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梁的兴盛

字数:1300

梁武帝南兰陵(今江苏常州市武进区西北)人,与齐室同宗,为人恭俭,即位后颇能勤政爱民。据说他每到冬月,四更即秉烛视事,膳食惟豆羹粗粝,身衣布服,摒除音乐。他亲任朝臣周舍、徐勉,舍参预机要者二十余年,性极俭素,勉也公而忘私,家无蓄积。由于武帝君臣的克勤克俭,因而政治清明,国内安定,蔚成江表的盛世。

武帝博学能文,对学术也加意提倡,他的最大功绩是扩充国学。南朝自宋文帝元嘉二十年(443)始建国学,至二十七年(450),以与北魏战争而废除。齐高帝建元四年(492),复立国学,有学生一百五十人,但同年即因高帝之丧而停办。其后齐武帝、明帝也曾两度兴建国学,但时间短暂,自不会有多大效果。到梁武帝天监四年(505),设置五经博士各一人,每人主持学馆一座,每馆有学生数百人,由国家供给其生活必需品,绩优者由政府任为官吏。七年(508),又正式建立国学,学生除公卿子弟外,皇太子、皇子及宗室王侯均须入学。大同七年(541),又于宫城西部设立“士林馆”,延集学者讲学。因为教育的发达,所以南朝文物,也以此时为最盛。

梁武帝初年,正值北魏宣武帝在位,其时魏室已自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东)迁都洛阳,鲜卑人正展开大规模的汉化。魏的国势,看来虽仍甚昌盛,但实际已开始走下坡路。其时南北国界,已移至淮水以南。宋初,南朝北境本在黄河以南,虽然文帝末年北伐失败,魏人南下,但不久退回,失地又为宋所收复。明帝时,徐州刺史薛安都以彭城(今江苏铜山县)降魏,宋遣军伐之,为魏所败,于是淮北及淮西之地,尽沦于魏。至齐东昏侯时,寿阳(今安徽寿县)守将裴叔业降魏,于是魏人势力,及于淮南。武帝将篡齐,齐宗室萧宝寅奔魏,请兵伐梁,魏不从。其后梁江州刺史陈伯之亦降魏,请兵自效,魏乃有南侵之意。

梁武帝萧衍,选自《乾隆年制历代帝王像真迹》。

天监二年(503),魏开始攻梁,二三年间,东拔淮南数城,西取义阳(今河南信阳市南)及梁州(今陕西省南部)之地,益州几至不保,梁地大削。五年(506),梁大举伐魏,以临川王宏(武帝弟)督诸军北进,魏以中山王英拒之,梁师溃于梁城(今安徽寿县东北)。次年,中山王英围钟离(今安徽凤阳县东北),时魏师数十万,而城中梁军仅三千人,守将昌义之竭力拒战,魏军终不能克。既而梁先后以曹景宗、韦睿率军赴援,内外夹击,魏师大溃。英脱身走,魏军死于淮水者十余万,为梁所斩俘者又数万人。这是南北朝交兵以来,南朝前所未有的大捷。

钟离之役后,梁魏仍时有小战。至十三年(514),梁欲复寿阳,于是大战又起。魏将李崇,在寿阳十年,与梁战屡胜,梁多方谋去之,终未如愿。是年,武帝用魏降人王足计,发兵民三十万,于寿阳城外筑堰,用以截淮水灌城。十五年(516)四月,堰成。堰长九里,高二十丈,下阔一百四十丈,上广四十五丈;堰上树植杞柳,军队亦列营其上。至八月,淮水暴涨,堰突倾坏,军民漂流入海者十余万人。魏本拟出动大军攻夺淮堰,闻堰坏而止。此役之后,梁无力大举,魏亦以孝明帝幼弱,胡太后当权,内政不修,国力渐衰,以是双方能相安一时。普通元年(520),梁魏开始通好。

其后魏国内大乱,干戈四起,其势益衰。这时梁本有复兴的机会,但江左晏安已久,兵力不振;而武帝又非雄才大略,虽也曾乘时进取,但似乎并没有全盘计划,同时也没有全力以赴;因此用兵范围,总不出淮水两岸。武帝自普通五年(524)起,再度北伐,虽多克获,但也间有顿挫。至七年(526),梁克寿阳,凡下五十二城,要算淮堰之役后武帝北伐的最大收获。武帝经略北方的另一失策处,即是始终想藉降人的力量为前驱,以期不劳而获。大通二年(528),魏孝明帝死,国内大乱,魏宗室元颢奔梁。武帝乃立元颢为魏主,以陈庆之率兵送之北归。颢等北上,克复洛阳,终以孤军无援,未能成事。元颢为魏人所杀,庆之间道逃回,梁军全覆。但此后武帝仍不放弃利用降人的念头,终致造成末年的侯景之乱。


(二)宋的乱亡与齐的继起(四)侯景之乱与陈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