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 汉族流民和内迁各族人民大起义

字数:1031

延续达十几年的八王之乱,极其严重地破坏了社会生产,大大加深了各族人民的痛苦。由于生产破坏和天灾而引起的饥荒,驱使数以百万计的农民漂流异乡,随处觅食。一些业已封建化了的少数民族,也参加在流民群中,还有一些民族则纷纷举行暴动,反对西晋统治。西晋州郡武备的取消和藩镇军队大多牵制在内战中,使西晋统治者无法制止各族人民的流亡,也难于压平暴动。这样,流民越来越多,波及的地区越来越广泛,他们“脱耒为兵,裂裳为旗”[111],与匈奴、氐、羌等族的反晋斗争呼应,形成了各族人民反对西晋统治的起义斗争。

元康四年(294年),匈奴人郝散起兵上党。两年后,郝度元联合冯翊、北地等郡的马兰羌和卢水胡起兵,关中氐、羌全部响应。他们推氐帅齐万年为帝,众七万人,打败了晋将周处,到元康九年才被镇压下去。

元康年间,略阳、天水等六郡汉族和族(巴氐)流民几万家,经汉川入益州觅食。他们在益州为地主佣工,益州官吏逼迫他们立即出境。他们乞留不成,就拥戴豪李特为主,反对晋朝。李特与蜀人约法三章,振贷贫人,整肃法纪,得到益州人民的支持。李特之子李雄攻入成都,于永兴元年(304年)立为成都王,后改称帝,国号成[112]。

太安二年(303年),西晋征发荆州人民进攻益州李雄起义军,人民纷纷逃避。义阳蛮张昌在江夏招集避役的人以及到江夏来就食的流民,举行起义。张昌起义得到几十万农民的拥护,迅速发展到荆、江、扬、徐、豫五州之地。

永兴元年(304年),并州匈奴首领刘渊在左国城(今山西离石)起兵,逐步控制了并州的大部分土地。羯人石勒在关东聚集兵众,后来归降于刘渊。活动于青、徐、兖、豫等州的由王弥率领的一支队伍,在洛阳附近被晋军打败,也降于刘渊。永嘉三年(309年),颍川等郡的并州流民几万家,反抗地主豪霸的虐待,烧城杀官,响应王弥。南阳的雍州流民由王如率领起兵,也与石勒联系。

巴蜀流民在荆、湘二州受到地主的压迫,于永嘉四年(310年)起而暴动,在晋军的镇压下大批地被杀死溺死。流民推举醴陵县令成都人杜弢为领袖,攻下湘南各郡,战斗到建兴三年(315年),才被镇压下去。

参加西晋末年起义斗争的有汉、、蛮、氐、羌、匈奴、羯等许多民族的群众。在西晋统治下,各族人民都受到官府和地主的虐待,许多流民更面临被晋军逼遣还乡的威胁,他们的命运相近,斗争对象也是一致的。所以他们暂时突破了民族界线,共同进行斗争。但是有些不当权的地主豪强或失意官吏,也随着农民一起流亡,往往成为流民的领袖。例如李特是豪,张昌出身县吏,王弥父祖都是郡太守,王如是州武吏,杜弢是县令。

西晋末年各族人民起义虽然也包含了一些民族对抗的因素,但是总的说来,其主要性质仍然是阶级斗争而不是民族斗争。可是一些少数民族的首领如匈奴贵族刘渊,原来就抱有利用民族矛盾以树立势力的企图。当西晋王朝瓦解以后,他们更公开地把起义斗争引向民族仇杀。从此以后,北方人民的阶级斗争就以反对民族压迫斗争的形式出现了。


六 西、北边疆各族的内迁第二节 十六国北朝的民族斗争和民族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