兴、赵声、胡汉民诸人,自己则在海外筹款。辛亥前一年,黄兴等联络广东新军起事失败,气馁万分,中山先生乃自美国赴马来半岛之槟榔屿,召黄、赵、胡等人赴会,决谋大举。会议决定由中山先生筹款十万元,并以广东偏处南陲,一地起事,不足以震撼全国,乃筹划在京沪、武汉等地设置革命机关,准备响应。辛亥年元月,谭人凤由黄兴处携款潜赴武汉,以八百元付居正与孙武,武汉之革命机关遂以成立。4月27日广州起义失败,全党菁华“付之一炬”,为革命运动以来损失最大之一役。盖以往各役,奋勇牺牲者多为会党分子,而4月27日广州之役,参加者多为同盟会的优秀知识分子,为革命阵营之中坚。此役殉难烈士,有留日学生八人,此外多为学校教员、报馆经理、记者、侨商、军官、传教士、农民、工人。其年龄多在二三十岁之间,最幼者仅十八岁。其牺牲之壮烈,殉难之从容,真是“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人心之振奋固不待言,而清吏亦因之一闻革命便惊心落魄。4月27日之役以失败过速,各地革命党不及响应,然仍暗中进行革命工作,一百六十六日后,遂有武昌首义,一举而将清朝倾覆。

武昌首义成功的原因有四:

一、中山先生云:“武昌之成功,乃成于意外,其主因则在瑞澂一逃。倘瑞澂不逃,则张彪断不走,而彼之统驭必不失,秩序必不乱也。以当时武昌新军,其赞成革命者之大部分,已由端方调往四川,其尚留武昌者,只炮兵及工程营之小部分耳。”湖广总督瑞澂潜逃之原因有二:(一)广州4月27日之役革命志士舍命忘生,在光天化日、军警林立的广州市区横冲直撞的事实,使瑞澂一闻革命二字便丧魂失魄,毫无抵抗意志。(二)瑞澂本拟逃往租界求援于各国领事,诳称“拳匪之乱”复作。时距义和团事件不过十年,外国人一提此事尚有谈虎色变之感。各国领事开会决议一致行动时,中山先生旧交法国领事罗氏云:民军称乃奉孙逸仙之命行动,孙氏所领导之革命乃以改良政治为目的,决非义和团可比,于是各国宣告中立。瑞澂求外力干涉不得,远飏上海,民军遂得据武汉。是瑞澂之逃,仍以广州4月27日之役与民军奉中山先生之名起义为关键。

二、武汉地处全国心脏,一旦为民军所占,全国震动。清廷正因将川汉、粤汉两铁路收回国有之事,激起川、湘、鄂、粤四省人民公愤,故全国国民一闻民军首义,莫不纷纷响应。时清廷正打算用预备立宪收揽人心,宣统元年(1909)各省已成立谘议局,中央继成立资政院。各谘议局议员多为热心立宪党人,不是清廷口是心非之伪立宪,他们屡次派代表向北京请愿,均无结果。清廷竟对请愿代表施行高压,因此激起立宪党人的反感。武昌首义,各省潜伏之革命党人乃因势利导,敦促谘议局议员赞助革命。各省纷纷宣布独立之形势由是造成。

三、袁世凯运用其个人实力挟制清室,并暗通民军,固属纯为私利,毫不足取,然就当时形势而言,对清室之倾覆亦有影响。按袁世凯自义和团事件后,即任直隶总督、北洋大臣,光绪二十七年(1901)复受命练军六镇(每镇约一万两千人),成为清政府实力派首领。光绪三十四年(1908)冬,慈禧与光绪相继去世,摄政王载沣当政,立即命袁世凯“开缺回籍养疴”。武昌首义后,清廷派北洋军两镇南下,并起用袁世凯为湖广总督,以便调度军队。袁初拒绝以示要挟,清廷只得承诺将军权全部授予,袁始出而视师。时驻滦州的二十镇统制张绍曾通电要求立即立宪,山西亦宣告独立,清廷震恐,北京人心惶惶,亲贵纷纷携眷避难,摄政王束手无策,乃宣布立宪,任袁世凯为内阁总理。袁始入京,并用出征名义,将禁卫军调出北京,于是清王室遂全部落入袁世凯掌握中,南北用会议方式解决清政府之途径遂开。

四、武昌首义后,全国各地除直、鲁、豫及东北三省外,均宣布已独立,但无统一之组织。武昌与上海两方的民军领袖,对召开各省代表会议的地点问题意见极不一致。双方坚持不下,最后决定在武昌开会时,而汉阳复失,武昌危殆,代表们遂在汉口租界开会。幸南京收复,代表们乃议决临时政府设南京。聚于上海之代表亦决定暂以南京为首都,并推选黄兴为大元帅、黎元洪为副元帅。武汉方面通电表示反对,认为不合法。两方几经磋商调解,遂改以黎元洪为大元帅、黄兴副之,然黄兴坚持不受。鄂、沪争持不决,民军不能组织统一政府,国家便有分裂危机。幸此时中山先生归国,民军内部之争执遂迎刃而解。各省代表推选中山先生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革命力量团结一致,倾覆清室的工作乃得完成。

袁世凯任内阁总理后,派唐绍仪为代表与民军代表伍廷芳议和上海(1911年12月),双方决议停战,召开国民会议,解决君主抑或共和的国体问题。迨中山先生被选为临时大总统,袁世凯甚不快意,嗾使其部将段祺瑞、冯国璋等电请内阁维持君主立宪政体,反对共和,欲恫吓民军。中山先生固不为所动,然“不忍南北战争,生灵涂炭”,故暗示如清帝退位,决以大总统位置让与袁世凯。故和议表面决裂,实暗中进行。俟条件已谈判成熟,袁世凯再使段祺瑞等人通电赞成共和,清室见徒事挣扎已无济于事,乃于2月12日宣布退位。袁世凯亦通电孙大总统声称“共和为最良国体,……永不使君主政体再行于中国”。中山先生以推翻专制之目的已达,咨请临时参议院允其辞职,并以“此次清帝退位,南北统一,袁君之力实多,其发表政见,更为绝对赞成共和”为理由,向临时参议院推荐选举袁世凯为大总统。2月15日,袁世凯当选,3月10日在北京就职。3月11日孙大总统公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4月1日正式解职。经过二十余年的艰苦奋斗,国民革命的初步工作始告完成。


义和团事件国民革命之顿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