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书 >
- 中国通史 - 傅乐成 >
- 第三章 春秋时代与战国时代 >
- 二、春秋诸侯的争霸
(四)晋秦楚的角逐
周平王东迁时,秦襄公护驾有功,得以升格为诸侯。当时丰、岐一带,尚为犬戎所盘据,平王委襄公以兴复之效,并将这块地方许给秦国。其后秦果能达成任务,因此秦人得据有王畿西部。至秦武公时(前697~前678),秦国的势力已东至华山之下;在西方,秦人又伐邽冀戎,辟土至今甘肃东境。至穆公(前659~前621),更向东方猛进。他曾乘晋国内乱操纵晋的内政,并取晋河西之地;其后他又灭掉黄河西岸的梁(今陕西韩城县)、芮(今陕西大荔朝邑镇南)等国,成了晋国的近邻。晋文公即位后,秦晋邦交敦睦,在国际上总是合作的。前630年,也就是城濮之战后的两年,晋、秦并力伐郑,穆公因受郑人游说,单独与郑媾和,晋也因而班师,从此两国发生了裂痕。但文公在位期间,秦国始终不敢积极推行他的东进政策。
前628年,晋文公死,子襄公立。次年,穆公想乘机潜师灭郑,但从秦到郑,中途要经过好几国,潜师是不可能的,果然师次中途,就为郑晋所知。秦因密谋泄露,急忙退师,被晋人截击于殽(今河南洛宁县),大败而回。前624年,秦伐晋获胜,得复前仇;但穆公的东进之路,终被晋所全力阻挡。穆公乃改变方针,尽力西向发展,并吞秦国西面的那些落后民族,结果灭国十二,辟地千里,成为西戎中的霸主。到他死时(前621),秦人已占有渭水流域的大部。自殽之战后七十年间,秦晋所发生的战争,据史册所记,共有十余次,但晋国终不可动摇。等到秦人再展其东进的雄图,已是二百数十年以后的事了。
再谈楚国。楚自成王时与齐国订召陵之盟,不能得志于北方,乃东向发展,灭弦(今湖北浠水县西北)及黄(今河南潢川县)。其后城濮之战,楚人的北上计划虽再度受挫,但他们在南方的开拓工作,却丝毫未受阻碍。成王子穆王(前625~前614),又灭江(今河南正阳县东南)、六(今安徽六安市北)、蓼(今安徽霍邱县西北)等国。这时晋人正忙于抵挡秦人的东进,因而穆王又兴经略中原的野心,于是郑、陈等国,都受到楚的侵略。
穆王死,子庄王(前613~前591)立。他灭庸(今湖北竹山县)、舒(今安徽舒城县)等国,并对中原国家宋、郑、陈及陆浑戎(今河南嵩县)等大张挞伐。晋则自襄公于前621年死后,因内忧间作,国势转衰。前597年,楚伐郑,郑人奋战三月而降;晋军渡黄河救郑,被楚人击败于邲(今河南郑州市)。这一战奠立了庄王的霸业。
邲之战后,楚人虽得志于一时,但未能动摇晋的根本,双方仍不时发生战争。宋国因介乎两大之间,在晋楚的角逐中,饱受池鱼之殃,因而在国际坛坫上,又添了宋人倡和的一段插曲。前579年,宋大臣华元倡和平运动,由其拉拢晋楚订盟,互不侵犯。但条约只维持三年,便被楚撕毁。前575年,晋楚又战于鄢陵(今河南鄢陵县),结果楚败。鄢陵战后,晋悼公(前572~前558)一度称霸,但其时陈已亲楚,不复从晋,晋楚势力范围的分界,大致在今河南省许昌市一带。这时晋的攘楚政策虽然未变,但因国内大夫权势渐盛,忙于内争,不再注意对外的政策,这种形势促成后来晋楚的再订和约。
前546年,宋大夫向戌召开列国“弭兵”大会,与会者十余国,会中楚以诸侯盟主自居,晋也由它。大会的决议,凡未附从晋或楚的国家,此后对晋楚应尽同样的义务。这是楚代表令尹子木的提案,经过修改而后通过的。订盟的计有十国,除晋、楚外,尚有宋、鲁、郑、卫、曹、许、陈、蔡八国,八国中前五国亲晋,后三国亲楚。楚以三国换取五国的亲附,自然占了便宜。亲晋的齐和亲楚的秦,则作旁观者,并未与会。弭兵之盟后,晋国内部问题日趋严重,主权从公室移到几个氏室,它们对内争的兴趣远过于国际上的争霸,因此晋乃自争霸战中退却。这自然给楚一个极好机会,十余年后便撕毁盟约。前534年,楚灭陈,三年后又灭蔡,后来楚虽又使它们复国,但晋对这两件事始终不加闻问。论理楚在中原可以横冲直撞了,但此后不久,它的东邻,又崛起一个强敌,给予它莫大的牵制和打击,那便是吴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