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书 >
- 中国通史 - 傅乐成 >
- 第六章 汉帝国的盛世 >
- 四、外戚政治与王莽篡位
(二)王莽的辅政与篡位
王莽是王太后弟曼的儿子,曼早死,因此太后对莽甚为怜顾。成帝时,王氏子弟大都骄奢淫逸,惟有王莽恭俭好学。他酷好儒术,衣着也如儒生,毫无贵戚的恶习;同时他谦身下士,广施财物,以致弄得家无余资。他不特得到几位伯叔父的赏识,朝廷大臣,也多与他往还,因此朝野推重,声誉日隆。绥和元年(前8)他任大司马时,只有三十八岁,却能选贤任能,勤于政事;皇帝的赏赐和封邑的收入,全分给部下及宾客,自身益加俭约。有一次他的母亲生病,公卿列侯的夫人群去慰问,他的太太出来迎接,因衣着朴素,被大家错认为女仆。
绥和二年(前7),成帝死,由他的侄儿欣继位,是为哀帝。哀帝祖母傅太后刚暴擅权谋,过问政事,与王莽不合。同年,莽被罢免。建平二年(前5),莽被遣返他的新都侯国(在今河南南阳市,莽于成帝时受封)。此后汉廷政治由外戚傅氏和丁氏(哀帝母家)把持,王家遭到暂时的顿挫。
哀帝初即位时,本想有一番作为,但因受制于傅太后,他本人又体弱多病,由是政事渐废。其后又宠爱幸臣董贤,以他为大司马,甚至想把帝位让给他,更使国人失望。丁傅虽然也有贤才如傅喜(傅太后堂弟)、丁明(帝母丁太后兄)等,但均不能久安其位,其余的则大都骄奢庸妄,因此使国人对王莽过去的表现益加怀念钦佩。王莽就国后,吏民为他上书讼冤者达百余起。到元寿元年(前2),若干应举的士子,也于对策时称颂他的功德。哀帝乃把他征回京师,陪侍王太后。
二年(前1),哀帝死。这时傅、丁两太后均已先死,王太后又成为宫廷的主人。她立即复任王莽为大司马,并由莽选定一位九岁的宗室中山王箕子(元帝孙)继皇帝位,是为平帝。元始元年(公元元年),王莽进位为太傅安汉公,专决国政。四年,又加“宰衡”之号,效周公故事。到五年,那位年幼的傀儡皇帝突然死去,据说被王莽鸩杀的。
在平帝的五年中,王莽曾有不少“善政”。例如元始二年(2),他曾广封前代宗室诸王及功臣的后裔,凡一百一十七人;并捐田三十顷,钱百万,建房二百区以救济贫民。次年,他命令郡国县邑,下至乡聚,均设学校。四年(4),他扩充京师太学,为学者筑宿舍一万区;增加五经博士名额至每经五人,并立《乐经》博士。又征求通经术及学有专长的人,记述所学,前后达数千人。这些措施,无疑获得在朝和在野儒家的极度赞美。另一方面,在这五年中,不满意他的朝臣如孙宝、龚胜、邴汉等或辞职,或罢免;而与他敌对的势力如丁傅等家,早于平帝即位前罢黜殆尽。平帝母家卫氏,也于三年(3)为他夷灭。甚至他的叔父王立、长子王宇等,都因对他不满而被迫自杀。总之,到平帝末,朝中已找不到异己者。
平帝死后,王莽选了一位年仅两岁的宗室子婴(宣帝玄孙)为平帝嗣,而自为“假皇帝”,又称“摄皇帝”。他之加上皇帝的尊号,据说出于天意。因为平帝死后不久,武功(今陕西郿县东)县长浚井,得一白石,石上写着“告安汉公莽为皇帝”;他为顺从天意,才有此举。居摄二年(7),东郡太守翟义,起兵对他声讨,结果迅速败灭,这是他在“天与人归”的过程中的一点小波折。
三年(8),全国各地时有奇迹出现,这些奇迹都不外直接间接告诉世人“摄皇帝当为真”,因此王莽于这年十一月改元为初始。其后不久的一个黄昏,突有一位黄衣人出现于高帝庙中,他留下一个铜盒,然后离去。铜盒里有图和文字,大意都是说王莽应为真天子。王莽得知这个消息,亲到高帝庙拜受铜盒,然后宣布接受天命,即真天子位,改国号曰新。王太后虽表示反对,但为时已晚。至于那位送铜盒的黄衣人,名叫哀章,本是个无行游学者,却因此得到新朝极高的褒赏,位为上公。
王莽以外戚代汉,是空前未有的事。他的成功,固然由于伯叔的余荫、姑母的奥援以及他个人的人望等;但还有另一个重要的助力,便是儒家。西汉时代的儒学,已渗入大量阴阳家的学说,儒生们常好以自然现象来附会人事的祸福。武帝时的董仲舒,曾以灾异劝武帝改善政治,后人群起模仿,以天变灾异为借口来攻击所不满意的人或事,成了儒生们的惯技。此外邹衍的五德论也被他们用来解释政治,昭帝以后,便常有人指出汉运已衰,应禅位于新圣。虽然曾有若干儒者因而丧命,像昭帝时的眭弘,宣帝时的盖宽饶等,但此说深入人心,哀帝的想禅位董贤,可能也是受这种说法的影响。加上成帝与哀帝荒怠政事,更使举国上下有汉运将终的感觉,这给王莽安排下一个最好的篡位环境和理论根据。自成帝以来,王氏与儒家在政治上合作,双方本已有密切的关系;而王莽的好儒与优待儒生,自然更为儒家所感戴,他们终于成为王莽代汉的极大助力。
王莽的好儒,倒是真的。他具有浓厚的儒家思想,但这些思想已非孔孟之道的真面目,而大部是些荒唐的迷信和迂谬的复古论。他之喜欢人们向他献符瑞,以及篡位后许多“开倒车”式的措施,都是这种思想的具体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