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书 >
- 中国通史 - 白寿彝 >
- 第六卷中古时代·隋唐时期 >
- 丙编典志 >
- 第一章农牧地区的演变及其影响
第二节隋时及唐代前期关中的富庶和漕粮的主要供给地
富庶的关中地区隋唐时期的农耕地区是相当广大的。西起陇山,北起燕山,东南达于海滨,都能耕耘播种,有所收获。地区这样的广大,天时地利又复不尽相同,人口多少亦间有差异,故同为农耕地区,富庶与硗薄就难得一概而论了。
说到富庶的农耕地区,首先应该提到关中。唐初始分宇内为十道,以都城长安为中心的为关内道。关内道北边沙漠,己远至阴山之北,其中大部分属于半农半牧地区,不能以富庶相称道。这里所说的关中,乃在济、雍、河、华之间,具体说来,就是由陇山之下,东至黄河之滨。远在更古的年代,这里就以膏壤、沃野千里相称,其民好稼穑,殖五谷。西周、秦、汉相继在这里建都,这应是其中原因的一端。隋唐时期也在这里建都,道理也是一样的。
关中土地肥沃,农田水利亦素所讲求。这可以远溯到秦时的郑国渠和汉时的白渠。这两条渠道后来不时湮塞,也陆续得到疏浚。就在隋朝建国以前,宇文周还作过一次修理,使隋朝得以受益。关中八水,泾、渭而外,还有沣、滈、灞、浐、潏、涝诸水。隋唐时期对于这八条水道都作了充分的利用,作为农田灌溉的渠道是相当繁多的。这些河流和渠道形成一个稠密的灌溉网,都城长安就位于这个灌溉网的中心,因而关中也就成了富庶的农耕地区。
关中作为都城所在地,人口是相当繁多的,隋时关中三郡为京兆、冯翊和扶风(治所依次为今陕西西安、大荔和凤翔)。平均各郡每县都有万户人家,有的还超过许多。唐时京兆府和同州(即隋冯诩郡)、华州(治所在今陕西华县),天宝年间平均每县也都超过万户。平均万户人家的县在黄河下游是相当多的,不仅关中一地为然。夫中作为都城所在地,有些人口是不列入这样数字之中的。贞观年间,始置府兵,天下十道,共置府六百三十四,关内道所置二百六十一,居全国的少半,而京兆府和同、华、岐(即隋扶风郡)、陇(治所在今陕西陇县)四州,就有一百九十四,其中京兆府独有一百三十一,为数实非甚少。即令府兵不脱离生产,自食其力,西北边兵的根秣,也需要取资于关中。突厥颉利可汗破灭之后,其酋长相率降附,入居长安者竟有数千家。其他各色人等来往居住于都城的应更非少数。人口繁多,粮食消耗自必相应增加。关中虽云富庶,亦将难于支应。早在隋初,这样的问题即已显露出来,不能不由关东各地调运粮食。为了转输粟米,还特地引渭水自大兴城(在今西安)至于潼关,开凿了一条长三百余里的广通渠,可知其间严重的程度。隋初肇其端倪,唐朝继之,竟其一代,皆国循守旧,莫之更改。
汾水下游的汾晋地区隋初为了供应都城粮食,曾漕关东及汾、晋之粟。这里于关东之外,特别提到汾、晋,汾州治所在今山西汾阳县,州境远至今山西平遥县。晋州位于汾州之南,其治所在今山西临汾市。唐玄宗开元时,裴耀卿主持漕政,益漕诸州之租,其中就列有晋、绛二州。绛州又在晋州之南,其治所在今山西新绛县。隋唐两代皆重视这三州的租粟,可知当时汾水中下游也是相当富庶的。《隋书·地理志》于冀州后序中说:“河东、绛郡、文城、临汾、龙泉、西河,土地沃少塉多,是以伤乎俭啬。”西河、临汾、绛郡三郡也就是汾、晋、绛三州。河东郡即唐蒲州,后称河中府,治所在今山西永济县蒲州城,更在绛州之南。龙泉郡唐为隰州,治所在今山西隰县。文城郡唐为慈州,治所在今山西吉县,这诸州郡中,河东、绛郡、临汾、西河皆在汾水流域,文城、龙泉则在吕梁山南端。山川不同,土地肥塉也相应有所区别。何况吕梁山南端还属于半农半牧地区。其间差异就更为明显了。《隋书·地理志》一并道及,似有失于笼统。
关东黄河下游的农耕地区汾晋地区仅限汾水下游,也失之狭小,不能和关东相比拟。关东远在战国秦汉之时,是指函谷关而言的。时移世易,函谷已不再设关,潼关代之而起。潼关之东,崤山绵延,嵩山高耸,其南又起伏着熊耳、伏牛诸山,其间虽也有多人耕耘,至于富庶则是说不上的。《隋书·地理志》于豫州后序论洛阳,谓“其俗尚商贾,机巧成俗”,初未一道及农耕诸事。而于荥阳和梁郡,则谓其好尚稼穑。隋荥阳郡于唐时为郑州(治所在今河南郑州),梁郡为宋州(治所在今河南商丘)。郑宋之间,平原广漠,自来宜于农耕,与洛阳略有不同。郑州与洛阳所隶属的河南府毗邻,东西相差殊为明显。隋初为了运输关东、汾、晋漕粮,曾于蒲、陕、虢、熊、伊、洛、郑、怀、邵、卫、汴、许、汝等水次十三州,募置运米丁。这十三州可分为三个部分。蒲州就在汾水之南,自是运输汾、晋粟米的。陕、虢、熊、伊、洛(治所依次在今河南三门峡西、灵宝、宜阳、临汝、洛阳)、邵(治所在今山西垣曲南)、汝(由伊州改置)诸州,皆在洛阳及其近旁,如上所述,是难得有许多粟米外运的。至于郑州和怀、卫、汴、许诸州(治所依次在今河南沁阳、卫辉、开封和许昌),则另当别论。这几州都和郑州一样,平原广漠,利于农耕。隋时人口都相当繁多,唐初有的虽有所减少,相差并非很多,天宝年间,又复颇有增添。隋初所谓水次十三州,这几州最居东方,应在富庶的农耕地区数内。
前引《隋书·地理志》中的记载,谓荥阳、梁郡好尚稼穑。《地理志》在此还接着说:“谯郡、济阴、襄城、颍川、汝南、淮阳、汝阴,其风颇同。”至少这几郡也好尚稼穑。谯郡为唐的亳州,济阴为唐的曹州,颍川为唐许州。汝南为唐蔡州,治所在今河南汝南县。淮阳为唐陈州,治所在今河南淮阳县。汝阴为唐颍州,治所在今安徽阜阳市。这几处州郡的自然条件和荥阳、梁郡相仿佛,因而可使当地的人好尚稼穑,成为富庶的农耕地区。其中襄城郡较为特殊。襄城郡为唐的汝州。隋初也以汝州相称,为于水次置运米丁的十三州之一。汝州近伏牛山,农业的发展就不能不受到相当影响,势难列入富庶的农耕地区之中。《隋书·地理志》虽也称道其好尚稼穑,恐难与谯郡、济阴诸郡等量齐观。
《隋书·地理志》论青州风俗,说是“男子多务农桑”。《隋书》所说的青州,只有齐郡、北海、东莱、高密四郡。于唐时为齐、淄、青、莱、登、密六州。唐时诸州治所,依次为今山东济南、旧淄川、青州、莱州、蓬莱、诸城诸县市。位于泰山和沂、蒙山之北。诸郡大半濒海,远在战国秦汉之时,青、齐的土地即以肥沃见,可以与秦国的关中相比拟,甚至还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中间虽也曾受过兵亵的摧残,人口流失,土地荒芜,事过境迁,又能及时恢复旧观,并且还能有所发展,故在隋唐时期仍能受到称道。
《隋书·地理志》论徐州土地,说是“大抵徐、兖同俗,故其余诸郡,皆得齐、鲁之所尚。莫不贱商贾,务稼穑。”《隋书》所说徐州,有彭城、鲁郡、琅邪、东海、下邳五郡。于唐时为徐、兖、沂、海、泗五州。徐、海、泗三州皆在今江苏省北部,淮水以北。其治所依次是今徐州、连云港、盱眙各市县。兖、沂两州则在今山东省南部,其治所分别为今曲阜、临沂两市。今曲阜市在隋唐时期及其以前相当悠久的年代里,皆以曲阜为名。这是春秋战国时鲁国的故地。齐鲁的五谷桑麻是早就有名的,隋唐时期名声并未稍坠。鲁国北倚泰山,沂蒙诸山就在沂州境内,山地是难以说上有许多农业。就是徐、泗、海诸州濒淮水的地区也不易受到称道,不过比较沂蒙山地还要好些。《隋书》说兖州,有东郡、东平、济北、武阳、渤海、平原六郡。于唐时为滑、濮、郓、济、魏、博、德、沧、棣诸州,分别在当时黄河的南北。滑州治所在今河南滑县东南,魏州治所在今河北大名县东北。沧州治所在今河北沧州市东南。在今河南、河北两省的只此三州。其余各州也分别在当时的黄河南北。在黄河之南的为濮、郓、济三州,其治所依次为今鄄城、东平和在平县。在黄河之北的为博、德、棣三州,其治所依次为今聊城、陵县和阳信县东南,皆在今山东的西北部。前面曾经提到,玄宗开元年间,裴耀卿主持漕运,益漕诸州之租事,在晋、绛两州之外,还有魏、濮、邢、贝、济、博诸州之租。除过邢、贝两州,其余各州就都在《隋书·地理志》所说的兖州境内。仅此一端,已可证明《隋书》所说并非虚妄。
这些位于黄河下游之北的产粮地区,有些州郡也是位于太行山之东。不过太行山东的产粮地区却并非只限于这几个州郡。《隋书·地理志》在这里提到信都、清河、河间、博陵、恒山、赵郡、武安、襄国诸郡,说是这几郡的风俗都相仿佛,务在农桑。这几郡于庸时为冀、贝、瀛、定、恒、赵、洺、邢、深诸州,皆在今河北境内,其治所依次是在今冀县、清河、河间、定州、正定、赵县、旧永年、邢台、深州诸县市。其中邢、贝两州就在开元年间裴耀卿主持漕政时所取运粮食的诸州中,这是在前面已经说过了的。太行山东平原广漠,而唐时州县官吏多能注意到农田灌溉。这几州中绝大部分都有灌溉渠道的兴修。其中恒州的大唐渠和太白渠都是流经几县的大渠。大唐渠一个渠段,其长竟有四十里。两渠在下游相合,竟成了一条常流的河道。有这样多的农田水利设施,农业自然会得到发展。《隋书·地理志》还提到长平和上党两郡,也就是唐时的潞州和泽州,说是当地的人多重农桑。这两州的治所分别是今山西长治市和晋城市。这两州位于太行山上,诚然属于农耕地区,其人虽多重农桑,却很难和太行山东诸州郡相提并论。当地的贡赋也只是麻和布,竟无绫绢之类的丝织品,虽然有桑,在农业上却未能居于主要的位置。
隋唐都城长安所在的夫中虽然是富庶的农耕地区,由于人口稠密,所产的粮食还是不敷于应用,势须由关东转运。当时所置的十三州募运米丁,最东只达到郑、汴诸州,再东并不是没有水运的条件,当时取民不多,也许用不着许多张罗。这是说,黄河中下游所产的粮食大致已经可以满足需要了。就是这样,到炀帝即位的时候,已经显得府库盈溢,甚至还除去妇人及奴婢、部曲的租课。就在炀帝即位这一年,着手开凿御河,就是通济渠,也是后来的汴渠或汴河,可见开凿这样一条河道,并不是就像后来所说那样是为了运输来自江南的漕粮。隋时由关东运到关中的漕粮,究竟有多少?不可具知。唐时于洛阳置含嘉仓,由江淮运来租米,先输到含嘉仓,再辗转西运。这是江淮西运租米见于记载之始。含嘉仓未知确置于何年。至迟应在唐高宗和武后久居于洛阳之前。那时关中所需要的漕粮为数不多,就是已有江淮漕粮西运,数量也不会太大。直至玄宗开元年间,裴耀卿条上漕事时,始正式提到江南漕粮,可是具体设施,乃是益漕晋、绛、魏、濮、邢、贝、济、博之租,好像江南浩粮并不居有重要地位。
隋时于州县设正仓,亦有常平、义仓的设置,唐代仍遵从旧制,正仓以储州县粮食,常平仓以均粮价的贵贱,义仓以备灾荒时的不足。各仓所储虽各有相应的制度,也可以略觇各地产粮的丰歉。玄宗天宝八载(749),各道所储就可相互作出较量。这一年各道正仓所储,以河南、关内、河北三道为最多,皆在一百八十二万石以上。河东道所储据说达到了三千零五十八万石以上。河东道富庶的农耕地区只有汾、晋两州以下的汾水流域,远不及河南、河北两道的广大,如何能超过千石的数目。颇疑所记的三千乃是一百之误。就是一百五十八万石以上,也超过了淮南道和江南道。因江南道只有九十七万余石,淮南道更少至六十八万余石。义仓和常平仓所储也是如此。河北、河南两道义仓所储都已超过了一千五百万石,河东道为七百三十万余石,关内道较少,也有五百九十四万余石。河北、河南两道常平仓所储都超过了一百万石,河东道较少,为五十三万余石,关内道更少,为三十七万余石。关内道的义仓和常平仓所储皆少于江南道。江南道义仓所储为六百七十余万石,江南道常平仓所储也有六十万余石。这六十万余石同样超过了河东道的常平仓所储。这样的数字可以据之说明一个问题,就是直到天宝年间,河南、河北两道仍然是全国产粮最多的地区,是隋时及唐代前期皇朝所需的漕粮的主要供应地区。
关内道的义仓和常平仓所储皆少于江南道。仅就这样的数字来说,在隋时及唐代前期,关内道似有不及江南道之处。其实也不尽然。关内道的自然环境确是有其一定的缺点,就是气候干燥,易于遇到旱灾。在旱灾的年月里,关中也难于避免,虽贵如帝王之尊,也不能不到东都洛阳去就食。在风调雨顺的年月中,粮食还是会得到丰收的。玄宗开元年间,始行和籴的办法。由朝廷出资收买关内诸道的余粮,储蓄备用,自是玄宗不复再去东都就食,就是江南的漕粮也因而有所削减。天宝八年和籴的粮食,关内一道就有五十万余石,已经和江南道义仓所储相差无几了。如果以这一年关内道的和籴粮数和当道常平仓所储加在一起,就远远超过江南道了。就是和当道义仓所储加在一起,也只是稍稍少于江南道。天宝八年河东道的和籴粮食也有十一万余石,和当道常平仓所储加在一起,同样超过了江南道。显然可见,在唐代中叶以前,黄河中下游的关内、河东、河南、河北四道农耕地区所产的粮食已可供应当地民食及皇朝的需要。江淮漕运也并非就没有好处,特别是灾荒之年还是少不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