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书 >
- 中国通史 - 傅乐成 >
- 第三章 春秋时代与战国时代 >
- 二、春秋诸侯的争霸
(一)春秋初期的国际局势
周室东迁后所能控制的地盘,大致西起华山(今陕西华阴县),东南至嵩山,换言之,大致东到今郑州以西,南到今嵩县以北;北边则包括今黄河以北的沁阳、孟、温等市县之地(前635年,周室又将黄河北岸的土地,送给晋国)。不特畿土大为削减,人民因丧乱而穷困流散,也可以想见。同时各诸侯国对周王室的态度,也日渐冷漠。一方面由于若干诸侯国与王室的亲戚关系,随着时间而日趋疏远;一方面也由于王室的衰弱,渐至无力维持君臣的名分。此外还有若干国家,根本与王室没有什么渊源关系,自然更不会热诚拥戴。
春秋时代的诸侯国,见于经传的有一百七十余国,但有些仅有国名,甚至连地理位置都无法确知。其中历史较详,会盟征伐都可考的,只有齐、鲁、曹、卫、郑、宋、陈、蔡、燕、晋、秦、楚、吴、越等十数国。比较拥护周室的,只有齐、晋、卫等国,鲁国似乎对周室不满,态度甚为冷淡。与周室敌对的则以郑、楚为最。此外大都采中立态度,与周室漠不相关。
因为王室的衰弱,政治重心也渐由王室转移到列国,从此开始有了个国际局面。在周室东迁后最初的一百多年,列国之间还没有所谓“霸主”出现,只是东方几个国家如鲁、卫、齐、曹、郑、宋、陈、蔡等相互攻战的局面。这段时间中大多数的战争,以郑宋两国为中心,它们的敌对,是造成当时国际局面动荡不安的主要原因之一。列国中陈、蔡经常是宋的与国,齐、鲁等国则有时助宋,有时助郑。郑国一度很强,它的君主庄公(前743~前702)是一位杰出人物,但因国土既小,又陷在宋、卫、陈、蔡的半包围圈里,虽然他能屡次击败各国,但终不能称霸。郑又与王畿相邻,因而常发生利害冲突。前705年,周桓王亲自率领诸侯伐郑,结果桓王中箭而大败,周室的威信也就更加低落。周室既然久已不能维持诸侯间的秩序,自然而然便由强大的诸侯,也就是所谓霸主担负起这个责任。
周室东迁后,诸侯争霸形势图。
霸主在郑庄公死后才出现。郑国自庄公死后,因诸子争立,发生一连串的内乱,国势日衰,而齐、晋、秦、楚四国,几乎同时崛兴起来。四国的位置,都处于边疆地区,与它们为邻的,多是些文化低落的部族,因此它们可以自由开拓领土,国力也随之增强。它们各据一方,而以中原的一批较小的国家作为争夺对象,这种争夺便是所谓“争霸”或“争盟”;能为中原多数国家所亲附拥戴的,便是霸主。当时的大小国家,在名义上都承认周王的共主地位,但周王的实权早已消灭,只有霸主才能左右当时的政局。小国对霸国,也有若干义务,例如霸国对某一个敌方讨伐时,亲附它的小国,也要出兵助战;此外尚有经济上的供应。所以争霸等于说是争取军援和势力范围。春秋时代的第一位霸主,是齐桓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