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书 >
- 中国通史 - 傅乐成 >
- 第十一章 南北朝的对峙 >
- 二、南朝的内政与外战
(一)宋元嘉之治与北伐
宋武帝刘裕,其先世彭城(今江苏铜山县)人,后徙居京口(今江苏镇江市)。他少起田间,长握兵符,以是为人刚毅俭朴。他于晋末专政时,整饬纪纲,豪强慑伏。即位之后,仍一本其“田舍翁”的素习,力求节俭,一时政风甚佳。但他半生戎马,老于军中,对子弟的教育,似乎未曾措意,又因托付非人,以致在他身后不久,宋室便发生巨变。
永初三年(422),武帝死,太子义符继立,是为少帝。大臣徐羡之、傅亮、谢晦等辅政。少帝性好嬉戏,所为失德。羡之等乃于景平二年(424)以皇太后令废帝为营阳王,继而弑之。武帝次子义真亦以交游名士,为羡之等所忌,于少帝被废前不久被杀。当时武帝三子宜都王义隆镇荆州,羡之等迎之即位,并出谢晦继续镇荆州,以为声援。义隆入立后,是为文帝,改元元嘉。徐傅二人仍执国柄,甚为专肆。文帝乃结北府名将檀道济,于元嘉三年(426)诛徐傅,并以道济讨灭谢晦,于是内外皆定。
刘裕,佚名绘。
文帝性宽仁,亲政以后,仍承武帝的俭德,力戒奢侈。并委任王华、王昙首等人,轻徭薄赋,澄清吏治。虽屡有外战,但军费出自府库,力避扰民。因此国内安定,百姓蕃息,蔚为南朝初期的盛世,史称“元嘉之治”。元嘉凡三十年,但二十七年(450)后,因大举伐魏,不得不重赋厚敛,既而魏人南侵,元嘉之政遂衰。
宋武帝死后不久,黄河南岸的洛阳、许昌等地,相继陷于北魏。文帝即位后,颇有恢复之志。当时北府精兵已大部损失于关中,名将只剩一檀道济,他掌握着北府的余众,曾自诩为“万里长城”。但文帝以他素有威名,对他甚为猜忌。元嘉七年(430)文帝以刘彦之、王仲德等统兵十万北伐。魏太武帝把河南诸军调往河北,准备冬季来临,再渡河攻宋,于是宋军不战而取河南之地。其年冬,魏军渡河而南,连陷洛阳、荥阳(今河南荥阳市东)等地。宋军迎战失利,不得已退师,损失甚重。这时临河的重镇滑台(今河南滑县),孤立无援,文帝遣檀道济救之。次年春,道济转战至济南(今山东济南市历城区),因军队乏食而退。于是魏人攻克滑台,俘宋军万余人。
此次北伐失败后,宋的府库空虚,一时无法再举,以是与魏人相安者十余年。元嘉二十二年(445),魏出兵寇掠淮泗以北,自此边境再扰。文帝也以国力渐充,再谋北伐。但这时宋初的名将均已凋谢,檀道济也早已被杀,因此与文帝商讨北伐大计的,只是些不懂军事的“白面书生”如徐湛之、江湛等。二十七年(450)春,魏人寇悬弧(今河南汝南县),不克而退。同年秋,宋遣王玄谟、庞法起、柳元景等统军分途伐魏,玄谟攻滑台,法起等攻弘农(今河南灵宝市南)。魏太武帝亲自率军渡河救滑台,号称百万,玄谟畏惧退师,魏人追击,宋兵死万余人。庞法起等攻下弘农,西攻潼关,以东路军败,退回襄阳。宋师既退,魏军进攻彭城,不克。魏主乃引兵南下,所过残破,城邑望风奔溃。魏军进抵瓜步(山名,在今南京市六合区东南),声言渡江,建康震动,但魏人实无渡江的准备。既而魏主向宋求和亲,文帝不许。次年初,魏人焚掠而去,途中进攻盱眙(今江苏盱眙县东北),欲夺城中储粮,以为北归之资。将军臧质固守,魏军攻之,经月不拔,死伤万人。魏以士卒多染疾疫,因而退兵,所过之地,杀烧虏掠,但魏兵也死伤大半。二十九年(452),魏太武帝为中常侍宗爱所弑,文帝又遣萧思话、鲁爽、臧质等分途北伐,均无功而返。此后,南朝的武力益趋不振,北强南弱的局面,也于焉告成。
文帝的北伐,虽然失败,但他对南方的经略,则颇有成绩,可以其用兵林邑为例。林邑本汉日南郡象林县之地,当今越南广南一带。东汉末年,中国内乱,象林县功曹区某之子,名连,杀县令自立为王,子孙相承。其后区氏为其甥范氏所代,至晋武帝时,始来朝贡。东晋时,其主范文,攻灭邻近小国,势力日强。穆帝永和三年(347),林邑攻陷日南(今越南顺化Hue)。其后时服时叛,交州为之虚弱。宋文帝时,林邑寇盗不已,元嘉二十三年(446),宋以檀和之击平之。此后林邑内乱,又受扶南(今柬埔寨)寇侵,无力侵犯边邑;直到梁陈,仍甚少入寇。
宋军第二次攻魏和魏军反攻示意图。宋元嘉二十七年(450)六月,宋主刘义隆兵分三路,大举攻魏:东路主力由王玄谟指挥,自广陵出发,一路北进,渡淮,沿泗水入黄河,归萧斌节制,主攻碻磝、滑台;中路臧质、王方部自寿阳出兵,向西北直指许昌、洛阳;西路刘诞部北出襄阳,直指潼关,威胁长安,以牵制魏军,策应主力;江夏王刘义恭进驻彭城,节度全军。九月,东路宋军进占碻磝,进围滑台;中路经许昌攻克洛阳;西路下弘农、潼关,一时进展俱顺。魏主拓跋焘闻讯,并不急于反击,待十月秋高马肥之时,才大集军马,亲率主力大举反攻,十月七日即进至枋头,前锋渡过黄河,威胁王玄谟军退路,随即大军渡河,直指滑台。王玄谟大惧,置水军不顾,仓皇东逃至碻磝。萧斌则退守历城。刘义隆见事不可为,召刘诞部退守襄阳,弘农、潼关得而复失。至此,宋军全线转入防御。拓跋焘则乘胜势,分三路南下。十一月,东路拓跋那自青州南下,进占山阳,随即下广陵;西路拓跋仁、长孙真军自洛阳经悬弧、寿阳、马头,进至横江;拓跋焘帝率主力攻占邹山,进围彭城,久攻不能下,遂舍城南下至瓜步,建康一时急危,宋朝野震恐。至此,长江下游北岸地区尽为魏军所有。但魏军无水师可资渡江,又困于江北民众坚壁清野,更兼前有大江,后有坚城,终不能久逗,遂于次年正月率众北返。至此,宋第二次北伐以失败告终。此役,宋军统帅乏力,又三路全线出击,分散兵力,在北魏优势兵力打击下,终致全线溃败;魏军先收编兵力,让开一步,再乘时反击,得手后又不失时机实施中路突破与侧翼迂回,得以长驱南下,战略战术极为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