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诸镇的连兵

字数:1467

安史诸镇,以田承嗣为最强。他有兵十万,对唐室也最无礼,代宗对他加意笼络,但他骄傲如故,大历八年(773),昭义节度使薛嵩死,唐以嵩弟崿为留后。十年(775),承嗣夺取昭义一部分地盘。唐遣兵伐之,不能取胜。次年,承嗣谢罪,唐赦免之,但承嗣所占的昭义地盘,并不交出。唐室另派李承昭为昭义节度使,统辖其余地方。至此,黄河以北的安史系藩镇,仅剩魏博、卢龙、成德三镇。这时黄河以南的淄青节度使李正己,已拓地至今山东省的西部及南部,他共辖十五州,也拥有强兵十万。这四镇名义上虽是唐室的藩臣,实际上等于敌国。十四年(779),承嗣死,由其侄田悦继承其位,藩镇世袭的恶例,由此开端。

同年,代宗死,子适继位,是为德宗。他即位之初,颇能励精图治,藩镇对之深为敬畏。但他为人刚愎忌刻,没有充分的知人之明。建中二年(781),他引用奸臣卢杞为相,政治日非,渐引起藩镇的轻视。因此在一段极短暂的安静之后,又掀起了战乱。同年,成德节度使李宝臣死,其子惟岳自称留后,田悦为其求节度使,唐室不允,悦乃联合惟岳及李正己,举兵叛唐。既而李正己死,其子李纳擅领军务,仍与田悦等联合。唐以马燧、李晟等讨田悦,悦败归魏州,唐军围之。李惟岳则为部将王武俊所杀。

卢龙节度使李怀仙,于代宗大历初为部将朱希彩、朱泚等所杀,二朱相继为节度使。大历九年(774),朱泚入朝。次年,泚自请留长安,唐乃以其弟朱滔为卢龙节度使。至田悦等叛,朱滔以讨叛有功,希望唐室增其辖地,未能如愿。王武俊则求为节度使,谋亦不遂。因此二人怨恨,乃发兵共救田悦,解魏州之围。既而三镇与淄青李纳联合,同时称王。朱滔称冀王,王武俊称赵王,田悦称魏王,李纳称齐王,共推朱滔为盟主。他们并与淮西节度使(治蔡州,今河南汝南县)李希烈勾结,希烈是安史降将李忠臣(原名董秦)的养子,忠臣于代宗时为淮西节度使,大历末为希烈所逐,唐室便以希烈继为节度使。德宗时,希烈因求增地不遂,乃与四镇相结,自称建兴王天下都元帅。淮西也可以算是安史系的藩镇,它仅辖三州之地(今河南东南部),形势也很孤立,但具有极强的战斗力。

建中四年(783),希烈遣兵四出抄掠,东都大扰,唐室派泾原等镇兵讨之。同年十月,泾原节度使(辖泾、原二州;治泾州,今甘肃泾川县北)姚令言率兵五千到京师。因未得赏赐,军士在进发至长安以东的浐水时哗变,鼓噪而还,德宗仓皇出奔奉天(今陕西乾县)。叛军入长安后,推举废处京师的朱泚为主,百官留在京师的,多受其委用。朱泚自称秦帝,不久改号为汉。当时中央大军正攻打魏博,闻变后由李怀光、李晟率师还救长安。朱泚率军自长安围攻奉天,幸李怀光赶至,击败叛军,朱泚始退回长安。奉天解围后,德宗听信卢杞谗言,竟不召见怀光,怀光乃顿兵抗表,论卢杞之罪,德宗不得已将杞贬逐,但怀光仍不满意。

兴元元年(784),德宗用朝臣陆贽之策,下诏赦免李希烈、田悦、王武俊、李纳等人之罪,惟朱泚不赦;并免除若干苛捐杂税。于是人心大悦,田悦、王武俊、李纳也都去掉王号,上表谢罪,唐室恢复田悦的官爵,并以王武俊、李纳分任成德、淄青节度使。只有朱滔、李希烈不听,滔仍引兵南攻,希烈则自称楚帝。李怀光屯军于咸阳(今陕西成阳市东),暗与朱泚相通,并阴谋袭取奉天。德宗闻讯,又急忙逃到梁州(今陕西南郑县东)。既而李怀光以实力不足,决计先据河中(今山西永济县),于是大掠而去。同年,李晟收复京师。朱泚、姚令言率余众西走,均为部下所杀。德宗还长安后,命马燧、浑瑊等讨李怀光。贞元元年(785),马燧等进逼河中,怀光兵败自杀。次年,李希烈为其将陈仙奇所杀,唐乃以仙奇为淮西节度使。不久仙奇又为部下吴少诚所杀,唐室又以少诚继其位。

田悦于兴元元年(784)为田承嗣子田绪所害,唐室乃以绪为魏博节度使。朱滔则于朱泚称帝时,起兵南下,想西入潼关,但为王武俊所拒,败回幽州,上表待罪。贞元元年(785),滔病死,唐室以其将刘怦为卢龙节度使。同年,怦又死,唐复以其子济为节度使。

德宗返跸后,对藩镇采取姑息政策。当时全国藩镇共有四十余处,布列四方,大的辖有十州之地,小的也辖三四州,大都在半独立状态中。而德宗又以奸佞裴延龄用事,并昵近宦官贪吏,因此政绩日衰。贞元十四年(798),吴少诚于淮西举兵,侵掠邻州。唐室讨之不利,终于赦免其罪,因此藩镇的气焰更盛起来。


(一)藩镇的强大(三)宪宗的征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