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政治的改进

字数:1713

唐高祖武德时代,不但国家尚未完全统一,政治也似乎未上轨道。太宗曾批评武德时的政治是“货赂公行,纪纲紊乱”,这评语或许过苛,但与事实相去不会太远,只要从“玄武门之变”一事看来,便可想见当时的政治情形。到太宗贞观,国家虽然统一,但因新承大乱之后,民间残破已极,当时全国的户口,尚不满三百万户,较之隋极盛时,减少三分之二。因此太宗君臣,每以隋为鉴,励精图治。贞观初年,太宗所遭遇的最大难题是灾荒。元年(627),关中地区发生饥馑,斗米值绢一匹;二年(628),全国普遍发生蝗灾;三年(629),又有水灾。但太宗劝加安抚,人民虽流离失所,对政府并无怨言。到四年(630),全国丰收,灾民全归乡里,国内的秩序恢复,政治也开始走上完美之途。

唐的制度,虽大体承袭隋朝,但太宗君臣的朝气,却能使旧制的优点发挥尽致。同时在行政技术上也有不少的改进,有关这方面的重要改革方案,大都颁行于贞观元年至五年(627~631)的几年间。例如隋时对中央最高行政机关的尚书、中书、门下三省,并未能明白厘定其职权以及其相互间的关系;到太宗乃明白规定三省的职权,使其发挥制衡作用,以杜绝偏重的流弊。其后又创立三省首长联合议政的办法,以解决相互间的争执。这类改革,都是前代所没有的。又如太宗不但本身竭诚纳谏,更把谏官的职权扩大,在他即位之初,即制定中书、门下两省的首长和三品以上的官员入阁议事时,也要以谏官自随,遇有缺失,立刻谏正。

对于吏治,太宗也非常注意。他即位后不久,曾命房玄龄省并冗员,中央政府文武官员的名额,仅留六百四十三员,可想见其行政效率之高。他并命五品以上的京官,轮流值宿于中书省,以便随时延见,垂询民间疾苦和政事得失。对于都督、刺史一类的地方官,都亲自简选;他们在官时的善恶行迹,也都有详细的纪录,以备黜陟。又命内外五品以上官保举县令,以便录用。此外他更经常遣使巡察四方,以黜陟官吏,省民疾苦。刑法方面,也宽省不少。他曾命长孙无忌与学士法官更定律令,改绞刑五十条为流徒。对于死刑的判决与执行,尤为审慎,凡死刑罪案,皆命中书门下两省四品以上的官员与尚书详加讨论,以免冤滥。在京师处决死刑罪犯,执行机关必须于行刑前覆奏五次,经批准后,始可执行。在地方处决者,则须覆奏三次。从这类改进,可以看出太宗的勤政爱民。他即位之初,曾有人劝他重法以禁盗,他回答说:“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见《资治通鉴》卷一九二]这几句话,也正是他处理国政所悬鹄的。

前面已说过,贞观四年(630)时,唐的政治已臻完美。史书记载这一年的米价每斗不过三四钱,社会秩序安定到“外户不闭”,被判处死刑的罪犯只有二十九人。这类记载,虽然不免令人感到有些溢美,但无可置疑的,当时的政绩定然在水准之上。此后政治日益进步,国势也更加昌隆。太宗所以能不断的开疆拓土,建立赫赫的武功,与国力的充实以及内部的稳定,自然有连带关系。贞观十年(636)以后,太宗的志业,似已略不如前。魏征曾于十一年(637)上疏,说他“欲善之志,不及于昔时;闻过必改,少亏于曩日”。其后魏征又列举他的若干有始无终之处,但直到十七年(643)征去世以前,太宗并没有若何重大缺失。及征死后,太宗才遭遇一些不快事件,其中最大的两件,一是十七年的废太子承乾为庶人,一是十九年(645)伐高丽的无功。这里谈谈太子承乾被废的经过,另一件将在别章详述。

太宗共有十四子,皇后长孙氏所生者三子,即太子承乾、濮王泰和晋王治。承乾幼甚聪敏,及长喜声色,又好效突厥语言及服饰,嬉戏无度。泰则好士爱文学,甚得时誉,为太宗所宠爱。泰也颇有夺嫡之意,因此与承乾各树朋党,渐生嫌隙,以致朝局不安,群臣日有疑议。但太宗最初并没有废太子之意,他于贞观十五年(641)特以魏征为太子太师,以绝天下之疑。及魏征死,局面大变,两派斗争益烈,承乾的荒唐也益甚。同时承乾因仇泰日深,渐有不轨的企图。十七年(643),有人告太子谋反,按验得实,承乾乃被废为庶人。为此事牵连而被诛者,有汉王元昌(太宗弟),朝臣侯君集和杜荷(杜如晦子)等。太宗原有立泰的意思,既而恶其凶险,也弃而不立;最后因长孙无忌的力赞,遂立晋王治为太子,时年十六。治当时有“仁孝”之称,其实为人懦弱,才智也甚差。其后数月,太宗又有悔意,想改立英果类己的吴王恪(恪母为隋炀帝女),但因长孙无忌的反对而未果。当承乾被废嗣位未定时,太宗的精神极为烦闷,曾当众表演自杀,这也许是他在位期间最感痛苦的一件事。

太宗晚年又感染上些迷信思想,对方士甚为崇信,命他们造“延年之药”,以求长生。此外对若干朝臣也颇为猜忌,例如大臣刘洎和秦府旧将张亮的被杀,都没有明显的罪状。对李 尤为嫉视,他临终托孤于长孙无忌和褚遂良而贬 于外,甚至有翦除的意思。这件事在他身后发生严重的后果,由于李 与长孙无忌等的不协,曾掀起政治上的极大风波。他死于贞观二十三年(649),年五十二岁,据说他的死与食延年药有关。


(二)太宗的优点二、武后的称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