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考 据
考据学的兴起 从宋以来中国学者就有人考订古书,明末清初的顾炎武、黄宗羲等人在这方面都有广博精湛的研究。顾炎武治经兼及音韵,黄宗羲治经兼通史学。顾黄两人都主张治学是为了“经世致用”,反对空谈,以此引导人们正视现实,来反抗清朝的统治。顾、黄两人所提倡的这种学风,对清代学术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他们也成为清朝学术的开山。
稍晚于顾、黄的考据学者有阎若璩和胡渭。阎若璩(1636—1704年),字百诗,山西太原人,世居淮安,他主张对古书大胆怀疑,考证要力求确实。所著《古文尚书疏证》,即采用了比较科学的考据方法,证明古文尚书是一部伪书。胡渭(1635—1714年),字朏明,浙江德清人,所著《禹贡锥指》和《易图明辨》,在辨别古书真伪和提倡疑古精神上都有一定的贡献。清朝的考据从阎、胡开始,但是他们治学的目的已从“经世”转入“避世”,从要求社会改革转入“为考据而考据”,这是清朝专制统治和民族高压政策所造成的。
乾嘉学派 到了乾嘉时期,清朝的统治更加稳定了,考据之风大盛,并且已发展成为一种专门的学问。由于清朝政府屡兴文字狱,也迫使一部分学者不得不在古书中寻章摘句。提倡考据,对于巩固清朝的统治是有利的。考据的对象以经书为主,由于要通经,又不得不精通文字音韵、名物训诂,甚至地理金石,天算乐历,校勘辑佚,再用这些来解经治史,于是各种学问都走向了考据的道路。
当时考据学者主要分吴皖两派。吴派以惠栋(1697—1758年)为代表。惠栋,苏州元和人,著有《古文尚书考》、《九经古义》、《周易述》等书。《九经古义》务在恢复汉人讲经的说法。惠栋的弟子江声、余萧客等,在治经方面也颇有成就。吴派的缺点是对汉人解经达到迷信程度。皖派以戴震为代表。戴震著有《声韵考》、《声类表》、《考工记图》等书。《声韵考》专讲反切、韵书、四声,戴派以后即着重文字音韵和校勘训诂。戴门弟子段玉裁(1735—1815年)所撰《说文解字注》,被称为“千七百年来无此作”[425],在文字学方面获得的成就较大。另一弟子王念孙(1744—1832年)撰有《广雅疏证》和《读书杂志》,也是乾嘉时期有关训诂、校勘的代表作。可见皖派的成绩要超过吴派。
乾嘉时期知名的考据学者共有六十余人,除以上所举诸人外,江永的声韵学,王引之的训诂学,王昶、毕沅的金石考订,钱大昕、王鸣盛的史籍整理,皆能名称一时。赵一清的《水经注释》,卢文弨的《群书拾补》,都是第一流的著作。严可均辑的《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也有很大的学术价值。
乾嘉考据学派在文禁森严的形势下,终日只在书本内下功夫,使学术完全脱离了实际生活,眼光窄隘,思想闭塞,排挤了一切进步思想的发展。但是他们在整理和保存古典文献方面却有一定的功绩。