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外戚王氏的兴起

字数:990

宣帝以后,历经元、成、哀、平及孺子婴五帝,凡五十五年(前48~7),而后为外戚所篡。在这五十几年中,汉政虽然渐衰,但大体说来,仍不失为一个富强康乐的时代。这个时期的汉廷政治,有两个特点:一是儒家政治权位的提高,儒家出身的政客渐成为朝臣的主干。一是政权渐由外戚王氏一门所把持,王氏渐成为实际政治的最高领袖。这两种现象演变的结果,便是外戚王莽利用儒家学说和儒生的推戴,篡取汉室的地位。

儒家虽然在武帝时开始在政治上抬头,但武帝并没有大批的重用他们。武帝晚年,因奢侈黩武,国内发生乱象,引起国人的不满。到他死后,儒家便应时而起,因为儒家学说在“治国平天下”的手段上,与武帝是异趣的。昭帝时,儒生曾公开反对武帝的专卖政策。宣帝虽然也不崇儒,但当时儒家在政治上已有相当的势力,他临终并曾托孤于儒家出身的大臣萧望之、周堪等。所以儒家在政治上的得势,是武帝死后的一种自然趋势。元帝少时即好儒学,他做太子时,曾因劝宣帝任用儒生而受斥责。到他即位后,便亲任萧望之和周堪,更由他们汲引了一批儒生刘更生、金敞等,同心谋议。此外,元帝更把博士弟子的员额,大加增添,武帝时博士弟子仅设五十人,宣帝末增至二百人,到元帝更增至一千人。因此儒家的政治势力,日益隆盛。

元帝的重用萧望之等,引起外戚史高的不满,因此他和外戚许氏,宦官弘恭、石显相勾结,与望之等为敌。初元二年(前47),望之为恭等所谮而自杀,但整个儒家的政治地位,并未遭受严重的打击。元帝时的宰相如贡禹、薛广德、韦贤、匡衡等,无一不是儒生,他们与萧望之的不同,只是他们肯听命于外戚宦官而已。渐渐的,儒家集团成为朝臣的主干。

竟宁元年(前33),元帝死,太子骜继位,是为成帝。帝舅王凤(元帝皇后王政君兄)以“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的名义辅政,当时成帝已十九岁,本有亲政的能力,但因耽于酒色而委政于凤。王凤颇有长处,他执政后,广收人才,奠定此后王家不可动摇的政治势力。当时的朝臣,虽以儒家为主,但也有若干具有法家色彩的人物如陈汤、陈咸、萧育(望之子)、朱博等,他们多是极好的吏材,自成集团,与儒家集团相对抗。成帝一代的吏治,颇赖他们维持。[参看拙著《西汉的几个政治集团》“(六)外戚政治下的儒生派与现实派”(载拙著《汉唐史论集》页二九至三五)]但这两派朝臣,对王氏却是一致拥戴的。阳朔三年(前22),王凤死。此后终成帝之世,辅政将军一职由王家人轮流充任,继王凤的是他的几个弟弟王音、王商、王根,他们先后以“大司马车骑将军”、“大司马卫将军”和“大司马骠骑将军”等官衔辅政。绥和元年(前8),罢辅政将军号,仅称“大司马”。同年,王根病免,由他的侄儿王莽任大司马。

另一方面,朝臣的法家集团,为儒家所击败,于成帝末年瓦解,至此汉中央政府成了儒家集团的独占局面。进取人才的凋谢,象征着汉帝国声威事业的没落。


四、外戚政治与王莽篡位(二)王莽的辅政与篡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