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书 >
- 中国通史 - 傅乐成 >
- 第十一章 南北朝的对峙 >
- 三、北魏分裂与南北统一
(一)北魏的汉化与衰乱
魏太武帝于宋元嘉二十九年(452)为中常侍宗爱所弑,其太子晃已先死,晃子濬年幼,爱乃立太武庶子南安王余。余以宗爱专恣,欲夺其权,又为爱所弑。同年,朝臣刘尼、源贺等拥濬继位,是为文成帝,遂族诛宗爱。文成帝在位十三年,于宋明帝泰始元年(465)死。太子弘继立,是为献文帝,年十二,丞相乙浑专政。次年,太后冯氏(文成帝后)诛乙浑,临朝称制,既而归政。献文好黄老浮屠,于七年(471)传位于太子宏而自称太上皇。宏即位,是为孝文帝,年仅五岁。冯太后汉人,猜忌多智,但内行不正,夙怨献文。献文禅位后五年而死,时言为太后所鸩。献文既死,太后复临朝,与南齐通好,政治尚为安定,但她颇有滥刑和奢侈的缺点。
齐武帝永明八年(490),冯太后死,孝文始得亲政。他可能受冯太后的熏陶,倾慕汉化,颇有“大一统”的思想。时魏的版图,已扩至淮水以北,其首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东),距离魏的南境过远,且酷寒多风沙,人口稀少,又无漕运,不宜于南进的推动。因此他想迁都洛阳,又恐臣下不从,乃议大举伐齐,胁众南下。十一年(493),孝文率步骑三十万南下,止于洛阳。次年,遂定都之。魏的若干制度,本系参酌汉制而成,但孝文认为鲜卑人汉化的程度,尚不够彻底,因此迁都以后,遂即展开大规模的汉化运动。当时洛阳是北方汉化的中心,自然也是推行汉化的最好环境。在他迁都后的三年中(494~496),曾颁行许多有关汉化的措施,其重要者如下:
(一)禁止胡服。当时胡人衣狭而短,汉人衣宽而长,至是他本人袭服汉族帝王衣冠,一般士民也须着汉服。(二)禁止胡语。凡士民三十岁以下者均须屏绝“北语”(即鲜卑语),俱从汉音;官吏北语于朝廷者免官。(三)改变度量。改用长尺大斗,均依汉制。(四)推广教育。设国子学、太学及四门小学于洛阳,并征求天下遗书,以充秘阁。(五)禁止归葬。凡迁居洛阳的鲜卑人,死即葬于河南,不准还北,于是南迁者均改籍贯为河南洛阳人。(六)改变姓氏。改拓跋氏为元氏,其余功臣旧族,亦均改之。
孝文帝的汉化,大大提高了鲜卑人文化和生活的水准;但另一方面也使鲜卑人沾染了不少汉人的毛病,诸如奢侈、文弱等,这些缺点,在孝文身后,都逐渐暴露出来。孝文迁都后,除了在国内推行大规模的汉化运动,对外便是接二连三的伐齐。齐明帝建武元年(494),他遣师分道攻齐。东路魏军攻钟离(今安徽凤阳县东北)不克,他自率大军赴援,并遣军临江,数明帝之罪。但钟离终攻不下,不得已退师,其他各路魏军,亦皆无功而返。四年(497),孝文自率大军攻齐,欲取襄阳(今湖北襄樊市襄阳区)。魏进军后,连陷要地,于次年围樊城(今湖北襄樊市北),不克。适值齐明帝死,而高车又兴师抗魏,孝文乃以“礼不伐丧”为由,引兵而还。齐东昏侯永元元年(499),齐以陈显达、崔慧景等北伐,孝文自将御之,大败齐师于马圈(今河南邓州市东北),显达等南走,孝文也以病笃北还,死于途中。太子恪继立,是为宣武帝。次年,魏人取齐寿阳。
宣武即位后,外戚高肇(孝文帝后兄)及幸臣茹皓专权,所为横暴,政治渐坏。梁武帝天监十三年(514),魏以高肇率师攻梁、益州。次年,宣武帝死,朝臣于忠等迎立宣武次子诩,是为孝明帝,年仅六岁。高肇闻讯,中途回师,至洛阳后,为于忠所杀,而忠行为亦多不法。孝明年幼,由生母胡太后临朝。太后汉人,性情淫放,逼幸清河王怿(孝文帝子)而以之辅政,并信用妹夫元叉及侍中刘腾。她本人生活奢侈,崇信佛教,在洛阳大修寺院,加以赏赐无度,靡费极多。既而元叉等与清河王怿结怨,于普通元年(520),与刘腾合谋杀怿,并幽胡太后,由是二人专权,威震内外。叉好酒色,腾好财货,因而朝政益乱。四年(523),刘腾死。明帝与胡太后密谋黜叉,丞相高阳王雍亦参其谋。六年(525),太后复临朝,贬元叉为民,不久赐死。
从宣武帝到孝明帝初期的二十余年,是北魏衰乱的起点,政治与社会风气,在这段时间中,业已腐化不堪。奢侈之风,弥漫着整个首都,王公大臣,类皆穷极豪华。仅高阳王雍一家,便拥有僮仆六千,妓女五百,贵族的豪富,于此可见。至于他们财富的来源,当然离不开贪污。风气如此,纪律自然废弛。禁军官兵,因受文臣排抑,曾掀起变乱,公开杀戮大臣,朝廷亦不敢深究。胡太后再度临朝后,仍信用嬖宠,并与孝明帝不合,政治益形恶化。魏中央政府虽萎靡至此,但屯戍北边诸镇的少数鲜卑人,因汉化程度较浅,尚保有其原始的朴勇性格,因此魏的北方与首都,渐变成为两个截然不同的文化区。这两个区域,由隔阂而致对立,终致造成魏帝国空前的内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