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初期的内乱

字数:1406

元帝于江左建国,王导及其从兄王敦翼戴之功甚大。王氏琅玡(今山东临沂市北)人,为北方望族。元帝最初对他们甚为亲重,以导专机政,敦总征讨,因此当时有“王与马,共天下”的谚语。元帝为人恭谨,但度量不宏,因王氏贵盛渐生疑虑。太兴二年(319),王敦自领荆州刺史。当时荆州辖今两湖一带地,为西部重镇,而荆州刺史又常兼督其附近诸州的军事,因此地广兵强。同时荆州又据长江上流,形势甚为险要。而王敦为人桀傲,元帝对他深感畏忌,于是引用刘隗、刁协、戴渊等人,抑损王氏。他以戴渊镇合肥(今安徽合肥市北),刘隗镇淮阴(今江苏淮安市东南),为京师犄角;并以谯王承(元帝族叔)镇长沙(今湖南长沙县),牵制王敦。敦属僚沈充、钱凤皆谄谀小人,乘机煽动,为敦划策,遂致激起变乱。

永昌元年(322)正月,王敦反于武昌(今湖北鄂州市),以讨刘隗为名。沈充也起兵吴兴(今浙江湖州市),响应王敦。元帝下诏讨敦,并征戴渊、刘隗入卫京师。王敦进至建康,先攻江防要塞的石头城(今南京市内清凉山上),守将周札降。继而敦攻入建康,刁协、戴渊等被杀,刘隗逃亡后赵。谯王承起兵拒敦,也失败而死。从此王敦专制朝政,元帝几至不保。同年冬,帝忧愤而死。

王导,选自《历代名臣像解》。

元帝死后,太子绍继立,是为明帝。王敦萌篡位之志,乃于太宁元年(323)移镇姑孰(今安徽当涂县),自领扬州牧,积极布置。明帝为人英武,他与大臣郄鉴等,共商讨敦之策。次年,王敦染重病,明帝得知,乃决心讨伐,并召诸州军入卫。敦因病不能将兵,乃以钱凤等率军攻建康,并以其兄王含为元帅。双方隔秦淮水对峙,政府军乘夜袭击,王含大败。王敦闻败,不久死去。继而诸州援军大至,叛军攻城,屡次失利,王含乃烧营夜遁。其后,含及钱凤等均先后被杀。王敦虽谋叛,但王导并未附逆,仍受晋室重用,因此王氏依然是江左高门。乱后,明帝派陶侃出镇荆州。

太宁三年(325),明帝死,太子衍继位,是为成帝。王导、庾亮等同受遗诏辅政,明帝后庾氏以太后临朝。庾亮为太后之兄,时任中书令,颇专朝政,他忠于晋室,一意以强固中央为事。这时最强大的地方势力仍是荆州,荆州刺史陶侃为西晋末年荆州刺史刘弘部将,弘死,侃继其位,二人在州均有治绩。到元帝即位,因侃非嫡系,遽以王敦代之,左迁侃为广州刺史。及侃再镇荆州,明帝死,他不预顾命,疑庾亮从中作梗,甚表不满。亮乃以温峤为江州刺史,镇武昌(时陶侃镇江陵),并修石头城以为备御,于是双方恶感日深。此外为中央疑虑的地方势力,还有两处:一是历阳(今安徽和县)内史苏峻,一是屯据寿春(今安徽寿县)的镇西将军祖约。

苏峻掖(今山东莱州市)人,永嘉之乱,他纠集乡人数千家,结垒于本县。元帝即位,他率部南下,晋以为淮陵(今江苏盱眙县西北)内史,后以讨王敦有功,始迁历阳,威望渐著,遂潜蓄异志。他本有锐卒万人,更复招纳亡命,扩充实力。对朝廷也甚骄蹇,稍不如意,便出怨言。祖约为名将祖逖之弟,以讨王敦有功,得镇寿阳。也因不预明帝顾命,加以求索不遂,而怨恨朝廷。咸和二年(327),晋征苏峻为大司农,峻不从,与祖约相约,共举兵诛执政。于是峻反于历阳,渡江而南,直攻建业,晋军连战皆败。次年,苏峻陷建业,劫持成帝,自专朝政。庾亮奔寻阳(今江西九江市),与江州刺史温峤谋共讨峻,陶侃因与庾亮不协,意存观望,后因温峤力劝,始允出兵。苏峻闻西军起,乃迁成帝于石头城。西军进抵建康外围,初战颇失利,其后大举进攻,苏峻迎战阵亡。峻部将任让等共立峻弟逸为主,闭石头城自守。先是苏峻初反,祖约曾遣兵相助,既而约为石勒所攻,南奔历阳。及峻死,历阳为晋军克复,约奔石勒,因此苏逸的外援全绝。四年(329),西军攻下石头城,擒斩苏逸,于是乱平。当时建康宫阙,为苏峻焚毁一空,有人主张迁都会稽(今浙江绍兴县),因王导的反对而罢。

苏峻乱后,庾亮请外镇以自效,乃出为豫州刺史,镇芜湖(今安徽芜湖县东),中央政府则由王导主持。咸和九年(334),陶侃死,亮代其位,镇武昌。亮以帝舅之尊,出镇重地,仍遥干朝政,因此与王导交恶,但幸未引起兵端。咸康五年(339),王导死。次年,庾亮也死,由弟翼代其位。但中央与荆州地方政府的矛盾,仍继续存在。


三、东晋的政局(二)晋人的北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