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书 >
- 中国通史 - 傅乐成 >
- 第十章 五胡乱华与晋室偏安 >
- 三、东晋的政局
(二)晋人的北伐
东晋自江南立国后,曾发动多次的对外战争,大都失败而回。虽然北方的战乱曾给晋人不少重光故土的机会,但晋人未能把握时机,全力反攻。当时除少数苟安的士大夫外,晋人莫不希望早复中原,他们普遍抱有一种思想,认为谁能驱逐胡虏,谁便有称帝的资格,这种思想在东晋中末期尤为显著。因此若干野心家,都思北伐立功,以求名正言顺的称帝。正因如此,晋室中央及其执政者渐至视外战为畏途,不但不加支持,反处处掣肘。荆州是晋国最有实力的地区,这地区常为野心家所利用,作为发动内乱或外战的资本。而中央对荆州疆吏的防范,也无微不至,既防其内乱,又防其外战;因为就晋室中央的立场看,两者实在是一回事。这种中央地方相制相克的局面,从东晋初年一直维持到末年,是晋室不能有为的最大原因。[参看拙著《荆州与六朝政局》(载拙著《汉唐史论集》页九三至一一五)]
当刘曜、石勒混战之时,元帝曾遣祖逖北伐石勒。逖,范阳(今河北涿州市)人,永嘉之乱,他率亲党数百家南来投效,元帝任以官职。他常有恢复之志,自请率师北伐,元帝乃于建武元年(317)以他为豫州刺史,相机进取。但元帝仅给他少数廪给,不予武器,命他自行募兵。这固由于晋室的财力不充,但元帝对他似乎也有些歧视。他北上后,沿途收募流民,势力日强。同年,克谯(今安徽亳县)。此后三年,他经略河南,攻下浚仪(今河南开封县西北),自镇雍丘(今河南杞县),黄河以南皆附。石勒来攻,屡为他所败。他与勒隔河为界,听任互市,以是公私丰赡。正拟进攻河北,而元帝于太兴四年(321)以戴渊为都督,镇淮阴,并以他归渊统辖。他以戴渊并无将略,恐不能合作,意甚怏;又闻王敦与刘隗不合,内乱将起,因而感慨发病。同年,祖逖死,部众由其弟祖约统率,约御众无方,为石勒所迫,退屯寿春,终为叛逆。王敦久蓄逆志,因畏逖不敢发,及逖死,遂举兵反。总之,祖逖的北伐,可以说是功败垂成;他的死,对东晋政局,也有深巨的影响。其后晋虽仍有多次的北伐,但像祖逖那样忠义奋发的军事统帅,已不可复得。
祖逖,清周慕桥绘。字士雅,东晋最有才干的将领之一。以一千之众,北上以图恢复,数年即收复黄河以南的大部土地,外拒强赵,内部勒军纪,发展生产,增进贸易,历经丧乱的中原父老依为父母。图中为祖逖少年时,早上闻鸡声,即唤醒同伴刘琨,说“此非恶声也”,随即起身舞剑,此为“闻鸡起舞”之由来。
祖逖以后,晋室疲于内战,更没有北伐之意。成帝时,庾亮镇武昌(今湖北鄂州市),颇思恢复。他于咸康五年(339),上表请率师十万,移镇石城(今湖北钟祥县),以为北伐准备,朝臣郄鉴、蔡谟等反对。同年,石虎遣将南寇,攻陷邾城(今湖北黄冈市西北),移镇之事,乃不果行。次年,亮死,弟翼继其位。翼亦有北伐之意,康帝(成帝弟)建元元年(343),他上表请移镇襄阳,以伐后赵;朝议不许,但他违诏北行。次年,晋将桓宣败于丹水(今河南淅川县西),继而康帝去世,翼以国遭大丧,乃自襄阳还镇夏口(今湖北武汉市江夏区西)。穆帝(康帝子)永和元年(345),庾翼死,临终表请以其子爰之继其位。中书令何充素与庾氏不合,改以徐州刺史桓温为荆州刺史,督西部诸州军事,从此荆州又成为桓氏的禁脔。
桓温为桓彝之子,彝曾为宣城内史,死于苏峻之乱。温有文武才,雄略过人。他既迁荆州,移镇江陵(今湖北江陵县),因急于立功,乃于永和二年(346)伐汉。自李雄于西晋末年倡乱,建国号曰成,至东晋成帝时,雄堂弟寿杀其主期(雄子)自立,改国号为汉。康帝时,寿子势继位,刑罚苛滥,民心解体,至是桓温伐之。温引军溯江而上,次年,进至彭模(今四川彭山县)。温自率步兵,直指成都,连战皆捷,李势降晋,于是汉亡。
桓温灭汉而还,声威日张,朝廷甚忌之。时会稽王昱(元帝少子)当国,以扬州刺史殷浩有盛名,乃引为心腹,欲以抗温,因此双方猜疑益甚。永和五年(349),石虎死,北方大乱。晋室以褚裒率三万人伐后赵,大败于代陂(当在今江苏沛县境),狼狈退还。桓温屡请北伐,晋室不准,其后晋室以殷浩经略中原,以抵制桓温。八年(352),殷浩北屯寿春,遣军伐秦,并以羌帅姚襄为前驱。秦主苻健遣军迎战,大败晋军于颍水之诫桥(在今河南许昌县)。次年,殷浩亲自率军北上,欲据洛阳,仍以姚襄为前导,中途为襄所袭,大败而回,粮械尽为襄所得。襄父弋仲,本南安赤亭(今甘肃陇西县东)羌帅,初降刘曜,继属石虎,及后赵乱,乃归降晋室。后弋仲死,襄为秦所败,南奔晋,至是又叛晋独立。
十年(354),桓温上疏数殷浩之罪,晋不得已废浩为庶人,从此内外大权,皆归桓温。同年二月,温率师四万人伐秦,自武关(今陕西商州市东)入,大败秦军于蓝田(今陕西蓝田县西),进抵长安以东的灞上。既而秦悉锐师出战,晋军战败,又以缺粮,只好退兵,此役晋军损失二万余人。十二年(356),姚襄自许昌攻洛阳(时洛阳为冉魏故将周成所据),桓温自江陵伐之,大败襄众于伊水,襄奔平阳(今山西临汾市西南)。温遂入洛阳修谒诸陵,置戍而返。
升平五年(361),穆帝死,由成帝子丕继位,是为哀帝。兴宁元年(363),晋以桓温为大司马。次年,又加扬州牧。三年(365),温移镇姑孰(今安徽当涂县),自此晋室等于入了他的掌握。同年,哀帝死,弟琅玡王奕继位,是为废帝。这时北方的秦和燕均趋强盛,洛阳也于此时为燕所据。太和四年(369),桓温率步骑五万人自姑孰出发,北上伐燕,至金乡(今山东金乡县)后,转入黄河,由水路进军。燕军迎战大败,晋军继进至枋头(今河南浚县西南)。燕以慕容垂迎战,桓温数战不利,又闻秦救兵将至,而粮食将尽,乃烧船自陆路奔回。晋军沿途遭燕军追杀及秦军邀击,几至全军覆没。
桓温的两次北伐,都因粮尽退兵,为敌所乘,而致大败,可知桓温是以孤军击敌,并无后援。晋室中央决不与他合作,必使他失败而后快,因为假使桓温一旦成功,晋室也将不保。事实上桓温确有做皇帝的念头,他准备平燕归来后便篡位的。所以就晋室的立场来说,它之不协助桓温北伐,也自有其苦衷,但复兴大业,却因而断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